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城市規劃變遷(看青島百年建城史和未來的發展重點)
2023-10-24 16:54:05 3
和國內那些古老城市相比,青島是一個新興城市,用上「青島」這個名字只有100多年。
為了系統分析青島的百年建城史,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大體理出青島城市的變遷過程,現分享給大家。
01 建國前
1897年11月1日夜,山東西南部的巨野縣,兩位德國神父被殺,史稱「巨野教案」。德國以此為藉口強行佔領膠州灣,迫使滿清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
根據《膠澳租界條約》,德國租借了環膠州灣551平方公裡的地區,並以「青島」命名。這是「青島」一詞首次以行政區劃名字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上圖是1898年的《膠澳總督府轄區圖》,德國租借區域以膠州灣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後來有很多傳言,說德國人是打算把膠澳租界發展成環膠州灣灣區城市的。
說到這裡,我猛然發現這區區三段字裡就有了兩個百年歷史偶然,一是21世紀裡青島市對口幫扶巨野所屬的菏澤市,二是青島又回歸了「環灣發展」,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德國人佔了青島,但城市發展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德國人首先選定的根據地是現市南區的青島灣沿岸。
上圖是2016年德國人蓋特·卡斯特向青島捐贈的《1898年青島鳥瞰圖》,這塊地方就是青島城市發展的起點。
由於大規模城市建設還沒有開始,上圖中反映的還是最原始的「村容村貌」,據說可以看見上青島村、下青島村、小泥窪村、大鮑島村,當然青島棧橋那時已經成為一個標誌性建築。
此後,青島城區就以此為起點快速地發展起來。
下圖是1902年青島鳥瞰圖:
下圖是1910年青島鳥瞰圖:
下圖是1913年青島市區圖:
很明顯,青島的市區規模在快速地加密、擴大,到1913年已經從青島灣沿岸發展到現在的大港小港。這一片發展起來的區域中,有兩個交通大配套,一是青島港,二是膠濟鐵路的起點青島火車站。可見,100多年前交通配套就是那麼重要了。
下圖是第一次日佔時期的青島市區地圖(1914-1922年之間,具體年份不詳),青島市區明顯向東擴了一點: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闢為商埠。1929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這之後的一段時間是青島的輝煌時期,一時人文薈萃,洪琛、沈從文、王統照、康有為、聞一多、楊振聲等人都在青島留下了歷史足跡。
這一時期,青島的市區又有所擴大,下圖疑似是1936年的青島市區地圖:
這張照片比較清楚,青島市區向北已經擴張到現在的市北區長春路,臺東區域那時候已經有了「商圈」的雛形,南邊的海邊也已經從青島灣發展到了匯泉灣、太平灣。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這些圖只是青島市區圖,其實那時候北邊的四方、滄口已經有了一些工廠,主要是紡織廠、化工廠,像青島著名的國棉一廠到國棉九廠,以及紡織業配套的青島化工廠(現青島海灣化學)、青島染料廠(現青島海灣精細化工)等。
正是依靠這些,那時候上海、青島、天津三市棉紡織設備佔全國70%左右。青島棉紡錠份額佔全國的7.5%,與上海、天津一起被譽為「上青天」。
那時候四方、滄口與青島市區的關係,就像現在即墨、膠州、膠南與青島市區的關係,雖然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在人文氣息上仍是郊區。
至於如今市南、市北、李滄三區的東部,以及嶗山、城陽等地,那時候還都是農村的面貌。
從這一時期的青島可以得出一個真理,一個城市經濟繁榮時,往往也是人文鼎沸時。
02 建國後
新中國成立之後,青島的市區範圍延續了建國之前的區域。
下圖是1957年的《青島市區街道圖》,其範圍和上面民國時期的區別不大:
前面說過,青島的紡織、化工等支柱企業都在四方、滄口,因此那時候流行「北工南住」,很多在四方、滄口工作的人都居住在市南市北區。
為了解決「北工南住」的交通問題,青島的5路公交電車就是那時候建成通車的,從勝利橋(青島造紙廠)到火車站,簡直就是為「北工南住」專門定製的。
慢慢的,這些紡織、化工企業周邊也產生了居住區,即使到現在,還有不少那個年代的工廠家屬樓。因此,青島的市區範圍就延伸到了四方、滄口:
上圖是1964年的青島市區圖,可見四方、滄口雖然被納入了市區範圍,但仍是以工廠為主,居住區比較少,沒有形成規模。
從此往後,一直到1990年代,青島市區的建成區基本就集中在上述這個範圍內。可市區之外,青島郊區或者說是青島的轄區範圍卻一直在擴大。
建國之前,青島是特別市,轄區只有市內幾個區,也就是下表中1949年的範圍:
下圖是1964年的青島全域地圖,左下角就是青島的市區,也就是市南區、市北區、臺東區、四方區、滄口區,東邊以及北邊的廣大區域就是併入不久的嶗山縣。
一個轉折點是1978年,成立黃島區並劃歸青島,同時劃給青島的還有膠縣、膠南縣、即墨縣。此時,青島市區範圍終於實現了擴大,增加了黃島區:
下一個轉折點是1983年,平度縣、萊西縣劃歸青島,青島現在的全域地圖到此實現大齊聚,之後就是內部的區劃調整了,再也沒有了面積的擴展。
以後的時間裡,青島相繼設立嶗山區、城陽區、即墨區,並對李滄區、市北區、黃島區進行區劃調整,膠縣、膠南縣、即墨縣、平度縣、萊西縣撤縣設市,最終形成了現在七區三市的格局。
雖然轄區面積擴大了很多,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青島的市區建成區仍是「市南區、市北區、臺東區、四方區、滄口區」那一塊地方。
可以說,發展了幾十年,青島一直沒有跳出上面這一塊地方,城市發展進入了瓶頸期。 一個標誌性事件是,1992年4月的全市建設工作會議上,青島的老書記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批評青島得了「紅瓦綠樹症候群」。
青島患得這個「紅瓦綠樹症候群」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直到現在仍有部分青島人有著這個「病症」的症狀。
此時,青島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賣掉西邊處於成熟地段的市府大樓,籌集資金髮展東部,並率先把市府搬遷至現在五四廣場的地方,以行政遷入的意志力告訴大家青島東部的機會來了。
青島一時領天下先,此後全國掀起了一股市府搬遷的熱潮。
城市發展總是以拆遷為基礎的,此時青島的第一次大規模棚改開始了:
上圖中的上面是浮山所、下面是辛家莊拆遷前的照片,這是青島東擴路上率先拆除發展起來的地方。
由此,青島的行政、經濟中心從青島灣轉移到浮山灣:
以上就是建國後至二十世紀末青島的城市發展過程,前面幾十年平平無奇,最後幾年開天闢地。
正是有了這二十世紀最後幾年的激流勇進,才有了二十一世紀青島城市的快速擴張。二十世紀最後幾年打的這個基礎,讓後面的青島受益匪淺。
03 二十一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青島城市擴張的步伐邁得更大、更快、更大膽了。
可以說,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成就了市南東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則成就了原市北區東部(浮山後)以及嶗山區南部。
再往後,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原四方區東部(新都心)和李滄區中部(李村)、東部(東李)也發展起來了。
下圖就是青島市區擴張的路線圖:
紅色的箭頭是建國前的青島底子,橘色的是二十世紀最後十年的市府東遷,綠色箭頭是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其他顏色則是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成果。
可以發現,最近短短30年的時間,青島擴大的市區面積超過了過去近100年的成績。
這30年,青島的市區發展雖然很快,但也算是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把市區向東推進到嶗山腳下,向北推進到虎山山麓。但在最後十年裡,在外圍新區的發展上,則走了另一條路子。
青島的新區天南海北地建,已經足足有10多個。這些新區中,與市府距離最近的是隔著膠州灣「只有」20公裡的自貿區。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算了一筆帳,位於即墨區的藍谷,與即墨市區的距離為20公裡;位於城陽區的軌交區離城陽區中心20公裡,高新區離城陽區中心10公裡;位於膠州市的臨空區離膠州市區10公裡,上合示範區離膠州市區15公裡;位於黃島區的自貿區離黃島中心15公裡;位於原膠南市的軍民融合區離膠南中心7公裡,董家口經濟區離膠南中心35公裡。
這些新區離原有青島市區遠點也就罷了,可離本行政區的中心都那麼遠,讓人很有點「步子大了扯著淡」的危機感。
青島要提防「紅瓦綠樹症候群」,也要提防「自大妄想症」。
這些新區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股行政力量支撐的,一旦這股力量撤力,那結果就會很嚴重。像藍谷的這幾年發展,像這幾年新區房價的無底線下跌,都說明了問題所在,這也是很多「鬼城」產生的原因。
青島是一個二線城市,其經濟、行政力量有限,過度的把力量分散,很有可能得不償失。像青島前些年實行的「騰籠換鳥」,這是一個好政策,但把企業過度分散的遷往膠南、膠州、平度等地方,有可能會造成市區產業空心化,郊區也因為太過分散、後繼無力而難以發展壯大。
最近幾年的種種跡象表明,青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正在重新向百年前那個「環灣城市」的目標靠近。這從以下兩點就能看得出來。
一是「三灣三城」 向「環灣」轉向。
青島在2010年代中期曾提出「三灣三城」的發展概念,上面所說的藍谷就是那時提出的「東部灣城」:
到了去年初發布的《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青島最粗的發展軸已經轉向了北方的城陽、高新區、膠州,並把城陽列入主城區:
「三灣三城」變成了「一灣三城」,這個「灣」就是膠州灣,「三城」則變成了環膠州灣的東部城區(青島市區)、西部城區(西海岸新區)和北部城區(城陽、膠州、即墨)。
另一個轉向標誌是,青島向市區發展回歸。
2022年以來,無論是《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十四五」行業規劃》,還是《青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都提出了盤活存量資源、低效用地再開發、城市更新的計劃,為此還召開了多場相關的高規格會議,並沿膠州灣提出了首先要實施的10個片區:
當然,這背後也有棚改暫緩、舊改加速、郊區樓市萎靡的多重影響,但青島城市發展的再次轉向跡象已經很是明顯。
在我看來,這種轉向是十分正確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曾經發布過主要城市的通勤半徑:
青島的通勤半徑是25公裡,全國通勤半徑最長的北京、深圳也只有40公裡,以青島的城市級別和發展現狀,北京、深圳就是未來很長時間之內青島城市發展的上限。
我以現在青島市府的位置為圓心,把青島的25公裡和40公裡半徑畫了出來:
可見,青島的40公裡半徑才剛剛到達即墨、膠州、原膠南市區,而膠州灣正好全部被納入了25公裡半徑。正是因為此,青島才有了向環灣發展回歸的意圖。
既然青島要環灣發展,要向主城區回歸,那麼我們就看看青島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在哪裡。
下圖是青島的衛星雲圖,可以發現環灣範圍內,只有北岸的紅島、高新區,西岸的上合、自貿區沒有發展起來,而東岸的樓山後也是遍地搬走後的舊工廠。
在今年山東發布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等規劃中,提到青島時涉及到的唯二發展片區就是上合、自貿區,由此可知上合、自貿區將是青島下一步的發展重點,也是新的經濟增長極。
北岸的高新區發展空間已經很有限,紅島片區受制於拆遷進度始終沒有大的發展,這裡或將是青島環灣發展的短板所在。只有堵上了這一短板,青島的環灣大城市夢想才能合攏。
東岸的樓山後、滄口、老四方、郵輪母港區等已經被列入《青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期待未來有大的改變。
同時,膠州灣大橋、海底隧道、地鐵1號線和8號線已經開通,未來還有地鐵2號線和第二隧道,膠州灣三岸三城的交通將會更加方便。
等到這些「欠發達」區域跟上來,青島的百年環灣夢想將會徹底實現。我想,那一刻不會太遠。
本文來自青城山說,專寫青島城市發展和樓市分析。本文部分圖片來自青島檔案館(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在此感謝!
#青島頭條##青島##山東##西海岸新區##濟南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