冬至節氣與生活(節氣民俗冬至)
2023-10-24 15:45:35 3
冬至
人間四時,春夏秋冬
各有各的風姿
而冬至之時
萬物雖寒,然風致不減
設計:謝文君
01
冬至的由來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至節」「亞歲」等。
02
冬至這些事兒
冬至有三候
一候蚯蚓結
凍土中
蚯蚓縮成一團
堅守在這難捱的冬天
靜待春暖花開
二候糜角解
麋鹿的老角開始脫落
新的犄角慢慢長出
新陳代謝的規律
藏在季節的變換裡
三候水泉動
無論堅冰多厚
在那看上去一片沉寂的河面下
總有萬千靈動的旋律
晝短夜長
冬至當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將經歷一年中最短的白天和最長的黑夜。過了冬至,北半球日漸長,夜漸短。
冬至大如年
據歷史學者介紹,3000多年前,周朝以「日影」最長的一天作為新一年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冬至就是曾經的年。所以中國有句古話說:「冬至大如年」。
早在周朝時期,人們會在冬至當日,也就是當時新年的第一天祭拜神靈。漢朝時,冬至成為了冬天的節日,朝廷會舉行正式的慶祝活動。這一天,百官和庶民都會停工歇息。
在隨後的朝代,如唐、宋、元朝,冬至這天要進行祭神祭祖。至明清時期,冬至依舊長盛不衰,民間又有「肥冬瘦年」之說,可見這一節氣的重要。
「數九」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即將到來。
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
冬至也是「數九」嚴寒天氣的第一天,從「一九」數到冬寒「九九」,就變成春暖了。
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一些文人、士大夫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 (「酒」與「九」諧音) ,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與農業
冬至前後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江南地區更應加強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結要抓緊耕翻,以疏鬆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並消滅越冬害蟲。
03
福州冬至習俗
吃「米時」
「米時」(福州方言:拔隆細)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漿,壓成半乾後搓成的圓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象徵「時來運轉」。
擺桌:福州人搓「米時」時,案桌上要點1對紅燭、擺1瓶菊花、菊花兩邊擺10雙紅紙條腰封的筷子、擺1對胖乎乎的泥塑娃娃,稱回「進寶」,寓意回回進寶,周圍放1圈福橘。
搓「米時」:搓「米時」也稱「搓圓」,寓意團圓,由全家人圍坐在圓桌周圍,邊搓「米時」,邊唱歌。舊時,人們在此節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時」。
搓米時之搓搓,依奶疼依哥。
依哥有依嫂,依俤單身哥。
依嫂帶孕喜,爸奶都歡喜。
孩兒丟落腳桶下,依哥馬上做郎爸。
分「米時」:第二天早上把「米時」放入開水中煮熟,盛在碗中,點燃香燭供在祖宗牌位和家中神像前,之後「米時」就可以分給一家人吃。
入祠祭祖
福州鄉村一直有「冬至分時入祠堂」的習俗。鄉村各姓都有祠堂,聚合各支的同姓,稱「宗祠」;衍派一支的,稱「支祠」。
冬至一陽生,思鄉情更濃;地不分南北,愛在團圓中。
團圓,是中國人最溫馨的儀式,是無數子女、父母最美的期盼。
冬至,遊子們跋山涉水往家裡趕,不為衣錦還鄉,不為榮歸故裡,只為能和家人能一起圍坐爐邊,久別話重逢。
豐子愷說:「這裡是我的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我的歸宿之處,我的家。」
家是一個人的根,有家,就有歸處。不管我們走得有多遠,家,始終都在那裡。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冬至,回家吃一頓團圓飯,哪怕是一碗餃子湯圓,只要和家人在一起,也是甜蜜的幸福。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有家回,有人念,才是人生最溫暖的事。
節氣民俗 | 冬至:梅如相見喜,雁有欲歸聲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