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歷史傳說(解密河口民族---瑤族)
2023-10-14 04:36:09 1
點擊標題下方紅河文旅,了解更多旅遊資訊。「雲南旅遊新方向,雲上梯田,夢想紅河」
瑤族自稱為「棉」,意為「瑤人」,按瑤族語言,服飾和民俗的差異,分為四種。
河口是瑤族自治縣, 瑤族主要分布在瑤山、老範寨、蓮花灘等高山箐林地帶,橋頭鄉,南溪鎮亦有分布。據瑤族的家譜、信歌記載和墓碑調查,瑤族進入河口定居約在清朝乾、嘉年間,至今近300年。其遷徙路線大都是從湖南進廣東轉廣西,經文山或臨安進入,亦有部分從廣西轉道越南進入。
01
四大瑤族
紅頭瑤:
自稱「棉」、「孟」、「洞斑黑尤」,意為「瑤人」,婦女戴大紅頭帕,故他稱為「紅頭瑤」。
蘭靛瑤:
自稱「秀」、「秀門」、「門」、「喉悶」,意為戴蘭布的「頂板瑤人」,以種染蘭靛著稱,故他稱為「蘭靛瑤」。
白線瑤:
自稱「黑尤蒙」、「耿悶」、「敬底悶」。意為「山上瑤人」,因婦女頭帕兩側垂白絲線,故他稱為「白線瑤」。
沙瑤:
自稱「黑尤蒙」、「耿底悶」,意為「山底瑤人」,長期與壯族的「沙人」為鄰,懂沙語,故稱「沙瑤」。
寨老
寨老制度是瑤族原始社會末期形成的一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位一體的特有產物。在歷史上對維護瑤族生存與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凡是民族群體的要事,均須通過古老的民主方式,由公眾討論決定,再由寨老監督執行。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後,寨老制度雖已不復存在,但群眾中對原來的寨老仍尊之若師,敬之如父,在村社中仍有一定的威望。
語言
02
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方言差異較大,蘭靛瑤與紅頭瑤僅少數單詞相同,互相不能通話,白線瑤、沙瑤的語言與蘭靛瑤基本相通。男性多通漢語,而沙瑤男女均能操漢語、壯語和粵語。河口瑤族語言有兩種,即「師公語」和「通用語」,類似漢語中的口語(白話文)和書面語(文言文)。通用語是生活用語,師公語則是念經、祭祀或演唱古老的民歌用語,不會念經祭祀的人,根本聽不懂師公語。
03
生活習慣
瑤族勤勞樸實,男滿15歲就犁田耙田,鏟田埂,放牲口。女的12歲就學紡線織布,刺繡染縫,飼養家畜,耙草薅地等勞作。所以流行著「男十二當家,女不嫁懶漢」的諺語。
居住
蘭靛瑤、白線瑤喜居高山箐林陡坡,海拔800~1500米之間,適應蘭靛生長處;紅頭瑤和沙瑤則喜溪流不斷的谷地,適種水稻、旱谷、玉米、棉花。住房—般用抗朽園木栽於土中為柱,柱上有權,擔木為梁。竹為椽,蓋草頂,以竹為籬,房子一般為三間二層,樓上堆放糧食和未婚男子居住,樓下住老人、有家室者或未出嫁的女孩。在堂房內置一個火塘,用於煨水煮飯菜。冬天,一家人圍著火塘取暖,家家都有水碓,安置在村外小溪旁。水碓由碓窩、碓柱、碓杆、盛水槽組成,選用抗朽木製作,利用溪流為動力,碓上蓋棚蔽雨,日可加工大米10公斤。畜廄一般離住宅二三米,農旺季節,大牲畜圈飼。農閒時則流放山上,自由覓食。母牛在山上下仔,犢隨母走,進那家是那家的,無爭議及被偷盜等事情發生。建房時,同村
人都來幫助,不計酬勞。蘭靛瑤的田地均在河谷,田邊蓋有地棚,堆放糧食,飼養雞、鴨,農閒時,老弱者住田棚,農E時節則是勞動力住,形成一戶兩頭家。1980年以後,部份瑤族住房已由竹籬茅舍改變為磚木結構瓦房。
服飾
瑤族「好五色衣」。自栽棉花,自己紡線織布,再染成蘭色或黑色做衣服。
蘭靛瑤:
婦女穿青蘭色園領斜襟過膝長衣,兩則開衩,前後兩幅向上提起反卷於腰帶上。領口飾銀扣,垂紅珠線,腰系花腰帶,帶上綴有黑白小珠串和紅色珠線,褲細而長,褲腳向上反折,鑲天蘭色條邊。頭頂用竹殼或薄板製成直徑15釐米的園板,用白布繃緊,頭髮由羊額左右分開,。盤於頭頂,將園木板固定,用蘭布蓋上,有拔眉毛之習,喜銀飾。男衣分內外兩件,內稱「召襟衣」,斜襟長袖無領,下可及腰,布扣成單數,外衣稱「開門衣」,實為坎肩,對襟無袖無領褂子,左右有口袋,袖口、紐扣、衣衩和袋口綴有小花,著長褲,年長者喜戴瓜帽或青布纏頭,兒童帽上系有紅色珠線,稱「花帽」,十五、六歲取下花帽,女性開始頂板包頭,男纏頭帕,此後便可以進行社交尋偶等活動。
紅頭瑤:
婦女頭包紅帕,頭帕四角綴有色珠串絨球花穗,穿長袖黑色對襟上衣,衣袖從袖口至胳膊肘繡有花紋圖案,背後繡有方形花紋,後領鑲小珠串花穗,胸飾銀排扣和紅色小絨球花邊。下穿黑色長褲,從褲腳至膝蓋處繡有花紋圖案,後腰系一條繡滿花紋圖案的長圍裙,喜銀飾。男子包黑帕纏頭,兩端繡有花紋圖案,邊沿綴有須穗,穿斜襟衣袖口繡有花紋圖案,背部繡有方形花紋圖案,並綴有須穗,稱為「盤王印」。
白線瑤:
婦女頭包黑帕,綴白線垂於兩耳,穿青蘭色園領斜襟長袖的長衫,領口垂紅珠線飾銀扣,長衫兩邊開衩,衣邊,袖口鑲紅、蘭色條邊。下穿青色長褲,左腰系花腰帶,綴黑白小珠串,長衣前兩角向上提別於腰帶,喜銀飾。男穿青色園領斜襟長袖衣,外罩對襟短褂。衣邊,袖口鑲蘭色條邊,領口和衣襟紐扣處拴吊白線流蘇。纏著布頭帕,下穿蘭色半節褲。
沙瑤:
婦女頭纏青帕,穿青色園領長袖過膝長衣,青色長褲。衣邊、袖口、褲腳邊鑲紅色邊條,系花腰帶,領飾銀扣,系紅珠線,喜銀飾,男衣與蘭靛瑤相同。
飲食
主食大米和喜吃糯米,包穀次之,且多在災旱荒年食用。稻穀有田谷和旱谷、採谷、麻谷、東京谷(越南種)等。採穀米煮熟後香軟可口,糯米一般在節日食用。平時一日三餐以乾飯為主,早、晚餐在家裡吃,午餐一般是以芭蕉葉或冬葉包飯至田間,勞動後吃用,住田棚者就地煮吃。
家菜有南瓜、南瓜葉、黃瓜、青菜、白菜、四季豆、蠶豆、豐收瓜、小米辣、芋頭、野菜竹筍、野山藥、馬蹄菜、野薯(荒年時可充主糧)、白花菜、飛花菜、苦媽菜、木瓜葉、芭蕉心、公雞樹心等。肉類以豬、雞為主,過去不吃牛、馬、羊肉,特別忌吃狗肉。一般每戶都養豬、雞,宗教祭祀、婚喪、節日,豬雞是少不了的祭品。春節,家家殺豬,製成油炸肉和臘肉備用,清明時還要挖竹鼠,捉魚過節,瑤族有句話「沒有肉吃男人害羞,沒有飯吃女人害羞」。瑤族喜狩獵,山上野物也是肉食來源。青壯年男人都有一支獵槍刻不離身,每至農閒則上山圍獵,山豬、馬鹿、麂子、虎、.熊是主要獵物。每獵獲大獸,由「寨老」主持,除「參戰」者每人應得—分外,其餘則煮成大鍋,全村人分享。小獵物則自行醃製,掛在火棚上煙燻留用。平日以野菜、辣椒佐餐,賓客至則酒肉誠情以待;一般不吃菜油。自釀白酒,四季不斷,節日時親朋好友在一起痛飲終日,勞動時以竹筒或瓦罐裝酒至田間,兌上清水作飲料解渴。
禮儀
04
婚姻
青年男女可隨心選擇對偶。歷史上盛行姑舅表婚,同姓可通婚,同宗者要在五代以外方可通婚,一夫一妻制相當嚴格,離婚者極少,蘭靛瑤行入贅婚,婚禮花費較少,婚禮、婚宴一般由婦方安排,招贅婚佔99%,對歌擇偶是最普遍的手段,多數擇偶的年齡在18~20歲,逢年過節或在農閒季節,村與村之間的「門包」(小夥子)和「門煞」(小姑娘)相約對歌,形式有唱夜歌,即夜間在屋裡圍著火塘邊(禁在自己家裡),唱白天歌,逢年過節邀約在山上唱定歌,互相邀約在某村對唱。通過對唱選擇意中人,一旦雙方感情融洽,就互贈銀飾、墊肩、傘套等信物,當雙方訂下山盟海誓時,互相用牙齒咬破對方手指,以示永遠相愛,散場時再互相用拳頭輕輕的捶對方的背,表示愛極了。
問親
女方可主動向男方求婚。門煞門包相愛後,就請人告知自己的父母,由父母主持請媒說合。求婚時,請一媒人(男媒女媒均可)帶兩分錢去向對方父母(或保護人)介紹女方家庭情況,然後將兩分錢交給對方的父母,對方收下表示同意,拒收則表示不同意。同意後就告知「生辰八字」,請人看《合婚書》,八字相配就算終身大事已定,八字相衝則斷不能成婚。一旦雙方八字配合,就可託媒人帶包煙(黃煙或紙菸均可)送給對方父母,共同商定婚期。
結婚
入贅婚由男方請兩個中年男子和兩個男青年(稱付禮公及大、小差郎)及本村好友數人,送新郎到新娘家舉行婚禮,新娘家請3位婦女(稱鴛洞發媽及大、小鴛姑)接待新郎和客人。婚禮一般在夜間舉行,大小差郎及大小鴛姑分別協助付禮公及鴛洞發媽主持婚禮;對歌及敬酒,拜堂時由鴛洞發媽引新郎獨自一人拜天地、祖宗、嶽父母及各親友,接著由女方父母分別給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繫上紅絲線,表示「天作之合,白頭到老」。然後歌唱徹夜,飲宴通宵。次日新郎新娘在差郎和鴛姑的陪伴下,回男家拜別男方父母后即雙雙返回女家。入贅男子不改姓,享有和女方兒子的同等地位,有長期同妻居的,也有三五年後自立門戶的。
白線瑤和沙瑤還存在「搶婚」習俗,即男女雙方確定婚事後,男女約定時間地點,由男方邀約幾個夥伴把姑娘「搶」走,然後派人向女方父母求親、講禮銀,辦酒宴正式成婚。
紅頭瑤也是通過對歌、說媒、對年庚八字定親。定婚時,男方要給女方送一對銀手鐲為憑記。確定婚期後,姑娘即停止一切生產和社交活動,在家繡織嫁衣。根據風俗,由親戚長輩制定一份「婚約書」,規定子女如何取父姓和母姓,並規定要孝敬父母勤勞持家,在婚禮儀式上當眾宣布,然後將婚約書委託一位親戚收藏監督。結婚儀式較隆重,雙方都請嗩吶隊吹奏。新娘在一把紅傘的遮掩下,由伴娘、樂隊送到男家。在男方村口,雙方樂隊合二為一,在新娘的周圍進行「圍親家」的舞蹈儀式,然後簇擁著新娘進新郎家,雙雙拜堂成親,鑼鼓齊鳴,通宵達旦。次日,新郎送新娘回娘家,拜謝父母后返回男家。
以前禁與異族通婚,現逐漸開放。丈夫是一家之主,夫婦相敬如賓,婦女以忍讓為美德,很少有爭吵不睦的事發生,離異者極少。夫死由子或婿掌管,寡婦再婚受人們的同情和尊重。
05
節日
傳統節日主要是:正月初一「過大年」(春節)。正月十五」家神節」。三月三「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十五「目蓮節」、八月「新米節」、十月「盤王節」。
清明節
「清明節」節日前婦女趕製新衣,戶戶加工糯米,買豬肉、打魚、挖竹鼠,染三色糯米飯。節期舉行祭祀活動,青年男女對歌玩樂,談情說愛,尋偶定情。
新米節
「新米節」通過喜慶豐收祭祀活動,感謝盤王及祖宗的恩賜,由各村寨頭人擇吉日舉行。
盤王節
「盤王節」原不定期,1984年農曆10月16日全國瑤族代表在廣西南寧市歡度首次全國性的「盤王節」後形成定期節日。盤王節為紀念瑤族始祖的慶典,祭祀場面浩大莊嚴,除師公、道公誦念經文外,還有群眾陛的歌舞活動和大會餐。是時,凡同支的瑤胞不顧路遙道遠,也要想方設法匯聚一堂,老人向青少年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和講述祖先艱苦的業績。
渡戒
06
渡戒是男子必經的成人儀式,只有渡過戒並且過關的人,才能參與村社活動和有資格婚配。按老人的說法,是為了教育子孫從小養成文明禮貌的好思想,尊老愛幼,熱愛民族,作風正派,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渡戒分渡道,渡師兩種,渡師者可以殺生,渡道者終生忌殺生。凡渡戒者均由「當龍師」取「法名」、渡戒年齡是以天幹、地支相屬推算。如:子、午、卯、酉年生的人,11歲全、12歲半、13歲敗,即11歲、12歲可以渡戒,13歲忌;辰、戊、醜、未年生的人則是12歲全、13歲半、14歲敗,三字一輪,與年齡相應,但多在16、19、22各歲舉行,20、21歲為「犯衝」之年。成年男子不經渡戒,在社會上被人看不起,沒有資格參加社會活動,並受姑娘們的恥笑,討媳婦也很困難。
07
喪葬
瑤族原行火葬,老人死後親友都來上祭,每戶捐捆木柴,架在火化場與殮屍棺木一起火化,骨灰裝入陶罐,在葬坑內砌石為棺,將陶罐置石棺內埋葬。1922年傷寒病流行,死者較多,有一戶一天死3個成人,來不及火化就裝棺埋葬,此後即沿之以棺木土葬。埋葬後於墓前築一石門,原配夫妻死後分棺合墓合門,再婚夫婦則要另築石門,以表示分別出入,人死後—般停在家不超過3天,出殯日親友、村民均前來送葬。
信奉
08
祭祀
崇信萬物有靈,道教經文是各種祭祀活動的主要依據。祭祀、渡戒、跳盤皇、祭祖、喪葬、打齋等都具有道教內容。獻祭盤古、神農、社皇、瘟王、雷神、谷娘、帝母、羅五娘等上百個神靈,但村寨裡沒有固定廟宇,一切祭祀儀式都由「龍師」主持,在「龍師」家中或曠野舉行。每逢家人生病,或寨內瘟疫流行,必打齋請神驅鬼。儀式由龍師主持在寨老家舉行,個別人家打齋則在其家舉行。大齋需殺豬兩頭為祭品。齋畢,由全寨與師父共餐。
掃寨在三月初三全寨性舉行,寨內多病多災,亦可隨時舉行,打掃全寨環境與戶內的清潔,由渡過戒的男子和小孩在師父帶領下,各持刀、鏈、畚箕、紙錢,繞寨遊行,小孩端水飯一碗撤於寨頭寨尾,「打發鬼走」。遊行後,各家各戶大掃除。
禁忌
瑤族特忌「紅沙日」,認為「醜亥是紅沙,蓋屋必定火燒家;出門犯紅沙,必定不回家;嫁女犯紅沙,必定嫁三家」。
正月逢虎日禁勞動,祭龍日忌工,凡祭祀期間不動土,男子頭上一撮發(瑤族稱「皇帝頭」今已少見)任何人不能觸摸,婦女不能與男客同餐,產婦未滿月,外人不得穿草鞋進家門,大年初一婦女禁串門訪友,初三、初五、初六忌出遠門。屋內火塘上的「鐵三角」不能用腳踩,不能在屋內亂吐口痰、亂放屁,忌衣服當戶曬,忌用洗臉盆洗腳,忌互用碗筷,忌門坎上坐人,忌亂用班輩排行等。
來源:觸摸紅河
聲明
本文為轉載內容,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各位小夥伴,紅河文旅的投稿郵箱已經開通,歡迎各位帥哥美女積極來稿哦!
投稿郵箱 :
MORE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