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哪些元宵節民間風俗(火樹銀花中的盛會)
2023-10-13 20:54:37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元代詩人元好問的這首《京都元夕》,為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幅畫面:元宵節這天,身穿華麗服裝,化著美好妝容的女孩子們,三五一群地看彩燈,小孩子們則在燈火通明的街頭嬉笑打鬧。而本詩作者元好問,身穿著樸素的衣衫又在幹嘛呢?他自然也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賞燈猜謎啊。
通過這首詩我們不難看出,古代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熱鬧景象。這首詩中提到的看彩燈、猜燈謎,正是元宵節裡重要的風俗活動。
在古時候,元宵節也稱為 「上元節」、「春燈節」,因為,正月十五日這天是新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夜,在古代,「夜」又稱為「宵」,所以,正月十五這天就被稱為「元宵節」,它是春節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全民狂歡的大日子。
那麼,古時候元宵節這天的風俗,都有怎樣的來歷呢?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
在描寫元宵節的詩句裡我們知道,到了元宵節這一天的傍晚,家家戶戶都會點花燈、放焰火、吃元宵,而且還要去街頭舞龍燈、猜燈謎、賞彩燈。這些都是元宵節這天的主要風俗,而這些風俗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舞龍燈這種習俗,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中華民族喜愛龍、崇拜龍,把龍看成是一種「瑞獸」,能給自己帶來吉祥,所以,在重大節日裡舞龍燈,就充滿了祈求吉祥的寓意。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專門的舞者裝扮成龍頭鳥身的形象,載歌載舞,迎新納福。
說起猜燈謎,這項活動可是年頭久遠。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猜謎活動了,但是,把謎語寫在彩燈上讓人們猜謎,這是到了南宋時期才出現的。
元宵節的夜晚,可不光有猜燈謎、賞彩燈這些活動,還會有各種雜技表演,比如舞獅子。舞獅子這種雜耍表演,始於三國,盛行於唐。舞獅人手中的彩色繡球不斷轉動,由雜耍藝人扮演的獅子騰空跳躍,圍觀人群的叫好聲,遠處燃放鞭炮的噼啪聲,種種聲音混在一起,真是熱鬧非凡。
踩高蹺,也是元宵節燈市上常見的活動。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踩高蹺慶賀節日的風俗。
到了明清時期,元宵節燈市還增添了新的內容,那便是戲曲演出。在元宵節燈市上表演的戲曲,多是那種熱鬧歡快的劇目,讓人看了,就心生歡喜。
在古代元宵節這天,人們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迎紫姑」。「紫姑」,就是廁神。相傳,紫姑為人善良,卻在正月十五日這天遭人毒手,死在自家廁所裡。後來,紫姑成為「廁神」。民間有一種說法:在正月十五這天,用舊布頭做成一個人像,這人像就代表紫姑,婦女們可以對著這人像說說心裡話,釋放一下內心的苦惱,或者,在人像前擺放一些祭品,以示對紫姑的追思。
元宵夜迎紫姑的習俗,大概在南北朝時期形成。雖然這是古時候元宵節的一件重要事情,可這項習俗似乎並沒有流傳到現在。倒是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等等曲藝雜耍活動,還延續至今。
關於元宵節的風俗,南北方地區的差異也比較大。
就拿北方地區來說,元宵節這天有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叫「走百病」。這是自明清時期形成的一種民間風俗。到了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少都穿著喜慶衣服,走出家門,來到郊外,成群結隊,一路笑語。
人們認為,在正月十五這天來到郊外,或是登高,或是過橋,就可以驅除疾病、益壽延年。尤其是婦女們,平時很難有機會出門,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能約上要好的姐妹,大家一起出行,遇到橋,便過橋,這樣就可以把疾病甩在身後。
明代文人周用的《走百病行》,就對正月十五這天「走百病」的民俗,進行了生動傳神的描述:
「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老老領小姑,攛掇梳妝走百病。俗言此夜 鬼 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這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踏穿街頭雙繡履,勝飲醫方二鍾水。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蹣跚曲房裡。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來年天有緣。蘄州艾葉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您看,到了正月十五這天,無論是男是女,無論年齡大小,總要打扮一番,一家人集體出動,才能顯得熱鬧,才說明這一家團圓和美。在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提到了「蘄州艾葉」,這說明,元宵節這天人們還要燻艾草,因為這樣可以驅寒除溼,防病保健。可見,元宵節燻艾草,也是古時候的一項民俗。
清代文人顧祿在《清嘉錄·正月·走三橋》中寫道:「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通過這些文史資料,我們可以想見,古時候的元宵節,不僅有火樹銀花不夜天,更有老百姓對吉祥美好的生活的期盼。
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走出家門,呼吸新鮮空氣,活動身體,這自然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但是,在古人看來,元宵節,走百病,不僅為了祈求身體健康,更寄託了每個人對新一年的嚮往。想到前段時間,人們都在說「年味變淡了」,其實並不是過年沒意思了,而是我們丟了一些風俗傳統,更丟了風俗傳統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