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國慶節的由來(國慶節的由來您了解嗎)
2023-10-16 06:52:10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國慶作為一種節日古已有之,那麼歷史上的國慶節到底是何種狀味?其由來和演變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國慶」一詞最早見於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古時的國慶節,大多以帝王的登基、婚娶和誕辰之日為準,通常這一天皇帝會大赦天下,賞賜百官,舉辦盛大宴會,歌舞戲曲表演等活動,把國慶的喜樂氣氛推向高潮。
據史料記載,最早把自己的生日納入國慶的帝王是唐太宗。然而等到唐玄宗上任後,他不僅在生日這天欣然接受文武百官的祝壽,還大擺宴席,張燈結彩,並宣布全國放假三天,並將國慶日定為「千秋節」,意在千秋萬代江山永固。後來不久,唐玄宗又忽發奇想,將「千秋節」更名為「天長節」,意在與天地共長久。唐玄宗之後,歷代帝王覺得以自己的生日作為國慶節這個主意不錯,於是紛紛效而尤之,於是便出現了五花八門、叫法各異的國慶節。如肅宗的地平節、敬宗的慶成節、武宗的慶陽節、宣宗的壽昌節、懿宗的延慶節等。
到了明清,由「千秋節」演變成的「萬壽節」更是得到了朝廷上下的高度重視,並把其與「元旦」「冬至」並稱為三大節。值得一提的是,1713年陰曆3月18日這天,正是康熙皇帝六十大壽,舉國上下都為他的生日舉行了盛大慶典。生日這天,官員們在皇宮裡專門搭建了彩棚和金殿來擺放壽禮。金殿裡掛滿了寫著賀詞的壽幛,戲臺上上演著為皇帝祝壽的吉祥戲劇,賽馬,比武,熱鬧而喜慶。待到聖上駕鑾而來,臣民則紛紛磕頭祝壽,等待著太監們分發糕點,街頭上戲劇表演、遊行、踩高蹺更是一片歡騰。
到了民國時期,起初南方以「雙十節」即辛亥年的武昌起義日為國慶節,家家放鞭炮,工會講演,宣傳革命,舞獅子,敲鑼鼓,十分熱鬧。而北方僅是機關和學校放假一天,十分冷清。直到結束了軍閥割據局面,南熱北冷的國慶節才有所改變。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從此,中國人民有了完全意義上的國慶節。(劉昌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