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打勝仗(打勝仗的正確理論)
2023-10-12 12:31:42 1
《毛澤東軍事文集》啟發錄四:
看到一個觀點說,孫子兵法是強者文化,是將帥之才必學的本事,教我們怎麼打仗,怎麼作戰;作為老闆,你可以不會,但你不能不懂,不然就看不懂別人出招的本質。
其實,孫子兵法是一部集認識論、方法論、方法、工具和模型於一體的兵學聖典,不僅有正確的理論,還匯集了實戰的操作。
一、正確的理論是打勝仗的前提一提到理論,很多人本能地認為,那些東西對打勝仗作用不大,可事實上,它在實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軍退役中將與人一起寫了本書,叫《火線上的適應》,他在書中強調了三個要點,第一是理論,第二是技術,第三是領導力。
我們讀《孫子兵法》也是如此,只有正確的把握其實戰思想,才能對實踐提供正確的指導。
儘管每個人的知識結構、經歷不同,認識世界的能力能力,對孫子兵法的理解也不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凡是認為前四篇(計、作戰、謀攻、形)講戰略,勢、虛實、軍爭、九變就策略,後邊幾篇講技術都無法真正用上。
這種理解完全割裂了形勢思想在孫子兵法中的應用,割裂了形勢就相當於丟了解開孫子兵法的鑰匙。
孫子十三無論是謀勢,還是戰略,亦或是戰術,都是十三篇全流程的理解,而非將十三分版塊。
之所以先說這麼多,是因為讀《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第一部分有感,這篇是古田會議的決議,《毛選》中選取了第一部分,這裡是完整的八部分內容。
在「單純的軍事觀點」中再次強調了紅軍的作用,不僅僅是打仗,更主要的是發動群眾,打勝仗只是其中一個方法,故單純的軍事觀點不適應組織所處階段和環境。
正確的定義,正確的思想或理論才能指引正確的實踐。
就像企業的思想中,營銷部分認為營銷最重要,人資部分認為企業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研發部分認為創新最重要等,這也是單純的本位思想,最初我們只提供營銷諮詢的時候,到企業也常講「營銷者,企業之大事也」。
再說一個自己感受很深的事,一切以傳播思維做事,無論是人資,還是技術,包括營銷都要以傳播為中心,這個理念2005年左右美國傳播專家唐·E·舒爾茨提出一個「整合營銷傳播」的思想,當時推廣了很長時間,沒有獲得市場;之後葉茂中又提出一個「營銷即傳播」的理念,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最近幾年,碎片化傳播時代的到來,一切皆廣告的思想開始在企業興起。
從這個角度看,紅軍的定義非常準確,既適合自身所處階段,又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古田會議再次強調,糾正單純軍事觀點應該為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實戰操作的要點(一)面對彼我雙方之形勢,正確的排兵布陣是制勝的關鍵。
一九三零年上半年,蔣、閻、馮三方的戰爭,給了紅軍發展機會,隊伍擴大到十萬人,紅色政權也擴大不少。十月,軍閥大戰結束,蔣介石調集七個師約十萬人的兵力對紅色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圍剿。
面對張輝瓚為總指揮的圍剿,十月一日發布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敵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這個命令既是反圍剿作戰原則,也是排兵布陣。
先分析了形勢,敵軍各師的位置,然後確定主力移到贛江東岸,相機取樟樹、撫州,發展新幹、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崇仁、南豐、南城各縣工作,籌措給養,訓練部隊。
紅軍分為三路,第三軍團為中路軍,迅速渡過袁水南岸,集中隊伍,準於本月五日在新幹對河附近渡江,向樟樹前進,相機略取樟樹;第四軍、第十二軍為右路,應於三號集中部隊,四號檢查工作,五號開到峽江城,六號渡江,經崇仁向撫州前進,相機略取撫州;第三軍為左路軍,擔任贛江西岸一帶地區擾敵工作,與二十軍及中路軍取得聯繫,牽制敵人進攻吉安;第二十軍應在吉水、永豐、新幹一帶工作,須經常與總部取得聯繫。
各部隊部署完成,工作期限為一個月,工作重心為籌款,這是戰前的備戰工作,各路軍皆有籌款任務,也有發動群眾的工作安排,充分的準備戰爭。
從已知的結果上看,這個部署是正確的,整個部署屬於戰役部署,孫子兵法軍形篇的「地生度」模型,既可以針對具體戰地展開,也可以針對戰役進行部署,其區別就是微觀度地之特徵與宏觀度地之特徵的區別,微觀側重與察戰地之地勢、地利,以實現人地平衡,宏觀則察「地」之遠近、險易、高下、廣狹之綜合特徵,來完成人地平衡的部署。
(二)權變是打勝仗的關鍵
戰役指揮,「變」字是核心,學兵法,也當學「變」,變體現在審敵之勢、察敵之形,然後進行部署。
部署的基本工作是用兵的常識,讀兵書皆可以掌握大部分內容,難的是基於不同形勢的運用。
第一次反圍剿中,我們學習五個命令,從中體會戰場指揮的「變」,首先是十二月二十五號《伏擊進犯小布之敵的命令》,這是從敵人動向上判斷敵有進犯小布之勢,故準備在這裡伏擊,結果敵人並沒有來,小布伏擊未果。
二十八日下了《橫掃左翼之敵張輝瓚等部的命令》,這是發現張輝瓚部經善和、藤田到達潭頭,正向上固、龍崗推進中,而許克祥不行動不明,公秉藩和羅霖兩部在東固、南龍、楓邊、富田、陂頭各地。
於是方面軍決定改換目標,橫掃在左翼當前之敵,即張輝瓚部以至許、公、羅各師,分兵兩路,左沿君阜、龍崗,右沿上固、潭頭,向東固次第攻擊前進。
這個命令發出,只是判斷敵之大致方向,還沒有選定攻擊地點和攻擊時間,處於尋找戰機的狀態。
緊接著二十九日的命令就知戰之地、知戰之日了,《攻擊龍崗張輝瓚部的命令》,明確了地點和三十日午前十時發起總攻,龍崗伏擊成功,殲第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近萬人,活捉張輝瓚。
龍崗伏擊成功,乘勝追擊,一九三一年一月一日下達了《進攻譚道源部的命令》,決定以全力撲滅譚道源部,命令中強調,此戰關係全局,各官兵須不惜任何犧牲,達到最後勝利的目的。
然而,譚道源部聽到張輝瓚被俘消息直接逃了,於是一月二日下達了《追擊譚道源部的命令》,追擊中殲滅了譚道源第五十師一個多旅,其他敵人望風而逃,第一次反圍剿獲得了成功。
這個過程,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知戰地戰日,到知戰地戰日,需要從各種情報、偵察出發來實現現場之「知」。
可見,在孫子兵法中,各篇的操作實務、工具、模型,都是確定性的內容,而不確定性的內容,就是通過這些實務、工具、模型對戰場形勢的觀察、分析與判斷。
而這個「知」的能力,或許才是將領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