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十大名鎮(京東四大名鎮是哪四鎮)
2023-10-14 21:11:38 1
歷史上,京東曾有四大名鎮,也是古灤州四大名鎮,分別是開平鎮、稻地鎮、倴城鎮、榛子鎮,均坐落在現在的唐山市境內。冀東一帶是北京的戰略要地,四鎮主要作用是護衛京師的京東軍事防禦,鎮指的是軍事重鎮,與今天作為行政區劃的鎮不同。不同的時期,四鎮所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有所區別的。今天我們就說一說四鎮是怎麼來的。
一、開平鎮
開平鎮就是現在的唐山市開平區,過去的京東四大名鎮之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漫長的演化過程。
據《灤州志》記載:從夏朝到隋唐,開平區域先後屬孤竹國、山戎、燕國、遼西郡以及幽州等諸侯國或地區。唐朝至遼金時期,在這裡設置石城縣。明朝在京東設有三衛,天津衛、開平衛和三屯衛,開平衛又叫開平中屯衛,取「開國平安」之意。《灤縣誌》載:「開平中屯衛,洪武二十九年置於沙峪,永樂元年二月徙至石城,遂廢縣。」永樂二年建立開平鎮,也就是現在的開平區,當時歸灤州所轄。這裡是進出山海關、出入京津的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設鎮屯兵築壘,以抵禦外患、護衛京師,成為明朝北方軍事重鎮。
開平鎮建立前後,明王朝不斷從山東、山西等人口稠密的地區向這一帶移民,屯兵和移民帶來了開平鎮政治、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守軍將領、官宦之家和商賈富戶不斷在開平城修建官府衙門、宅第及商業門市大院,明朝中葉,開平已成為京東頗具規模、很有影響的軍事、經濟重鎮,周圍農副產品和北部山貨都到這裡出售,有了「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
1877年,清朝派遣唐廷樞來到這裡,籌建開平煤礦,主持煤炭開採,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人口增多,商賈繁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以後形成開灤礦務局和唐山市。1888年開平鐵路通車,大量農副產品通過開平運往天津、北京、東北各地,開平商貿迅速發展,古城開平成為灤州以西、天津以東地帶的政治、經濟中心,以後發展成為今天的開平區。
二、稻地鎮
稻地鎮就是現在唐山市路南區稻地鎮,過去它是該地區最古老的集鎮之一,有800年建鎮歷史。比現在的唐山市、胥各莊鎮(唐山市豐南區的主要城區)、河頭鎮起步都早(已經沒有了)。
千餘年前,隨海水南退,稻地鎮所在區域成為一塊極低洼的瀕海地區,史料記載,這裡與毗鄰的宋家營(原名送甲營)都是當年唐太宗屯兵和貯藏盔甲兵器的地方。據傳,稻地鎮始建於南宋紹熙元年,元朝宰相康裡脫脫首創京東植稻,曾募江南植稻能手傳授技術,「稻地」因此得名。元末由於戰亂,稻地一帶人口銳減,一片荒涼。明朝建立後,明成祖朱棣下詔由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向北方大批移民,稻地的經濟又開始有了起色。明宣德年間,與安機寨村(現屬於稻地鎮管轄)稱土立集,之後經濟迅速發展、商貿日益繁榮,形成稻地鎮。至清光緒,稻地已是名噪京東,號稱取不盡的稻地了。據清《灤州志》記載:稻地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文薈萃,為開平(現發展成唐山市的一個區)、倴城(現為唐山市灤南縣城)、榛子鎮(現屬灤縣)之冠,商業尤為繁榮。」
古時稻地鎮,城牆高聳、街道寬敞,店鋪林立,商業繁盛。鎮內外有文昌閣、火神廟、藥王廟等多座,每逢廟會,熱鬧非凡。釀酒作坊多家,所產高粱酒甘冽清香,名震京師。當地特產、有名小吃:奎泰隆的舌餅、田家燒麥和耿奎英的香腸等遠近聞名。1901年稻地人王化奇建造稻地大鐵橋,更是當地標誌性建築。
隨時光流逝,昔時的繁華已逐漸消退,稻田已沒有了蹤跡,釀造、小吃大多失傳,特別是經歷了1976年那場大地震,古建築不復存在了,只剩下「稻地」這個名字代代相傳,得以沿襲。
三、倴城鎮
倴城鎮,現為唐山市灤南縣人民政府駐地。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秦漢以前,已形成聚落。金元時期,由於元朝要攻打金國的中都(北京),一位大將曾在此屯糧集草,之後形成城鎮。清光緒版《永平府志》、《灤州志》均有如下記載:「倴城,在州南六十裡,元將那顏倴盞屯糧處,今鎮北遺址尚存。」
元朝這位負責屯糧集草的將軍叫那顏倴盞,「那顏」是蒙語,漢語譯為「官人」,是古代蒙古貴族官員的稱謂。「倴盞」是他的名字。公元1215至1230年間,這位出身名門、曾任成吉思汗宿衛的大將,在此地鎮守,疏浚河道,掘土築城,儲備糧草。他開挖通津河(現稱北河),挖河掘土,夯實築牆,圍土做城。又與三十裡外的灤河溝通,北方糧草由灤河南下,再轉入通津河,到土城位置卸船,方便糧草的轉運,土城因此取名「倴城」。
今鎮內北河(古稱通津河)南岸,仍可見夯土古城牆遺址(上世紀八十年代,灤南一中操場北側,就有部分城牆遺址),雖經歲月剝蝕,依然與古鎮風雨相隨。鎮北的北河(古稱通津河)夏天水是涼的,因為挖土時挖出泉水,流入通津河,匯入灤河。
到了明清兩代,倴城雖沒有了軍事功能,但日益繁榮興盛。城內商號、糧棧、作坊、當鋪遍布,清代,成為灤州四大名鎮之一。清嘉慶版《灤州志》載:「倴城鎮,在城南六十裡,有四門,鄉關市廛齊整,商賈富庶,三八日集。」這段文字,足見倴城之繁榮。目前,倴城鎮已成為一個縣級城市,是灤南縣政治、經濟中心,灤南三枝花—評劇、皮影、樂亭大鼓發祥地之一。
四、榛子鎮
榛子鎮位於現在的灤州西北部,是京東四大古鎮之一,東、南、西與現在的唐山市古冶區、開平區、豐潤區接壤,北、東北部和楊柳莊鎮、王店子鎮相連,鎮政府駐地第一鎮村。明代時名叫榛子嶺,因為這裡有道嶺,嶺上長滿榛子樹,故而得名。
榛子鎮建於金,村莊聚落、商賈叢集、素成富庶,在歷史上與開平、稻地、倴城齊名,被譽為「京東四大古鎮」之一,清代《永平府志》稱其為「畿東巨鎮」。由於金、元、明三個朝代戰亂不息,致使地廣人稀、土地荒蕪。明代永樂年間,朝廷一方面招撫流亡人員復業,另一方面由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向北方大批移民,榛子鎮開始恢復生機,當時隸屬灤州康家屯管轄。
在明清時期曾建驛站,後又派駐把總署、巡檢署、留養局、義倉等官方機構,為灤州衝要之區。清代,在嶺北開闢東西走向的道路,俗稱馳道,即改線前的102國道。清代皇帝每年清明時節,經此道去盛京(現瀋陽)謁陵祭祖或護送皇影(畫像),每十年送一次玉牒(皇室家譜),此馳道改稱大御路。是行,除隨行官員外,還有幾百名子差、道差和幾十臺車轎。御路清掃乾淨清水潑灑,當地官民路旁跪拜迎送,皇家在此修建行宮,供皇室人員寓居,榛子嶺遂更名為榛子鎮,後逐漸成為灤州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