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的主要特色(民族風味濃鬱的藏戲)
2023-10-15 23:24:47
藏戲面部妝扮少,少數角色採取了面部化妝方法,比較簡單,多數人物,神靈鬼怪,動物角色等採用面具。藏戲面具可分三類:一類為白面具,歷史最為悠久,一類是藍面具,晚於白面具,第三類是正戲之中人物所戴面具,包括紅、綠、黃、黑、半白半黑、鬼怪、動物等各色各樣面具。藏戲面具所用顏色為白、藍、黃、紅、黑、綠等,色彩的運用,以及對色彩含義的解釋都與宗教相關聯。佛經稱世間所有事業包括在息、增、懷、伏四種範圍之內。
「息」即溫和,白色為代表,「增」意為發展,以黃色為代表,「懷」代表權力,為紅色,「伏」意為兇狠,用黑或綠色為代表。白色又可以代表白和黃兩種色彩,紅可以代表三種色彩—一紅、黑、綠。藏族的五色經籍、五色空行母像、四色護法神等在顏色的運用上都是依據佛經教義而行。面具對顏色的運用解釋詮譯與佛經無二致,面具給人以強烈的宗教感,這與它的造型和色彩運用有關。
昌都藏戲、門巴藏戲、德格藏戲有少數角色使用面具,他們直接借用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的面具。門巴藏戲之中的漁夫、漁翁面具來自白面具藏戲,昌都藏戲神靈、動物所用面具借用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德格藏戲除借用白面具和藍面具藏戲面具而外,還運用藏族神舞羌巴的面具。藏戲面具種類多,色彩鮮豔,具有代表性的是白面具、藍面具和松贊幹布面具、半黑半白面具。
白面具:藏戲代表性面具。以白色山羊皮毛製成,臉部呈平面狀,口、眼雕空,嵌白眉毛和八字形白鬍鬚,鼻子突出,山羊毛製成滿頭白髮。白髮表示長者長壽,白色面具塑造的是溫和、善良、慈悲吉祥的老人,他的前額或繪畫或是鑲嵌日月徽記,一方面是美飾,另一方面象徵智慧與福澤,因為日月微記在佛經中是福澤,智慧,「資糧」的標誌。白且長的虯髯,是男性美儀的象徵。耳上系有螺制耳環,這是湯東傑布常戴之物,為紀念湯東傑布之意。白面具的耳飾均為如此造型。有的還用錦緞縫製成弧形裝飾邊,置於額部,造型是一對金魚,此為藏族八吉祥徽之一。此面具最早為開場角色可若娃(賠改為溫巴)所戴。
藍面具:藏戲代表性面具。它是由白面具發展而來,用藍色花緞裱糊而成,上面再鑲金綴花為裝飾。此面具為開場演出時溫巴所戴。溫巴即漁夫或獵人,他們終日在太陽下勞作,臉為太陽曬黑,為湖水映藍,故而用藍面具,藍面具頭頂有箭頭裝飾,繪財寶「噴焰末尼」圖案,下邊有半圓形裝飾,兩側有紅、藍等色流蘇,額部繪有金色太陽和銀色月牙,面頰以下至下巴用白毛皮製成鬍鬚,此造型與湯東傑布形象極似。湯東傑布有善、惡兩種面具,所以面部顏色兼有紫紅、深宗、淡藍色多種。
藍面具亦稱溫巴面具。還有一種關於溫巴面具的說法源於《諾桑法王》中的一個情節。青年漁夫打敗了南國咒師,蓮湖龍女贈如意之寶「根堆滾瓊」為謝,漁夫高興地舉過頭頂,於是就有了面具中象徵財運昌隆的圖案,深藍色象徵男武,按佛學解釋,深藍色的勇士有焚燒、掩埋、投挪等法,可以降妖伏魔。
此面具還與佛教八吉祥微記有關,它的嘴、眼、鼻、眉、面頰、下巴合起來為八瓣妙蓮,兩耳戴菱形孔格花紋飾物為吉祥結「巴扎」,額頭日月微飾為千福金法輪,日為福德、月為智慧,鼻尖所戴螺貝流蘇為右旋海螺,額頭上分向兩邊裝飾的弧形冠額,意為一對吉祥金魚,頭頂箭物以上是寶貝堆成的冠譬,它與後邊的彩緞寬披帶象徵勝利寶幅。漁夫即溫巴,《諾桑法王》演出時,溫巴頓開場就是由劇中人物青年漁夫擔任溫巴這一角色。
藍面具藏戲也因此面具而得名。它是藍面具藏戲中主要面具之一。松贊幹布面具:人物造型面具,是《甲薩白薩》之中松贊幹布的專用面具。面具呈藏式男性觀音特點,慈祥、安靜、端莊。帽子頂端飾有一小佛像。這一造型與藏式繪畫、雕塑中的佛像極其相似。按佛教說法,松贊幹布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完巴默」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觀音是其弟子。面具帽頂小佛即是「完巴默」佛,表示弟子對師傅頂禮膜拜之意。推而廣之,藍面具藏戲的青年、中年男性人物也借用此面具。
半黑半白面具:角色行當面具,有特定含義,以一半黑一半白表示陰險、狡詐、兩面三刀。藍面具正戲演出中丑角所戴,如《蘇吉尼瑪》中舞女更迪桑姆,《諾桑法王》中墨部頭人之妻嘎姆等角色所戴。面具用皮革或布料製成,呈平面狀態,口、眼、眉、鼻均按平板面具所制,右白左黑。進入19世紀,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勢力以通商、傳教、探險、朝聖、旅遊等名目入侵西藏,並多次動用武力企圖佔領西藏。
西藏社會處於動蕩之中,農奴主的統治為此加強。為了維護政教合一的統治,他們對藏戲職業、半職業劇團也加強管理,對演出劇目嚴加控制,並做出規定,藏戲需上演菩薩大師的故事,勸惡揚善。對於雪頓節的演出,不但對演出劇目有規定,就是對唱、念、表,舞都要加以規範。藏戲發展也就進入了一個較長的停滯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