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個演員在戲中表現(通戲情明事理)
2023-10-06 14:45:28 1
如何評價一個演員在戲中表現?羅 寧藝術理論家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概念指出,「在視覺活動中,通過對『對象』的識別、捕捉、把握,從而推斷出『對象』的某些最突出和最本質的結構特點對演員來講,就是通過視覺感知對劇本元素進行研究分析,藉助邏輯思維梳理出故事的主線脈絡、識別角色的性格、捕捉角色行為特點、對角色進行形象塑造的思維過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如何評價一個演員在戲中表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評價一個演員在戲中表現
羅 寧
藝術理論家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概念指出,「在視覺活動中,通過對『對象』的識別、捕捉、把握,從而推斷出『對象』的某些最突出和最本質的結構特點。對演員來講,就是通過視覺感知對劇本元素進行研究分析,藉助邏輯思維梳理出故事的主線脈絡、識別角色的性格、捕捉角色行為特點、對角色進行形象塑造的思維過程。」
我認為,藝術既要天份,也需技術指導。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科學的量化與歸納,這有助於少走彎路,實現高效高質。作為年輕演員,更應該在具體的演出實踐中,經常總結歸納演出心得,進行自我修養的提升。下面,我就結合實例談談對角色扮演的幾點技術運用。
一、研究解讀劇本
劇本是一劇之本,是創排的基石。演員拿到劇本,應做好兩個環節的工作。
1、解讀編劇創作意圖。
編劇為什麼這樣處理題材,為什麼這樣設置人物關係,究竟通過這個故事要表達一個什麼樣的主題……這些大方向的創作初衷和背景,我認為是一個演員在拿到劇本時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的。只有充分了解到編劇的創作動機和意圖,才能準確解讀劇本故事裡蘊含的主題思想,才能準確認識你所要飾演的人物形象。
在花鼓小戲《補鍋》中,我飾演女主角蘭英。該劇本的創作背景是五六十年代,主要講述的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的愛情觀。這顯然是有別於如今21世紀的年輕人。只有了解五六十年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當年意識形態對人的要求和束縛,在飾演蘭英時,才能將當時自由戀愛的萌芽以及思想時代的進步充分體現其中。這看似泛而無所指的功課,實則正是引向正確道路所必不可少的首要環節。
2、對比新舊劇本異同。
如果說在新創劇目中首先要做好編劇創作意圖的解讀工作,那麼在傳統戲的復排中,還要做好新舊劇本的對比工作。就拿花鼓戲《劉海砍樵》來說,作為我院的經典傳統劇目,常演不衰。從最初的草臺班子唱戲,到新中國唱響五湖四海,再到新時期歷久彌新,劇本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幾代「胡秀英」各有特色。
在我飾演《劉海砍樵》的胡秀英時,便首先在劇本上下功夫,對比新舊劇本的異同,了解劇本在新時代新環境要求下發生的新變化,以及現代觀眾對傳統戲曲審美情趣的變化,從而做到對角色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既傳承舊劇目的優點長處,又儘量表現出新劇目的不同特色。
二、拿捏人物形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性格化就是拿來隱蔽作為人的演員本身的那種假面。在這種假面之下,他能夠把心裡的一切最深藏的最有趣的細節都暴露出來。即演員要在角色的「假面」掩蓋之下,用自己真實的感覺、情感和本能生活於形象之中。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演員都扮演著自己,但在演出中,演員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是與自身性格相差巨大的角色。這就要求演員必須學會在「真我」與「假我」中尋求平衡和互通。
1、做好人物小傳。
人物小傳是一項創造性的研究工作,在劇本的基礎上梳理並條理化人物的外在生活、內在的情感需求、成長經歷、與其他角色的人物關係和故事往來。只有認真做好人物小傳,才能夠在故事設定的人物框架內發展、前進,才能夠在特定的情感行動中掌握人物的思想變化。一言概之,人物小傳是為了準確理解、認識、詮釋和塑造角色而存在的。通過這個工作,理清了故事的主線脈絡,識別了角色的性格,找到了形象的種子。
2、打通共鳴通道。
演員創造角色的過程就是自我與角色的內心溝通,演員個人對生活的感知要延伸到對所飾人物的理解中。
一是通過對劇本的研究,定位分析人物的個性、成長背景,以及與其他角色的關係,挖掘其關聯的內在,尋找與自身相同相通之處,打開共鳴之窗。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所飾演的角色,才能以形換形,代入演繹。
二是不能只就手中自己的角色單一研究,這樣會使角色性格單一,角色的血肉要經過演員從別的地方尋到,只有充分了解角色與劇中其他人物的關係,在拿捏角色時才能更有把握,角色也會更豐富。
三、抓住「情」字下功夫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七情以內,無境不生,六合之中,何所不有。」情能生境,一個「情」字可以包含一切,然而「物理易盡,人情難盡」,因此,演員在飾演角色時如何做到以情動人,是個需要下狠功夫的活計。
時代易變,流行趨勢易變,但從古至今人類共通的情感是亙古不變的,比如家國情恨、天倫之樂、男女情感等等,劇本在人性基礎上對感情的描摹與表現也是沒有國界和時限的。
演員在飾演角色中,關鍵做好角色的「情」與「理」的關聯工作。一是在創造一個角色時,要「通戲情、明事理」,設身處地、真摯地深入角色的規定情境中去,忘我投入。二是要動情,要創造出角色的情感體驗來。否則演員不動情,觀眾不同情,他所創造的角色也就達不到以情動人的目的。 三是層層深入,外化表現。戲曲講究的是戲味,戲曲演員的程式化表演是角色內心活動的外化,以歌舞講故事,以身段輔助詠嘆表情感。
四、集思廣益顯個性
省花作為享譽全國的藝術團隊,建院六十年來留下了大量的經典劇目,作為九零後的年青演員,有幸加入這個優秀的大集體,聆聽眾多表演藝術家的言傳身教,這既是一次全方面的表演理論學習,更是將理論具化到實際演出中的經驗積累。
在花鼓戲《討學錢》中,我飾演陳大嫂。這是湖南花鼓戲的經典劇目之一。從寧鄉老藝人王命生,到我省非遺傳承人鍾宜淳,再到花鼓戲一級演員謝曉君。他們演繹的陳大嫂可以說是各領風騷,各成傳奇。我從他們的身上反覆地學習和借鑑,在表演過程中,儘可能地把花鼓戲的風趣幽默和喜慶歡快通過曼妙的肢體語言和濃鬱的方言韻味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老藝術家的教誨下,表演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並由此戲獲得了「湘戲新角十佳」的榮譽稱號。在《劉海砍樵》中,我向著名花鼓戲表演藝術家唐鍾璧老師學習,得到了她的傾囊相授,與唐老師舉辦師生專場演出,在世博會上、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欄目以及雅韻三湘名師傳藝等活動上展演,還參加了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重慶市文化委員會主辦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首屆名家傳戲當代地方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成果匯報演出。唐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受益匪淺。而《補鍋》中我飾演的蘭英,也得到了眾位藝術家的指點,由此獲得湖南省十九和弦、第四屆青年戲曲演員電視大獎賽優秀獎。
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戲曲有光榮傳統和輝煌成就,在當今文藝繁榮發展的春風裡,只有將自己的藝術才華和創造激情融入到我們所處的生活洪流中,勇攀藝術高峰,才能開創並迎來戲曲百花爭豔的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