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歡老豆(這個說法的由來)
2023-10-14 22:18:35 1
我來廣東多年了,以前也很喜歡看港劇,在廣東這邊稱呼父親是叫「老豆」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搞懂,為什麼對父親會有這樣的稱呼,以為只是民間的一種習慣叫法。
直到今天,在聽書的過程中,了解到了「老豆」這個詞的真正起源,還蠻有趣的。
故事的背景是在五代,後晉時期,主角是竇禹鈞,由於住在燕山這個地方,故號竇燕山。竇禹鈞教子有方,後來五子登科的故事。
《三字經》裡「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成為世人景仰的「模範父親」,人們往往把教子有方的「父親」喻為「老竇」,由於粵方言的「豆」與「竇」同音,遂「老豆」被作為對父親的尊稱。
連大文豪範仲淹還寫過文章來紀念這個竇禹鈞,他是這樣寫的:竇禹鈞,範陽人,為左諫議大夫致仕。諸子進士登第,義風家法,為一時標表。
竇禹鈞的五個兒子都先後考中了進士,一時傳為美談,而他的教育方法也成為人們學習的標杆和榜樣。他的這五個兒子,個個都是人中豪傑,長子,做官至禮部尚書,文筆很好,深得宋太祖趙匡胤的賞識。次子,官至禮部侍郎,負責國家的各種重點祭祀活動。三子,官至左補缺,也是被人稱道清正廉明的好官。四子,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高官了。五子,官至侍郎,文章和品行都俱佳。
我們平時老百姓說的「五子登科」,指的就是竇燕山的五個兒子都考中了進士這件事。
範仲淹在紀念竇燕山的文章當中還說到這樣的一個故事。
說是竇家原本存了一些錢,有個僕人實在是窮困潦倒,偷走了這筆錢,走的時候,留下一個十來歲的閨女,寫張借據系在這個女孩的胳膊上,意思是讓竇家把這個閨女賣掉,然後用來抵他偷走的這筆錢。
後來竇燕山,燒掉了這個借據,並且收了這個女孩為養女,把孩子培養大後,找了一個才華品行都很出眾的夫婿給嫁出去。這個僕人在外地聽說了這件事,甚為感動,大老遠跑回來找竇燕山認錯,痛哭流涕。竇燕山也不追究,反而鼓勵他痛改前非,好好做人。
範仲淹還記載,這個竇燕山,經常資助一些特別窮苦的人,有些人甚至窮得都無錢安葬家裡去世的老人,他都會給與幫助。接受過這種幫助的人就有27人。
竇燕山還幫助過28個,從小就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的孤女,並且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男子組建家庭。
竇燕山出資辦書院,培養年輕人,貧寒子弟來上學,不但免了學費,還資助生活費。接受過這樣幫助的年輕人非常多,難以計數。
竇燕山對他人很大方,對自己就很嚴格,生活極其簡樸,省下的錢,都用來做善事,辦書院。
所以在《三字經》裡邊總結他的教育經驗,叫做: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這個竇燕山教育孩子,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經驗。
1.品格教育比技能教育更重要。
2.也注重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的習慣。
3.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
原來廣東這邊把父親稱為「老竇」,其實竇就是「竇燕山」的竇,後來根據諧音才有這個老豆。這並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稱呼哦,是一種尊稱,指的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受人尊重的好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