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百梁橋歷史(海曙十三洞橋建橋史上溯至清初)
2023-10-11 20:34:58 2
十三洞橋是寧波平原地區最長的石樑橋。
董儒湟與新出土的橋碑。
新出土的「贊助碑」。
位於海曙區集士港鎮湖山村的十三洞橋是寧波平原地區最長的石樑橋,因有十三孔而得名。橋址地處古代廣德湖西緣,河闊水深,風景秀美,於2017年1月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湖山村董家自然村村民董儒湟來電告知記者,在集士港鎮對十三洞橋周邊環境改造提升的過程中,於橋西堍原橋亭位置發掘出一塊清光緒戊申年間的《重修十三洞橋》石碑。碑記顯示,十三洞橋原名「古普濟橋」,清順治年間也曾重修。
橋碑內容顛覆了原先認為十三洞橋是清嘉慶年間當地進士董瀾牽頭所建的普遍認知,將該橋建橋歷史上溯至距今360餘年前。
「消失」的亭柱、橋碑重見天日
今年81歲的董儒湟是十三洞橋董家後裔,也是《新編十三洞橋湖泊董氏宗譜》的主要整理者,對當地人文歷史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
十三洞橋下的河,舊名脰湖、罌脰湖,是廣德湖廢棄後形成的河,故有此名。日前,海曙區啟動湖泊河周邊環境的改造提升,董儒湟日日在工地「巡邏」,提醒施工隊注意十三洞橋西側原橋亭位置的發掘。果不其然,讓深埋已久的橋碑重見天日。
「以前,十三洞橋西側有一座橋亭,亭子後面是三聖殿。老一輩都知道,亭子裡面有一塊橋碑的,上世紀中葉就不見了。」董儒湟告訴記者,隨著後來橋亭改建民居,三聖殿隨之拆除,殘件散落亦不復見。
此次橋兩側民房拆除夷平,除了發掘出橋碑,還出土了5根亭柱,分別刻有「贊助人」名字,包括董應鵬、董應爵、董志善、董應錦、董應簡、董應成等。董儒湟查閱家譜得知,他們為董家的十一世祖、十二世祖,生活時間應在清順治前後,與橋碑顯示順治年間的一次重修年代剛好吻合。
斷為四截的橋碑 將建橋史上溯至清初
記者在現場看到,出土橋碑已斷為四截,其中三塊為原橋亭位置出土,另一塊用在附近河埠頭,此次一併掘出,色彩與另三塊略有不同。碑文背面均為未經打磨的「毛樣」,可知原碑應嵌在牆中。
經董儒湟釋讀,碑文起首內容為「吾鄉十三洞橋,古普濟橋□□(註:□為字跡無法辨認)。國朝順治戊戌重修以來迄今二百五十有始哉。歲在丙午(1906),同鄉有屠君□樂善好施,願助銀洋三千員……」下文講述了出資和修橋概貌,鐫刻立碑時間為「光緒三十四年(1908),歲次戊申暮春」。
中間內容與民國《鄞縣通志》中的記載基本一致:「清光緒三十四年,邑人屠景山捐銀三千元,董名燕、施德邁、董承孝等捐募四千五百元重建,橋西堍普建庵,有重修十三洞橋碑記」。董儒湟判斷,這塊新挖掘出來的橋碑,應該就是《鄞縣通志》上提到的《重修十三洞橋》碑記。
而有「補史」作用的是,橋碑所載內容更多。其中提及,十三洞橋原稱「普濟橋」,清順治戊戌年即1658年也曾重修。「這一點跟我們當地以前傳說,包括省保碑後所記十三洞橋是進士董瀾為造福鄉裡所建不太一樣。」董儒湟表示,「董瀾是清嘉慶年間的人,而橋碑說這座橋順治時候就有了,時間相差150多年。」
「董瀾建橋的傳說從沒有明確的記載。」董儒湟說,「如果十三洞橋真是董瀾建的,按理說家譜多少會提及。」此次橋碑的出土證實了董儒湟的猜測——也許十三洞橋的建造確實和董瀾沒有什麼關係。
「贊助碑」用的是「蘇州碼子」
與亭柱、橋碑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塊「贊助碑」,和橋碑的後半部分格式相同,記錄的是修橋時出資的商號、人名及金額。較為特別的是,其記錄金額用的是「蘇州碼子」。
「蘇州碼子」,也叫草碼,花碼、番仔碼、商碼,脫胎於中國的算籌,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數字」,常用於當鋪、藥房等處,便於速記。
「贊助碑」上,在「萬源昌」「恆泰號」「同茂行」等商號,或「趙嘉佑」「董敦相」等人名之後,用了「蘇州碼子 元」字,記錄方便、清晰。據董儒湟判斷,這些商號可能是當地人在外做的生意,其中商號之多,也從側面反映了晚清寧波商幫規模之盛。
此外,董儒湟還向記者出示了一篇1926年徐昌燕撰寫的《湖泊董氏重修宗譜序》。文中提及徐昌燕曾和朋友一起在夜月之下泛舟十三洞橋,當地人告訴他,光緒年間的那場大修,將原橋每洞僅兩塊橋板加寬到三塊,並曾設石欄,使得兩岸行人來往更加安全。文中也提及了部分捐助人的姓名和出資金額,與橋碑和方志達到「互證」的作用。
記者 顧嘉懿 實習生 薛曉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