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遺產重慶武隆天坑地縫(重慶武隆天坑寨子)
2023-10-23 23:39:59 2
在神奇的武隆仙女山,有著這麼一個地方,地處武隆喀斯特世界遺產核心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內,與天生三橋、印象武隆毗鄰。天坑寨子因兩個舉世無雙的姊妹天坑,中石院子、下石院子組成。這裡還是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第一期的外景拍攝地。你們猜到了嗎?這就是天坑寨子。
適合去的月份
天坑寨子景區以奇特的地質奇觀和保存完好的民俗文化為核心產品,這裡有土家族傳統民俗文化、1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8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結地。而天坑,則是目前世界上口部面積最大的圓形天坑。
一進寨子,你就會被這裡景色吸引。一切的都是那麼壯觀,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壯觀。真的有種「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青山,白雲,綠樹,峭壁組成了一副美麗的風景畫。
遠眺天邊,放鬆心情,你會感覺有種「春暖花開」的釋然。在這裡,你可以身在天坑,忘記塵世的喧囂,大自然在你心中,只有一個字靜。
這片梯田還是一個明星梯田,《爸爸去哪兒》其中的泥田大戰就是在這裡拍攝的。這塊梯田景色十分漂亮,從上方和正方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到了夏天的時候,稻穗壓彎了稻子的腰,一陣風吹過,仿佛在述說著秋天的豐收。
土家族哭嫁歌(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哭嫁是土家族獨具特色的婚俗活動,哭嫁歌是這種習俗的核心內容,哭嫁歌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就有詳細記載。哭嫁歌又稱十姊妹歌,一般姑娘出嫁前十天或半月或更長,在閨房內與母親、嬸娘、姑嫂、姊妹及好友每晚進行對哭。哭時,新娘坐在床上或床前,陪哭者坐其周圍。凡哭者都手拿絲帕蒙著臉面,以備擦眼淚。陪哭者與新娘一仰一合對哭,有時用手絹捂住新娘嘴巴,以示勸哭。哭嫁習俗一般分為十二個程序,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別姊妹、罵媒人等。
我覺得最神奇的就是這個苗家湘西巫術。「上刀山」,年輕小夥子沿著刀做成的樓梯一步一步向上爬,不時還做出驚險的動作。「下火海」,巫師赤腳穿過火海,腳踩著燒紅的鐵塊。最神奇的是定雞術,一直活雞被巫師施展了咒語,就想沒了靈魂一樣,定在了竹竿上面。
民間體育是指在民間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形式。在土家族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民間體育和土家人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土家族的民間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濃厚,簡便易行,如:高腳馬、鞦韆、踢毽子、板鞋、蹴鞠、抽陀螺等都頗具特色。景區成為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外景拍攝地後,又創新開展了水田足球項目,深受廣大遊客的歡迎和喜愛,成為了景區旅遊體驗活動的又一亮點。
土家族毛古斯舞(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毛古斯舞是最具古老的舞蹈,中外專家稱「是中國民族舞蹈的最遠源頭」。湘西毛古斯舞土家族語稱「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撥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跡的一種古老舞蹈。漢語多稱為「毛古斯」或「毛獵舞」。毛古斯舞產生於土家族祭祀儀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每逢過年節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2006年土家族毛古斯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家族梯瑪神歌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梯瑪神歌是土家族長篇史詩,它以「梯瑪日」儀式為傳承載體,世代口碑相傳。它以集詩、歌、樂、舞為一體的龐大藝術載體,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農耕及飲食起居等廣泛的歷史內容和社會生活內容。在唱述時,以土家語為主要表述語言,在形式上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採取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修辭上有比有興,詞彙豐富,想像奇特,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文學性。由於梯瑪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銅鈴,故又稱之為「八寶銅玲舞」。其形式有梯瑪單獨表演的「獨舞」,亦有陪神、香倌隨之唱合的雙人舞或三人舞。形成有表有敘、亦歌亦舞的長篇舞蹈詩。它以獨特、稀有的文化形式,凸顯出珍貴的文化價值,被譽為「研究土家族的百科全書」。
這裡還有少數民族的山歌對唱,西蘭卡普(土家族織錦技藝),土家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咚咚喹」等等,讓天坑寨子多了一份情懷。
旅遊小貼士:
火車:重慶北站至武隆火車站,乘車前往武隆仙女山鎮遊客接待中心,再換乘景區中轉車直達景區,全程約3個半小時。
客車:重慶南岸四公裡樞紐站乘車直達武隆縣客運中心,乘車前往武隆仙女山鎮遊客接待中心,再換乘景區中轉車直達景區,全程約三個半小時。
自駕:駕車從重慶主城出發,全程約3小時到達景區。沿包茂高速(G65)至武隆互通下道,沿導視牌上山,(往印象武隆方向),至天坑寨子景區。
風俗民情地質奇觀樂途旅遊網與專欄作家:廖大聰聰 發布:2016.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