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有啥習俗(黎族風俗習慣)
2023-10-15 23:57:42 1
(俄查村是目前海南黎村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形態最原始的黎族聚居的村落。)
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裡」、「蠻」、「俚」、「僚」等。「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黎族也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以前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繡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當然,這種習俗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
黎族有語言無文字。黎語屬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不同地區方言不同。在接近漢族的地區和各民族雜居的地方,黎族群眾一般都能講漢語(指海南方言)、苗語等,同時黎語也吸收了不少漢語的詞彙,尤其是解放後吸收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新詞彙就更多了。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
黎族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根據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建築材料及技術水平,因地制宜地創造了黎族傳統獨具特色的居住房屋--船形屋,它是以茅草為蓋、竹木為架的簡易茅草屋。它是黎族人民傳統智慧的結晶。
傳統船形屋的構造,是以格木、竹子、紅白藤和茅草為建築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構成,十分原始和簡單。它屬於傳統的竹木結構建築。黎族茅草屋主要有兩種樣式。它們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與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外形象船篷,拱形狀。用紅、白藤扎架,上蓋茅草或葵葉。金字形屋以樹幹作為支架,竹幹編牆,再糊稻草泥抹牆。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經濟能力來決定。生活起居全部都容納在這樣的空間裡。
(
美孚黎族傳統服飾)
黎族服飾風格也很獨特,沒有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繡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髮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裡。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由於地處亞熱帶,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黎族傳統美食有"竹筒飯"、"雷公根"、"祥",而且"祥"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黎家人還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製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隻鼠。
黎族人在節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動,都要擺席設宴飲酒。平時迎賓會客也以飲酒為情禮,敬酒對歌常通宵達旦。所有,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海南省黎族在招待客人還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黎族同胞平時非常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菸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年糕,也吃糯米餅)。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並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
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是黎族三月三日(農曆三月初三),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黎族「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著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曬乾的臘肉等,到傳說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後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黎族人都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在海南省黎族地區還有一種特別的習俗禮儀,叫做「和解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黎族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
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餵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人認為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要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黎族人還相信鬼魂無處不在,而且會害人,所以對包括祖先鬼魂在內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懼怕。因此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