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農曆與陽曆的區別(農曆和公曆的區別)
2023-10-15 21:38:50 1
我國上自秦、漢以前,下至清末,僅名家曆法就有一百餘種,它們都屬於陰陽合曆。據說,我國早在公元前17世紀以前的夏代,就已經在使用這種曆法,所以人們把它稱為「夏曆」。1970年以後,夏曆才改稱「農曆」。這個名稱大概源於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立國,制定曆法必然要為農業服務吧。農曆還有「舊曆」、「中歷」之稱,這是在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宣布採用公曆後出現的叫法。另外,民間還稱農曆為「陰曆」,也是相對於公曆而言,但概念是錯誤的。
中國的一種曆法,是陰陽曆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曆。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幹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因此,農曆是陰曆的一種。
農曆的成功之處在於閏月的巧妙設置,閏月的安排與二十四節氣的安排息息相關,因此,在講閏月設置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二十四節氣。
陽曆是只顧及了太陽的運行規律,使用陽曆,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見四季變化,冷暖交替,但在陽曆的日期計算裡,沒有月亮圓、缺或者新月交替的變化。
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法就是陽曆的一種,陽曆紀年也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輪一次閏年。
我國的陽曆包括幹支歷、十二氣歷、天曆以及彝族太陽曆,這都屬於以記錄太陽運轉變化為基礎的曆法,不涉及月亮的變化規律。
農曆又叫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一個月,也就是29天12小時44分3秒,它一年十二個月為354天。
陽曆也叫公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十二個月為一年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一年,我國的陰曆並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它是把陰曆和陽曆結合在一起的曆法,因為陰陽曆一年要相差11天左右,為了協調它們就實行了閏月法,也就是十九年閏七閏,使得陰陽曆能夠協調起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