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是我國什麼節日(今年農曆3月11是寒食節)
2023-10-22 23:05:04 3
今天是農曆三月初六,再過五天就是清明了,在我們農村有句諺語「清明溼了烏鴉毛,今年麥子水裡澇」,意思是說在清明這個時節,遇到連續的陰雨天,降雨量十分大的情況,地裡正在生長的小麥容易發生澇害。這幾天我們這裡一直在下雨,我看了一下天氣預報,未來10天很多地區將會是雨水較多,溫度較低的天氣。
對於老百姓來說,清明這個節氣是一個忙碌的季節,與之相關的農諺有「拱棚瓜菜蓋草苫,果樹園裡要燻煙」,「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等,除此之外清明這個節氣也是傳統的清明節,往年的這個時候總是要去祭祀侵染,不過今年受疫情的影響,為了配合做好防疫工作還是減少出行和群體活動為宜。
這幾日跟村裡的老人們閒聊,他們跟我說了很多這個節氣的諺語,當跟我說道「寒食撒花,穀雨種瓜」的時候,我突然有點蒙,不知道寒食是什麼意義,後來聽他們說和在網上查資料我才發現,原來在清明前後的一兩天內還有一個節日叫「寒食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春秋時期,最為講究的是到了這個節日,要把冬日的火種滅了,然後重新鑽木取火取得新的火種,既然火種滅了,這個節日是要要吃冷涼食物,這也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除此之外還有禁菸、祭祖、插柳、踏青、蹴鞠、植樹、鞦韆等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曾經一度是十分重要的節日,但是後來漸漸地跟清明結合在了一起,寒食節也就漸漸的被遺忘了。如今我們打開手機上的日曆,能看到有清明節、愚人節,卻看不到寒食節了。當然跟寒食相關的農諺也就少了很多,這個時期的農諺大部分都跟清明的關係密切,例如「清明雨漸多,天天刮好風」,「清明高粱穀雨花,穀子播種到立夏」。
老人看了灰濛濛的天氣,裹了裹披在身上的衣服又跟我說:「寒食莫歡喜,還有十天半月冷天氣」,聽了老人的這句話,回想前幾天十分暖和的天氣,和這幾天不斷降溫的情況,我覺得老人說的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要不要衣服這件事,對於漫話三農來說是不用考慮的,因為多年以來我都保持著「春捂秋凍」的傳統。
但是「莫歡喜」三個字卻把我的思緒,再一次的引到了當下的疫情形勢上,截止到今天(陽曆3月29日),我們國家累計確診病例82341例,現有確診3435例,境外輸入確診693例,已經治癒人數75600例,可以說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國家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歡喜這種心情我從來就沒有過,因為在這次防治疫情的過程中,我們付出的沉重的代價,我們的很多英雄在勝利沒有到來之前就離我們而去了!
我也只是在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後,再次為不斷暴漲的海外疫情數字,陷入了另一次的「不歡喜」狀態中,截止到今天為止美國累計確診122666例,義大利累計確診92472例,西班牙累計確診73235例,德國累計確診57695例,法國累計確診38105例,更為讓人擔憂的是荷蘭以上的國家,昨日新增的數字都在1000以上,美國更是達到了新增20189的龐大數值。
在清明這個節氣有句農諺「過了三月三,南瓜葫蘆地裡鑽」,意思是說過了農曆的三月三日,在清明前後的這個時間內,是南瓜、葫蘆播種的好時機,要抓緊到地裡幹活。還有句農諺「能種當時,不種二犁」,意思是說只要是到了時期播種的季節,就不要再耕地以後進行播種了,這樣會耽誤了播種的最佳時機。
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過程中,我們的國家無論是發現病情,還是防疫和診治病情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為世界防疫病情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無私的貢獻了自己的經驗,但是疫情的發展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上來說,很多國家並沒有提前上課,也沒有積極的進行提前預防,這不能不說是疫情發展如此迅猛的原因之一。「春天早下種,秋天早動鐮」的意思是說,農作物只有適時播種,才能早成熟,早收穫,希望其它國家在認真補課後,儘快的診治病情,早日收穫勝利的果實。
昨天看新聞說在雪梨飛往上海的航班上,所有擁有澳籍和永久居住證華人,被澳大利亞政府人員請下飛機做了一道選擇題,這個題的答案只有兩個:一選擇留下跟澳大利亞一起共渡難關,二選擇離開同意放棄澳大利亞國籍和永久居住權。在文章的最後,我想的說的是,中國有句俗語叫「強扭的瓜不甜」,還有句俗語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意思是說:中國越來越強大,將來會有更多的人回來,你們攔是攔不住的,不過在外國種地的中國人,我覺得應該在好的時候,好好的回來,到時我們歡迎大家回家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