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殺朱標的兒子(朱棣登基之後除了朱允炆外)
2023-10-31 05:57:12 2
朱允炆是中國古代的「穿越第一人」,這是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裡對朱允炆下落的交代。朱允炆是歷史上少有的不僅丟了皇位連人也丟了的皇帝。至今也沒人知道他的去向。
導致朱允炆下落不明的是他的叔叔朱棣還有他的爺爺朱元璋。
朱元璋(劇照)
正派太子朱元璋原本的繼承人是他的大兒子朱標,朱標不僅是太子還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孩子。朱元璋喜歡朱標是因為朱標最不像他。哪有父母喜歡最不像自己的孩子的道理?朱元璋也有他的苦衷。
朱元璋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朱元璋的畫像,很多人都看過,長著一張「豬腰子」臉,但這幅畫其實是清朝人的偽作的,是不喜歡朱元璋的人畫的,真實的朱元璋並不長這樣。
朱元璋畫像(偽作)
這是一個不難辨別的謠言,但還是有很多人相信了朱元璋就長這樣。如果把唐太宗畫醜了,可能有人會質疑,但把朱元璋畫醜了,人們卻覺得他就應該長成這樣。
可見人們是多不喜歡朱元璋,不只是後人不喜歡他,與他同時代的人也不喜歡他。因為在時人眼裡,朱元璋是個跟秦始皇難分伯仲的暴君,他的手上不知道沾染了多少的鮮血,有時候只是因為他的疑心病就會讓許多人枉死。
自己如此不招人喜歡,朱元璋知道麼?當然知道,可他有苦衷,朱元璋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蹟,除了他沒有人能從一個乞丐成為開國皇帝,也正是因為他的逆天經歷讓他很沒有安全感。
既然一個乞丐都可以做到皇帝,那麼誰來取代他的位置都是可能的。所以他必須把所有的可能扼殺在搖籃之中。
但他也明白治理國家不能一直如此,他的繼承人必須是一位仁義之君,不能再像他這樣殺下去了。而朱標正好符合朱元璋的這個要求。朱標(劇照)
在教育朱標這件事上,朱元璋的做法可以說是很「雙標」的,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朱元璋自己一邊殺人如麻,一邊教導朱標要仁者愛人。
也許是性格使然,朱標並沒有成為父親,而是成了父親期望的樣子,成為了一位溫文爾雅、仁慈殷勤的儒者。他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父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暴發戶」而變成一個紈絝子弟。
總之,朱標在一步步向著朱元璋理想中君主的樣子成長,朱元璋需要的只是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功成身退,把自己的位置傳給他,完成權力的過渡。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
但,朱元璋沒能等到傳位給朱標的那一天,就白髮人送黑髮人了,洪武25年,年僅38歲的朱標因病去世,那年朱元璋65歲。
朱元璋不知道自己還有6年也會離開人世,但他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沒有時間悲傷,他必須儘快確定一位新的繼承人。如果沒有把繼承人敲定,並扶著他走一段時間,自己走後,明朝的政權就可能因為皇位的爭奪而就此衰敗。
可剩下的幾個兒子裡沒有一個人滿足朱元璋對於「仁君」的期望。尤其是四皇子朱棣。
朱標(劇照)
朱標
天降大任朱棣是朱元璋的得力幹將,不僅自己武藝高強敢打敢衝還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實在不是做皇帝的合適人選,朱元璋可不想再選出另一個朱元璋了。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朱標的幾個孩子。希望能從這幾位皇太孫中選出一個合適的人選。
朱標和父親朱元璋一樣,經歷過喪子之痛,他的長子朱雄英也是被寄予厚望,但早早就夭折了。朱允炆是二子但也是庶出,原本是沒有繼承的資格的。
在古代,不僅講究孩子的出生順序還有他母親的身份,正妻生的是嫡出,小妾丫鬟生的是庶出。三國時袁紹和袁術兄弟二人關係不和就是因為雖然袁紹是哥哥,但他是庶出,所以嫡出的袁術一直瞧不起他。
命運似乎是特別垂青這個叫朱允炆的年輕人,朱標正妻常氏在為朱標生的第三個兒子朱允熥的時候,難產死了,朱允炆的母親呂氏就成了正妻,朱允炆子憑母貴也就有了嫡子的身份。
朱允炆不僅有了繼承權,還繼承了父親朱標的性格,十分的宅心仁厚,符合朱元璋對「仁君」的要求。
朱允炆
朱元璋在考核了朱允炆一段時間後決定把他立為皇太孫,自己退位後由他繼承皇位。
朱元璋也明白想要跳過自己的兒子立孫子是一個很冒險的事情,歷史上也沒有幾位皇帝是這麼幹的,但他一心認為自己這個決定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在自己去世前要儘可能的為朱允炆掃去了路上所有的障礙。就為了給朱允炆鋪路,大半個朝堂的官員都被朱元璋以各種理由誅殺了。
朱允炆(劇照)
為了安撫朱允炆的幾個兄弟,讓他們不要在自己去世後鬧出事端,朱元璋把朱允熥封為了吳王,這是朱元璋稱帝前的稱號,還給了他一塊財富重地,只要他能安安靜靜地做他的吳王,那就可以一輩子衣食無憂。朱標的四兒子朱允熞,朱元璋也給他封了一個衡王。做了雨露均沾,三個成年的兒子都得到了很好的對待。
朱元璋覺得他能為朱允炆做的已經都做完了,他可以坐穩龍椅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稱帝。
不知道朱元璋是心慈手軟了不捨得對自己的兒子下手,還是百密一疏。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們會不服侄子朱允炆,尤其是朱棣。
朱棣(劇照)
朱棣有充足的理由不服朱允炆,論資格,他是子,朱允炆是孫;論資歷,他上過戰場,立過戰功,這大明的江山有他的一份功勞;論能力,那就更不用說了。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朱棣都比朱允炆更有資格當皇帝。
朱允炆登基後不久,朱棣就打出了「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發動了靖難之役,逼朱允炆退位。關於朱允炆的結局,歷史上一直有多種說法,正史的記載是朱允炆死在了一場大火裡,在這場大火裡死去的還有他的長子。
但正史記載的不僅有朱允炆被燒死的說法,還有朱棣一直在尋找朱允炆的事,這似乎又說明了朱允炆沒死。所以民間一直有各種朱允炆下落的說法,有人說他出家了,也有人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去海外尋找朱允炆。
總之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活不見人,死也不見屍。
禍及家人雖然朱棣心裡對朱允炆有一萬個不服,但朱允炆是欽定的繼承人,如果這件事處理不好,朱棣是要留下千古罵名的。名聲好如唐太宗,宣武門之變也讓他挨了不少罵。
朱棣在打下了南京金川門之後就把呂太后——朱標的妻子、朱允炆的母親接到了軍營裡。稱其為皇嫂,並以禮相待,解釋說自己並非是謀反而是有著身不由己的原因,一邊說還一邊流下了眼淚。
呂太后也不是普通的女子,在帝王家生活了這麼多年還會不知道朱棣打的什麼算盤麼?但這時的她雖然名義上還是太后,實際上不過是朱棣的階下囚,她還能做什麼呢?只能是配合朱棣的表演。她現在能乞求的只是朱棣還能念一些叔侄情義,只篡位不要害了朱允炆的性命。
但呂太后顯然是低估了帝王家的殘酷,父子相殘都是家常便飯,叔侄之間又哪來的情義可言呢?朱棣在乎的只是自己的體面,而不是侄子們的生死命運。
朱棣(劇照)
據說,朱允炆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便在皇宮中舉火自焚,沒有了朱允炆,朱棣也只能在「悲痛」中繼承了皇位,登基為帝。但從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來看,朱允炆是自焚的事,十分的可疑,因為後來又「意外」地起了好幾次大火。
朱棣登基後就翻臉了,首先他否定了兄長朱標的皇帝地位,廢了他建文帝的稱號,只用諡號懿文太子來稱呼他。既然朱標只是太子,那呂太后也不再是太后,被恢復成了太子妃,成了懿文太子妃。
朱允炆和呂太后在權力鬥爭中已經失敗,還在乎什麼稱謂呢?但朱棣的真實目的可不只是改個稱號這麼簡單,他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給自己接下來的所作所為「緩衝」。
在呂太后成為懿文太子妃之後,朱棣就以為朱標守陵墓為理由,把呂太后和她當時11歲的五子打發到了懿文太子陵。
沒多久,太子陵墓也起了一場大火,呂氏到底是生是死,歷史上就再也沒有記載了,這位大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就不明不白地在歷史中消失了。
朱標和呂氏的身份都降級了,那三子朱允熥和四子朱允熞自然也從親王降為了郡王。
都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兩位皇子也是溫室裡的花朵,沒有發現現在的皇宮早已不是他們哥哥做皇帝時的皇宮了。
面對降級成郡王一事,兩個人竟然入宮去找叔叔朱棣理論,甚至出言不遜。朱棣面對兩個憤怒的侄子非但不生氣反而是心裡樂開了花,正愁沒有理由處置這二人,畢竟叔叔殺侄子的名聲實在不好聽,這二人倒是自己主動送上門來了。
於是朱棣就借題發揮把兩個人變為數碼,終生軟禁在鳳陽老家。沒過幾年兩個人又相繼暴斃了,死因十分的蹊蹺,三兒子朱允熥死時39歲只比父親朱標多活了一年。
在疑心病上,朱棣像極了自己的父親朱元璋。
朱棣畫像
因為女子沒辦法威脅到朱棣的位置,反而是下場要好許多。
朱標一共生了四個女兒,長女病逝,二女三女早夭,四女的下場還算不錯。
朱標的長女被爺爺朱元璋嫁給了開國功臣耿炳文的兒子,在朱允炆繼位之後,把她封為江都長公主。有層關係在,所以耿炳文自然是堅定地站在朱允炆這一邊的,在靖難之役中,也讓朱棣大為頭疼。
在朱棣稱帝以後,耿炳文的兩個兒子又稱病不朝,徹底得罪了朱棣。但胳膊怎麼擰得過大腿?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完全可以扶植自己的親信接替耿炳文的位置。
所以最終耿炳文被逼自殺,他的兒子也都被朱棣所殺。江都公主看著公公丈夫全都死於非命,擔心有一天自己也會被誅,整日提心弔膽寢食難安,最終大病一場也就香消玉殞了。
朱標最小的女兒下場是最好的。或許是因為在朱棣登基的時候還十分年幼,根本都還不懂事所以朱棣放了她一馬,或許是朱棣想起了大哥朱標曾經對自己的萬般疼愛,他如今已經把大哥朱標一家幾乎誅殺乾淨,也該他留下一點血脈。
所以朱棣把這個小侄女養在了皇宮之中,還封她做了宜倫郡主。最後把她嫁給了一個錦衣衛。
雖然說不上是大富大貴,但至少衣食無憂,平安到老了。
朱允炆(劇照)
劉慈欣在小說《三體》中提出了一個「黑暗森林」法則,意思是說每一個星球的文明都像是置身在一座黑暗森林中的一個人,如果你不想成為獵物,最好的選擇就是成為獵人,在遇到另外一個人時,最穩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在搞清他是敵是友前就先下手為強先開槍結果了他的性命。
中國古代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又何嘗不是一座黑暗森林呢?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地位,害怕自己的兒子、兄弟會對自己不利,只好先下手為強,骨肉相殘,在你搞不清到底誰會威脅到自己的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全部剷除,一個不留。
清朝康熙年間就發生過九子奪嫡的事情,皇子們就不能安安心心做自己的王爺麼?那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何必一定要當皇帝呢?
因為如果不當皇帝,一樣不安全,爭皇位還有一線生機,不爭皇位,不知道何時就死於非命了。
無情最是帝王家,面對至高無上的權力,有多少人能守住自己的人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