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字的由來及寓意(孔子姓名稱謂的由來)
2023-10-14 03:02:57 6
孔丘、孔老二、孔夫子、孔聖人,這些都是我們對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稱謂。
尼山,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孔子塑像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於宋國夏邑。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就開始以孔為姓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了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那個時代,女兒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所以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如同環形的山丘,故起名為丘(「生而圩頂,故因名曰丘雲」)。這便是「孔丘」名字的由來。
孔子燕居像【絹本,[明]佚名】
孔子字仲尼,這「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哥哥孟皮,「孟」表示第一),「尼」則指尼丘山,因避聖人名諱,尼丘山後改稱為「尼山」。當年叔梁紇與顏徵在為求子曾到尼丘山祈禱,次年顏母在尼丘山生下了孔子。「仲尼」意為孔家的老二是在尼山所生。因此,過去有人又把孔子叫做「孔老二」。而在文革之中,這種稱謂最為普遍。
孔子為司寇像【絹本,[明]佚名】
「夫子」,是老師的意思。孔子曾著書立說,聚眾講學,周遊列國,為中國古代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尊為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又尊稱孔子為「孔夫子」。
孔子行教像【紙本,[清]佚名】
「聖」字,在古代是聰明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詩書、傳六藝,弟子三千、賢者七十,聲譽甚高。古代公認他是有學問的聰明人,是「聖人」。漢朝董仲舒認為,儒家宗旨對統治者有利,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當時的統治者漢武帝所採用,並被歷代統治者加以推崇。由此,孔子逐漸被尊崇為「至聖先師」,至宋代稱之為「大成至聖」,並以「大成」作孔廟的殿名。這「孔聖人」的尊稱,也便一直延續至今。
附:孟仲叔季——兄弟姊妹的長幼排序
"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長幼順序。"孟"為最長,"季"為最幼。
一家中如有兄弟數人,在起名字的時候,有意加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長幼有序;這種習慣作法,從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伯(孟)"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說文.人部》:"伯,長也。""仲,中也。"以孔子為例: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其意為"嫡長為伯,庶長為孟",意思是說,古代時一夫多妻,如果長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而非正妻所生則用"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