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為什麼要含淚臥軌(海子為什麼會臥軌)
2023-10-11 03:07:48 3
1989年3月26日,一個25歲的年輕人,帶著4本書,穿著一身白衣,獨自來到山海關龍家營附近的一段鐵路上。他在這裡足足徘徊了一整天,沒人知道他要幹什麼,直到一列火車呼嘯而過……
他叫査海生,也是我們熟知的海子。
就在他臥軌自殺的前兩天,才過完25歲生日,再往前兩個月,他寫了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很多人都說,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樣的字句,似乎處處充滿了樂觀和希望,寫出這樣詩句的海子,怎麼會以這樣決絕的方式離開人世?
然而當海子去世後再來品味這首詩,你會發現,這樣的"樂觀"背後,其實是對現世的絕望,和對來世的期許。
海子的一生,短到幾句話就可以說完,然而,細細揣摩這25年光陰,不難發現,他的成就以及他的悲劇,其實在性格裡就註定了。
1海子1964年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是地地道道的窮苦人家的孩子,他是家裡的老大,底下還有三個弟弟,和其他農村窮苦人家並無太大區別。
每次放學回家,海子都會幫家裡做一些雜活。家裡窮,為了省錢,他去學校都會從家裡帶一些鹹菜和生米維持生活。
與家境截然相反,在學習上面, 海子卻是一個極有天賦的人,是真正超越常人的天賦。
1979年,海子以370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這時候他才15歲。自然地,海子成為了班級裡年齡最小的學生,1982年,海子開始了詩歌創作。
15歲的海子剛剛考入北大
也是在這一時期,海子與西川、駱一禾結識,三人組成了"北大三劍客",撐起了詩歌界的一片天。
從這一年到他自殺,短短六七年的時間裡,海子創作的詩歌作品達200萬字,這樣的年紀,這樣的產量,是相當驚人的。
北大畢業後,海子成為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助教,這一年海子才19歲,是很多人才剛剛走入大學校門的年紀。
然而,伴隨著海子的天賦異稟,他的內心,卻極其敏感和脆弱。
或許是因為15歲就早早地步入大學,19歲就進入社會從業,海子心智還未曾完全成熟就一腳踏入複雜的壞境裡,這讓他在很多方面都頗感不適應。
2、人際交往的障礙海子生前的好友西川就曾評論海子:"純潔,簡單,偏執,倔強,敏感,有時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不懂人情世故,性格又敏感固執,海子在政法大學工作後,實際上並不快樂。
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海子幾乎沒有其他人那樣正常的社交活動,除了和西川、駱一禾一起寫詩,他基本上和與世隔絕無異。
在政法大學工作好幾年,海子一般不參加學校和系裡組織的會議和活動,因此,他的績效工資及獎金等統統都被扣除了,每個月只能拿到基本工資。
而這些錢,他除了自己日常花消,還得供依然在鄉下的弟弟們讀書,以及接濟父母的生活。
與精神上的充盈相比,海子的生活依然是貧困潦倒的。
貧困之下,海子的生命則更為單調和匱乏,這一點與他敏感脆弱的性格,顯然構成了惡性循環。
海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缺失,連母親都察覺到了。
海子對父母很孝順,1987年,他把母親從老家接到了北京小住,為了讓母親在北京能好好地過幾天舒坦日子,海子特地從朋友那借了些錢打理母親在北京的幾十天生活。
雖然只短暫地住了幾十天,但母親很快就發現兒子處理不好同領導、同事們之間的關係。
有一次,海子帶母親去政法大學的操場上散步,遇到一位領導,領導主動向海子先打招呼,海子卻只是輕聲"嗯"了一聲。母親事後責怪他不該這樣對待他人,然而海子的回答卻是:
那個人雖然是領導,實際上肚子裡的"墨水"並不多,沒有必要去和他多講話。
這樣清高的態度,讓母親很是頭疼,可是兒子性格已定,她已無力糾正和幫助兒子,只好任海子這樣發展。
與世俗社會的格格不入,一方面成就了海子在詩歌上的創作,一方面,又給他樹立了一座與社會融合的屏障,事實上,海子等同於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
3、無法接受失敗過於優秀的童年,蓬勃的創作熱情,讓海子的短暫的一生一直處在高處落不下來,以至於他幾乎無法承擔一點點外界的指責,以及生活上的挫折。
海子的作品,是在他死後逐漸引起轟動的,其實他在世的時候,對文學界來講,他也只是一個詩壇新人而已。作為一個詩壇新人,被質疑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偏偏海子對自己的作品格外在意。
有一次,海子參加了許多詩人組織的一場作品討論會,會上,海子當眾念了自己創作的兩首詩,然而剛讀完,有一個詩人就不留情面地調侃:
"海子,你是不是故意要讓我們打瞌睡呢?"
這句話讓本就敏感的海子受了很大的刺激。
還有一次,海子帶著自己的詩去成都,希望得到同行前輩詩人的一些鼓勵,但是沒想到有個詩人不僅批評了他的作品,還撰文寫"人類有一個但丁就夠了",這樣的評價讓海子無力承受,有一段時間心力交瘁,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創作才華。
除了作品遇到質疑,海子短暫人生中唯一一段感情經歷,也並不美好。
海子有過一段短暫的初戀,對方是來自內蒙古的女孩,是他在政法大學教書時的學生,海子為她寫了許多詩,但很快兩人就分手了。
分手後,海子對女孩依然戀戀不忘,然而女孩卻很決絕,他最後一次見到女孩時,女孩已經結婚了,而且對他很冷淡。
後來,海子把對女孩的思念,和想要而不得的痛苦都寫進了詩歌裡。
海子在去世之前,寫了一首《四姐妹》,西川稱,這首詩實際上是海子寫給自己的四段戀情的,如果帶著這樣的設定去讀這首詩,你會發現這首詩處處透漏著荒涼和絕望。
"荒涼的山岡上站著四姐妹,
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
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
空氣中的一棵麥子,
高舉到我的頭頂,
我身在這荒涼的山岡,
懷念我空空的房間,落滿灰塵。
我愛過的這糊塗的四姐妹啊!"
有人評價海子純粹,實際上,純粹的另一面,其實是一顆脆弱的靈魂。
4、與現實巨大的落差體制內的生活,平淡無味,處處充滿規矩,這讓海子這樣的藝術創作者很不喜歡。海子也曾嘗試過衝破牢籠,想要活的自由一些。然而現實的巨大落差,徹底擊垮了海子。
1989年初,也就是海子生命的最後一年,海子回了趟老家。
然而,這趟歸鄉,帶給海子更多的是失望。
那些年,改革開放,社會上湧動著下海潮。
在學校裡波瀾不驚的海子,隨著社會上的熱鬧非凡,心也跟著活了起來。
就在回家前不久,海子和幾個北大同學商量,相約一道"下海",去海南辦報紙。這樣的想法讓海子一時間充滿嚮往。
然而沒想到的是,這一計劃,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拒絕。
當海子把辭職去海南辦報紙一事認真地和父親提起時,父親勃然大怒地罵了起來:"好好的鐵飯碗不要,去海南做什麼?"
可想而知,那個時候辭掉鐵飯碗,是一個普通人家絕對不可能接受的事情,海子因為很孝順,也就聽了父親的話,順從地回到學校當老師了。
後來海子去世後,父親對這件事頗為懊悔,他說如果當初同意了海子去海南,或許現在他還活著。
伴隨著理想的阻隔、作品受到質疑、感情失敗,接連的挫折,讓海子不知道該怎樣去化解。陰差陽錯,他被兩個人帶著練起了氣功,希望可以排遣自己內心的抑鬱以及找回創作靈感。
氣功走火入魔一說,不知真假,但從海子的去世前的幾封遺書來看,他的死亡,與這一段經歷也有很大關係,至少在某些時候,他產生了幻覺這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其中一封遺書是這樣的寫的:
"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識到:是常遠和孫舸這兩個道教巫徒使我耳朵裡充滿了幻聽,大部分聲音都是他倆的聲音。他們大概在上個星期4那天就使我突然昏迷,弄開我的心眼,我的所謂"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們造成的。還是有關朋友告訴我,我也是這樣感到的。他們想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殺。今天晚上,他們對我幻聽的折磨達到頂點。我的任何突然死亡或精神分裂或自殺,都是他們一手造成的。一定要追究這兩個人的刑事責任。"
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海子的最後一封遺書,卻言簡意賅地否掉了前面的所有:
"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教師,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這幾封遺書,很難判斷哪些是在神志正常時寫的,但大多數人認為,最後一封應該是回歸了正常,而前幾封,大概是產生了幻覺造成的。
因為海子死後,遺書裡提到的兩個人也受到了一番調查,後來證明與海子的死亡無關,被釋放了。
但不管是不是氣功所致,海子人生最後的抉擇,依然是與真實的現實世界背道而馳。
海子身上有著濃鬱的浪漫主義,然而,作為一名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理想者,如果不能和現實妥協,那大概就只有死路一條,並且,他會認為這樣的道路,才是最純粹,最不被汙染的一條路。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裡還有這樣一句: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而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這句可以看出,海子把自己和身外的所有人強烈的劃分開來。
別人需要的是燦爛的前程,而自己,只想要未盡的理想。
帶著這樣的信念,海子最終在25歲走上了不歸路。
他的天賦和創作才能,值得我們學習,然而他的性情和歸宿,卻不由得讓人悲憫和深思。
世俗社會與理想,並非決然對立,找到共存之道,才是為人一世的大智慧。
因此,海子的結局,在他將自己寄託於虛無縹緲的思想世界時,就已經寫好了答案。
(本文系原創,請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轉載,違者必究)
藍橙北調:美、愛、人生,講述你愛看的故事。
如果你喜歡這篇故事,歡迎關注轉發。
更多豪門秘聞《李嘉誠原配:莊月明的去世迷霧》、名人情感《「林黛玉」陳曉旭出家去世始末》、走心故事《她死後轟動上海灘,5名影迷跟著自殺,30萬人送葬,12位大佬抬棺》、好看書評《為什麼身邊人都死了,福貴還能平靜地活著?》在帳號主頁,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