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扮鬼是幹啥的(扮鬼去嚇唬鬼捋一捋)
2023-10-14 13:10:24 3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大多數節日,無論是咱們本土的傳統佳節,還是西洋那邊的「舶來品」,中國人幾乎都能把它們過成——雙11 情人節。
買買買,送禮物,再一起出去嗨兩下.....
目前,中華大地上,不適用於這套「過節程序」的,貌似也只有清明節和中元節了(農曆七月十五)。
「清明節快樂」?「中元節快樂」?好像很少有人會這麼說。
送「清明節」禮物?別是給「燒」過去的吧....
然而,換做西方人,他們偏不,對於那些跟「亡靈」有關的節日,照樣要搞成一個熱烈的狂歡,購物的高潮,甚至帶著惡作劇的味道。
比如,咱們下面要講的這個英語文化圈中的「鬼節」——萬聖節。
在中國的傳說裡,農曆7月15這天,鬼門關大開,地府的亡靈們都湧向了人間「搞事情」。
到了那天,人們都會早早回家,避免碰見出來「過節」的大小鬼魂招惹到「晦氣」,路上冷冷清清,沒誰會主動跑到外面和「亡靈」們一起「慶祝節日」。
相對於咱們的中元節,英語文化圈的鬼節,是11月1號的「萬聖節」。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號,則被過成了一個刻意尋求刺激感,全民社交的狂歡活動。
這天,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穿著稀奇古怪的恐怖服裝,挨家挨戶地敲門——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
孩子們被教育,只會敲開那些開著燈,並且布置了萬聖節裝飾的人家,否則不許打擾;另外,討糖過程中必須始終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
只是,玩過了頭的話,孩子們也很可能掌握不好「分寸感」。
但在這一天,大人們一般都不太計較——因為,在他們眼中,這天就應該嗨起來,普通的惡作劇都是可以容忍的。
要說精靈鬼怪之事,在咱們的理念中,最好都是敬而遠之的,為何西方人卻偏要把它包裝成一個狂歡、刺激、放任的節日,甚至,在夜色的掩護下,還要穿上奇裝異服進行Cosplay,打扮成各路妖魔鬼怪出去「鬼混」呢?
實際上,最早的時候,人們「扮鬼」,就是要嚇唬鬼的。
萬聖節的英文Halloween,為All Hallows' Eve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諸聖節的前夜」。
它是凱爾特人的傳統民俗和基督教文化互相「結合」的產物,被愛爾蘭人發揚光大並帶到了美洲新大陸。
基督教傳入愛爾蘭島的時間相對較晚,大約公約5世紀,在英格蘭牧師派屈克的「感召」下,愛爾蘭人才「沐浴」到了主的光輝。
後來,這位派屈克牧師被尊稱為了聖派屈克,如今大英帝國國旗中,代表愛爾蘭/北愛爾蘭的那個紅叉,就叫做「聖派屈克十字架」,和代表英格蘭的「聖喬治」,代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一起組成了當今這個米字旗。
在基督教剛傳入愛爾蘭島的時候,他們和隔海相望的凱爾特同胞蘇格蘭人一樣,早就有了過「亡靈節」的傳統——在他們的文化中,這又被稱作薩溫節。
按照古凱爾特人的信仰,新的一年從11月1日開始,這天就是薩溫節。
在薩溫節的前夜,10月31日,又被認作一年中的轉折點——冬日將近,樹葉飄零,生命離開地面開始啟程進入新的循環,大地也將冬眠,儲存能量以便更好的迎來新的日子。
同時,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會在當晚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在活人中尋找替身,藉此還生。
為了防止自己被「選中」,凱爾特人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來向死亡之神獻禮。
而且,他們還會用動物的頭骨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圍著篝火跳舞,發出古怪的叫聲,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以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最早由來。
可能,一些人又覺得以上的折騰,力度還不夠大,乾脆就豁出去了,自己主動扮鬼,來迷惑和嚇唬那些亡靈——跟對手一樣的打扮,分不清敵我;或者偽裝成更兇猛的鬼魂和超級惡靈,讓真正的亡靈們受到驚嚇,退避三舍。
於是我們看到,至今,在萬聖節的狂歡中,那些扮鬼的造型,個個堪稱驚悚——食屍鬼、女巫、蝙蝠、黑貓、貓頭鷹、無頭小精靈、殭屍、骷髏、南瓜頭、惡魔、陰屍、吸血鬼和科學怪人等等。
到了中世紀,凱爾特人皈依基督教後,他們發現,哎呀,好巧啊,自己的這個傳統民俗,竟然和基督教「諸聖節的前夜」為了紀念殉道者的「大彌撒儀式」,趕到了同一天。
於是,他們「機智」的把民俗掛靠到了有神權加持的「諸聖節的前夜」上面,逐漸演變成了當今的Halloween。
不過,從中世紀到近代早期,這個Halloween的過節群體並不很廣,只流傳於蘇格蘭、愛爾蘭和少部分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群體中。
雖然如今的英倫三島,超級喜歡過萬聖節,但一般來說,近代的英格蘭人,都是不過這個節日的。
直到美國「闊」起來後,萬聖節才重新「傳」回了英格蘭,並廣泛播撒於諸如大洋洲和加拿大等英語文化圈地區。
在美國,雖然早期的統治層多出身於英格蘭,但他們的白人群體中,人口基數最大的,是德裔和愛爾蘭裔。
就這樣,靠著大量的歐洲移民,在舊大陸處於邊緣化的萬聖節開始在美國茁壯生長,遍地開花,進而又被推向世界。
比如,萬聖節中的娛樂元素和捉弄人的氣氛,還有那種釋放壓力的狂歡、購物的理由,都是融入美利堅文化後發展出來的。
另外,其中的一個主要元素——「南瓜燈」,之所以用南瓜,而不選擇別的植物,也主要是因為,南瓜在美國非常容易獲取而且適合雕刻。
小孩子提著燈來「惡搞」,源自於一個古代愛爾蘭的傳說。
說是有一個名叫傑克的混混,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搞得惡魔不敢下來。
然後,傑克就與惡魔談了條件~惡魔如果想下樹,就得答應施法,讓他永遠不會犯罪。
沒成想,惡魔在做法滿足了傑克要求的同時,還留了一手。
這導致,傑剋死後,其靈魂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獄,他的亡靈只好靠著一根小蠟燭指引,飄飄悠悠的在人間遊蕩。
早前,在愛爾蘭,這根蠟燭是被放在一個大紅蘿蔔雕刻成的燈籠內的。
不過,當移民們到了新大陸後,發現南瓜比紅蘿蔔更便宜更好用,乾脆就用南瓜換掉了傳統的胡蘿蔔。
結果,至今,萬聖節的時候,全球出來嗨的人們,都提著南瓜了。
類似萬聖節的,還有墨西哥的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奧地利的「全亡靈周」(Seleenwoche),雖然日期不同,傳說各異,但「慶祝」的方式卻和萬聖節非常接近——購物、扮鬼和狂歡。
墨西哥的亡靈節狂歡遊行
不得不承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就是這麼的神奇。
咱們過鬼節,主要就是擺貢品和燒紙錢祭奠——一方面是請求亡靈們保佑後人平安幸福;另一方面,則是供給祖先們在「那個世界」的生活。
也就是說,在東亞文化圈中,人死了,對家人而言,感覺上就像一個人離家後永不歸來似的。覺得你在外邊無依無靠的,怕你在「那個世界」餓著,凍著,所以得定期給你轉點錢。
燒紙算是向已逝的先人行孝的一種延續行為。
顯然,「鬼節」,就是一個人間往地府「打錢」的重要日子。
國人的想像力還是相當可以的
地府計劃經濟?
和紙房子一起燒掉的,得有「產權證」才說得過去
而西方,卻將「鬼節」過成了一個人間的購物季和狂歡季。
只是,中國人會定期給已故親人燒紙錢,以供其在陰間生活,而外國人不燒紙,他們的祖先在「那個世界」花什麼呢?
個人感覺,答案可以有這麼幾個:
1.造紙術普及之前,咱們中國的古人在陰間怎麼生活,他們就怎麼生活唄;
2.伊斯蘭教或者基督教信仰的國家,只要生前好好侍奉真主/上帝,死後的生活,你的神自然會安排妥帖——當然,這要根據你活著的時候的「表現」。
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圈,歷來特別講究生前為死後「攢錢」的操作——信徒們總愛去教堂捐錢交換「救贖」~類似於咱們上班的時候交養老保險,死後按時領取退休金,領多少,跟你之前交的「基數」有關。
中世紀天主教也以煉獄來威嚇信徒,迫使他們購買贖罪券以減輕將要在煉獄裡受的刑罰
因此,他們認為人死後,只要生前繳夠了「基數」,就能和上帝在一起了,有吃有穿有神罩著。定期往墓地上放把鮮花讓幽靈們聞聞就ok了。
而那些基數不夠的,都是他自己生前造化的問題,只能下地獄了,活人再著急,也幫不上什麼忙。
典型的,像但丁的《神曲》裡面,對天堂和地獄的詳盡描述,從中人們也可以看到,在那裡,似乎是完全用不著錢的。
當然,地獄提供的「服務」,就比較一言難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