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四德是指什麼(什麼是三綱五常)
2023-10-12 02:47:05 1
三從四德是指什麼?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指三條綱領和五項永恆的原則這是儒學的基本道德規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三從四德是指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從四德是指什麼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指三條綱領和五項永恆的原則。這是儒學的基本道德規範。
三條綱領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是魚網上的大繩,與綱相對的是目。目是網眼。舉起綱,網眼就張開。目對綱,是絕對服從的關係。把君主、父親、丈夫稱為綱,就決定了臣子、兒子和妻子對於他們的絕對服從的關係。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是儒學的基本道德準則。儒學認為這五條原則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稱為常。
三綱的思想淵源是孔子講的一句話,即「君要像個君主的樣子,臣要像個臣子的樣子,父要像個父的樣子,子要像個子的樣子」。也就是,君、臣、父、子要按照禮制的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職責。董仲舒在孔子關於君臣、父子關係的主張之上,又加上了夫妻關係,並且淡化了君主、父親、丈夫的職責和義務,把臣、子、妻完全放在服從的地位,還將這三條綱領確定為實行王道仁政的三條綱領。董仲舒認為這三條綱領是根據天意制定的。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的總稱,也是董仲舒首先把它們總稱為五常,並且認為王者能夠認真實行這五常的道理,就一定能夠得到天的保佑和鬼神的支持,使自己的統治擴大到遙遠的地方,使百姓享受安樂和幸福。
從宋代朱熹始,三綱五常聯用。從上述可知,三綱五常的觀念,源自先秦,經孟子發展。成為五倫;到了漢代,孟子的五倫思想轉型成為三綱五常,成為了漢代禮教文明的綱紀準則,這一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歷史與政教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