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這本書比蘇聯任何一本都好英語(他的這本書比蘇聯任何一本)
2023-10-07 14:51:45 3
俗話說,貓有九條命。文學作品也應該有幾種魂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至少有三種吧:第一種,革命者的革命信念和革命行動。第二種,情愛,這是永恆的,不會消失的。當年,我不僅抄錄了「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這一段,同時還抄錄了麗達與保爾重逢又匆匆分別後寫給保爾信中的那一段:「我對生活的看法並不太拘泥……」麗達對感情問題的處理對今天的人們也仍然有啟迪意義。第三種,與苦難和厄運抗爭,戰勝生命。這點沒有過時。
——梁曉聲
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比蘇聯任何一本「紅色經典」都更有經典意味,也就是他的人類性。
——童道明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社會主義文學中一部最輝煌的名著,已成為世界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它被譯介到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盛傳不衰。它被視為生活教科書,人生的路標和精神補品,被一代代讀者承傳著。在一九九九年舉辦的「感動共和國的五十本書」的一次群眾投票評選活動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名列第一。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在我國具有如此的歷史穿透力是罕見的。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都是和著作者的血淚寫成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是傳記作品,但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奧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是他對生活的切身體驗,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哲理性思考和總結。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一九〇四年出生在烏克蘭西部邊陲的沃倫省(現屬羅夫諾州)的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父親是酒廠的工人,母親給人家當廚娘。他不滿十歲就給人家放牛、做童工,備嘗饑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艱難的時世,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孕育了對權貴和剝削壓迫者的憎恨,從小就形成了桀驁不馴的反叛性格。
奧斯特洛夫斯基(右一)和母親、哥哥 一九一四年
尼古拉從小好學,從六歲起就渴望進小學讀書,但都因生活困難而未能如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隨家遷往烏克蘭內地小鎮舍佩託夫卡。在那裡他再次進教會學校讀書,但剛入學幾個月就被神學教師開除。到十月革命後,他才有了就學的可能,但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只好半工半讀:他一邊讀書,一邊在車站小食堂當雜工,在發電廠給鍋爐工當助手。尼古拉有如饑似渴的求知慾,尤其喜歡讀諸如《牛虻》、斯巴達克斯和加裡波底的傳記這類描述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的書籍。他不惜把自己在工廠得到的份兒飯送給書報攤主以換取免費讀書讀報的權利。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一九一八年
尼古拉從小就對以消滅剝削、消滅壓迫、解放人類為鬥爭目標的布爾什維克黨有一種近似本能的親和力。早在半工半讀期間,他就結識了工人布爾什維克貝列德雷丘克和林尼克(後來的舍佩託夫卡革命委員會主席)。一九一八年,舍佩託夫卡被彼得留拉匪軍佔領,革命委員會轉入地下,從那時起,尼古拉就積極投身於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地下鬥爭,張貼傳單,傳遞情報,還不顧生命危險救出了被捕的革命委員貝列德雷丘克。十五歲的尼古拉,第一批參加了本市的共產主義青年團。
奧斯特洛夫斯基(左一)和共青團員們 一九二二年(PS:不得不說青年時期的奧斯特洛夫斯基還是很帥的!)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自幼養成了剛毅果敢、堅定不移的個性。他對自己立志要做的事義無反顧。一九一九年,紅軍離開舍佩託夫卡時,他背著家人毅然跟隨部隊上了前線。先是在科託夫斯基部隊同波蘭白軍作戰,後歸編到布瓊尼騎兵第一軍團,先後當過通信兵,騎兵和偵察員。他年僅十六歲,但在戰鬥中驍勇過人,切切實實經受了火與血的洗禮。同年八月,在攻打利沃夫的戰鬥中,他頭、腹部受了重傷,右眼失明,被迫復員,轉到地方工作。
一九二一年他十七歲,被烏克蘭肅反委員會派到基輔市所屬機構工作,後受共青團基輔市委指派到中央所屬一鐵路工廠當助理裝配工,並任團支書。同年秋,參加搶修窄軌鐵路工程、艱苦卓絕的惡劣環境使他得了傷寒和風溼病,但他仍堅持工作,一直擔任共青團區委書記。一九二四年,被批准為布爾什維克黨員。
從一九二四年開始,他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醫療委員會診斷他已成殘廢。這時,他預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經到最後的決戰階段,他開始抓緊時間,頑強地自學,力爭換一種武器「重返戰鬥崗位」。
一九二七年末,他開始試著寫關於科託夫斯基旅的戰績故事,同時堅持收聽共產主義函授大學的廣播課程。第二年,他把寫好的手稿寄到敖德薩去徵求戰友們的意見,可惜他沒留副本,書稿在退回途中不幸遺失。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一九二八年
一九三〇年,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左眼也失明了。這一打擊對他來說是摧毀性的。但他仍頑強地與無情的命運抗爭,就從這年十一月開始,他著手寫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這樣,他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困臥病榻的艱苦條件下,忍受著病痛,克服書寫的困難,藉助於一塊鏤空的格板一字一句地摸寫,後來手連筆也拿不動了,便自己口授,由親友幫助筆錄。歷時三年,終於完成了這部不朽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小說的出版過程並不像作者在卷後所說的那樣——書稿寄往出版社後幾天就得到了回電:「小說大受讚賞,即將出版,祝賀成功!」事實是,書稿被退了回來,後經幾位好心朋友的努力,才被《青年近衛軍》雜誌勉強收下,小說第一、二部至一九三四年陸續刊出後,在蘇聯廣大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他們紛紛致信致電編輯部對作者表示祝賀和慰問,但文學評論界卻遲遲沒有反應。小說合訂成書,是直到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才正式籤字發印的。
此時,奧斯特洛夫斯基比任何時候都清楚每一分鐘對他的價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完成之後,他立即開始構思另一部更大型的長篇小說《暴風雨的兒女》,他計劃共寫三卷,但只完成了第一卷,便突發胃病,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溘然長辭,時年僅三十二歲。
位於莫斯科新聖女公墓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墓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提煉加工而成的。我們很難將作品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和作者本人的經歷分開,但卻決不能把真實和虛構兩者混同起來。誠如作者指出的:「這是小說,不是什麼人的傳記」。「我在書中描寫的不是某一個保爾•柯察金,而是千千萬萬個柯察金,千千萬萬個為爭取自己的幸福而奮不顧身地投入戰鬥的男女青年」。小說中除了保爾•柯察金,還有對他的成長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朱赫來、阿爾焦姆,以及冬妮婭、謝廖沙和麗達、賴雅等一代人。保爾•柯察金是蘇聯第一代共青團員的縮影。他的個人命運與十月革命與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保爾精神的要點在於他對革命理想的無限忠誠、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蘇聯紀念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郵票
光陰荏苒,時過境遷,保爾所處的那個烽火年代已過去了大半個世紀,而保爾精神仍被一代代地傳承著。今天,人們,特別是曾經從這部小說中受到過教益汲取過力量的中老年讀者,仍在懷念保爾•柯察金那種反對壓迫、反對以強凌弱、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假公濟私,見義勇為、知難而上、不怕艱苦,忠於職守、為公眾的利益勇於獻身而無怨無悔的高尚情操。這種社會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種新的時代要求,那就是在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談物質多了,談精神少了,而一個人文精神失落的社會,它是不健全的,甚至是危險的。
文豪日曆2021
當當網限時五折促銷
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