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年畫特色(年畫上的千年古鎮楊柳青)
2023-10-14 22:59:15
有時候我會好奇,100年前的晚清到民國時期,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呢?僅僅從紀錄片和老照片資料看到的內容多是片段的,零散的,並不能全面體現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和社會民生。
我們雖然沒有穿越時空的超能力,但卻有機會來到一座完完全全根據晚清-民國百姓的真實生活傳承下來的古鎮,那裡既有形象生動的民俗博物館,也有古色古香的百年民居大院,還有古老傳承、技藝精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的現場演繹……這就是位於天津市西南部的千年古鎮——楊柳青。
記得上一次來楊柳青採訪還是2006年的冬天,是一次印象深刻的自駕遊之旅,當時對色彩鮮豔活靈活現的「年畫」展出印象最深:偌大的楊柳青古鎮風情街完全被色彩斑斕、喜氣洋洋的年畫鋪滿了,相當震撼;另外,就是石家大院和安家大院的古建築和各種珍貴收藏品,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了!這次進古鎮,我們乘船而來,水路慢搖,悠哉樂哉。想當年,乾隆爺「四下江南」每次也都是乘船走這條大運河水路南下北上。坐在船上,我一直在思考,乾隆爺當時看到的楊柳青古鎮的沿岸會是什麼風景呢?
隨著大運河的輕柔推動,我們的小船緩緩停靠在了楊柳青古鎮的遊船碼頭。棄舟登岸,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座標誌性的「胖娃娃抱大魚」的雕塑(名為「蓮年有魚」,同「連年有餘」),這是楊柳青古鎮的形象和標誌,而一百年前的普通中國人何嘗不是追求這種富足安定的生活狀態呢,只是楊柳青人早人一步實現了大多數人還在努力追求的完美生活狀態。楊柳青的建鎮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金貞祜二年(1214年),由於「九河下梢」經於此,當地出現了寬闊的水路河道,得天獨厚的商貿環境持續傳承,到了明清時期,楊柳青段京杭大運河上舟船往來,在此生活居住、做生意的南北客商人數眾多,由於交通方便,承接南北兩地,所以不少精明的商人索性在此定居安家,商人多了,手藝人多了,楊柳青自然也就富裕了,所以,在近幾百年的光景裡,楊柳青鎮家家戶戶富足和諧的生活狀態也是遠近聞名的。
在楊柳青古鎮的風情街上,有一座四面合圍的巨大停車場,其中一面是古鎮的大戲樓,遠看近看都非常的氣派。在物質和娛樂相對貧乏的百年之前,每遇傳統節日,中國人最大的群體娛樂一定是看戲,而這座巨大的戲樓如果是在百年之前原址上重建的,那可能真的有可能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公眾文娛中心了!看這戲臺的規模,無論文戲、武戲,哪出戲都能施展得開了。如果遇到逢年過節的重大傳統節日,這裡也會有隆重的演出活動,若把巨大的停車場完全清空,裡面可以輕鬆裝下數萬觀眾!
個人認為楊柳青的三大看點可以歸類為:民俗文化,大院文化,木版年畫。看完這三大「寶」,這趟楊柳青就不白來。楊柳青鎮的民俗文化館就在大戲樓建築的正對面,這裡可是遊客體驗千年古鎮楊柳青民俗文化最棒的一個去處,而且是對公眾免費開放參觀的。
民俗館裡面常年駐有楊柳青當地曾獲得過國家級或省市級的「非遺技藝」傳承人,比如我們今天到來的時候剛好遇上「傳統摺扇製作」、「風箏製作」、「葫蘆雕刻」和泥塑、剪紙等幾位老師在現場展演。您發現了嗎?這些「非遺技藝」既是流行了數百年的高雅文化,也是普通楊柳青人的日常休閒方式,原來在百年之前楊柳青人的休閒生活就是如此高大上!
著名民間藝術家、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郝桂芬女士,現場為我們展示了一套她的最新剪紙作品。據她說,製作類似這樣的一張手工剪紙她需要花去3~5天時間。如此精緻的一張剪紙畫,絕不僅是藝人對技巧的把握,同時也是對耐心和心態的考驗!
楊柳青民俗文化館裡除了有能和遊客進行現場互動的非遺項目和民間工藝展演之外,其實這裡還薈萃了不少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的精華,如楊柳青婚俗、楊柳青磚雕、楊柳青水局等20個方面的展覽內容,它們被不加掩飾,不做誇張地原汁原味地向遊客們呈現著。
晚清到民國期間的楊柳青鎮婚俗一隅:迎親現場!
這是100年前楊柳青古鎮的小朋友們的穿衣打扮,你能通過他們的服飾穿戴和髮型判斷出這六位小朋友中誰是女生嗎?(可以試著在評論區猜一下:從左至右按數字排序直接回答就行,正確答案稍後分享)。
楊柳青人的過年傳統大社戲現場復原圖,也是一項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群體活動。
楊柳青古鎮一遊,除了看民俗,另一個精彩景點就是看「大院」,但此「大院」又非彼「大院」。天津的傳統民居大院相對山西來說,更「稀有」一些,而且院落的布局、陳設和裝飾也有別於山西傳統大院。就拿楊柳青鎮的「石家大院」來說,其是晚清時期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元士的家宅。據說,楊柳青石家是19世紀末期到民國初期天津最富有、最強大的家族之一。這座豪華的宅院就是他們家的財力象徵之一(在當地還數十處有其他宅院)!
曾經的天津首富宅院已經被闢為楊柳青古鎮的代表性旅遊景點,面向所有遊客開放參觀(Tips:門票25元/人)。石家大院大規模修建於清光緒初年-1875年,其主體建築耗費白銀30萬兩,整個建築群為典型的四合連套,包含著18個院落,院中有院,軸線清晰,功能布局合理,用材考究。走進這座幽深高牆大院,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院落的講究、磚雕陳設的精緻,更能看到100年前富裕的商人家族在晚清到民國期間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石家大院的各個院落與山西大院相比,簡潔樸素,房屋眾多,且幾乎每一個庭院的面寬都很大(整個宅院約7500平方米)。當年在石家最輝煌的時期,這裡僅僅僕傭就有400多人,他們的工作細分程度極高,有專門負責男女家眷生活起居的、有專門負責花園的,有專門負責牲口的、負責夥房的、負責教書的、負責帳房的,甚至還有專門負責宅院維修的下人……可以說是各司其職,沒有「兼職多個工作」一說。
這是石家大院裡的大戲樓,內部可以容納120人同時看戲。雖然石家當時是天津首富,但卻行事卻極其低調,就連逢年過節在家裡請藝人來唱戲都是只看文戲,不看武戲。石家的生活準則之一就是「商人就是商人,不問武力,更不參與各方勢力的角逐」。或許,這種與世無爭的心態和方式就是楊柳青石家長盛不衰,富足安定的生活之道。
石家大院大戲樓裡的紅燈籠。據說若從空中俯瞰戲樓,其房頂的造型是一個巨大的「壽」字,暗喻「石家子嗣富足長壽」之意。
楊柳青古鎮的第三件「寶」自然是傳統年畫,這也是大多數到訪楊柳青時最容易忽略的一個方面。在楊柳青鎮古色古香的小胡同裡,藏著這座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展示和遊客互動中心。館內有三處展廳,包括楊柳青年畫的發展史,還展現了楊柳青傳統年畫的製作過程。
走進年畫館,即可看到這幅標誌性的圖案——蓮年有餘,一股濃濃的傳統春節氣息迎面撲來。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記得那時每到過年時,家裡都會貼上幾張漂亮的年畫來烘託氣氛,年畫就像是對聯一樣,是每家每戶的春節必備物品。有時候我在想,為何如今過春節時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或許正是人們逐漸淡忘了類似年畫這種年味裝飾,在某種角度上自然也會降低年的味道。
大門屏風背後是「五子奪蓮」年畫。楊柳青年畫所呈現的內容大多數是描繪吉祥、美滿的生活場景,另外,還有眾多人們的希望和寄予。比如經典的「蓮年有餘」,就是100年前楊柳青當地人現實的富足生活寫照,而「五子奪蓮」則描繪了人們企盼「多子多福」、「其樂融融」的美滿家庭氛圍,另外,還有許多古代愛情故事等畫面呈現。
在楊柳青年畫館裡,我們遇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先生。霍老師見到我們這些遊客的來訪,不僅沒有因為創作被打斷而生氣,反而還熱情的接待了我們,給我們耐心講解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史傳承以及創作過程。
應該說,中華民族每一項悠久的傳統手藝都有其無可取代和高精尖的技術含量,楊柳青木版年畫也不例外。幾個看似稀鬆平常的製作程序,其實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許多從事相關工作的畫工、模板刻工、上彩師傅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實際錘鍊才能真正達到「優秀」二字的評價。
熱情的霍老師不僅口頭「說教」,而且還親自「上陣」給我們現場演示木版年畫的製作過程。這其實是一個相當耗時又要求功底的工作,但如果你也願意自己動手試一試,也會感覺相當好玩。
光是聽和看怎麼能夠「體會」到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魅力呢?在霍老師的邀請下,我們的小夥伴們也逐一動手體驗了年畫的創作過程,雖然只體驗了一個小小的環節,但這已經讓我們這些遊客相當有成就感了!
正專心致志對木板年畫上色的畫師,雖然我們的來訪發出了不少動靜,但似乎畫師已經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真的是做到了「兩耳不聞身外事,一心只繪眼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