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2023-10-12 05:56:29 2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帳」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1

  《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所寫的,是關於教育改革的一本書籍。

  這本書由「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四部分構成。佐藤學教授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教學改革實踐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深入淺出的闡述了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這本書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如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傾聽學生,理解學生等。下面摘選幾個重要的觀點和做法,希望對我們日常教學有所幫助,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教。

  一、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超越「主體性」神話

  書中提到了「主體性神話」這個詞語,說的是教學由教師、學生、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而目前教學中傾向於「學生」這個要素,強調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但是學生的自律學習是在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生成、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如果只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這樣的課堂表面上學生發言很熱鬧,其實學習內容雜亂,學習效率較低。這個內容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從傳統教學引導學生走向合作、探究、自我思考的學習方式,而在目前的新課程模式中,我們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片面的追求「學生主體性」絕對化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是不深入、不系統、不和諧的課堂。新的課堂模式要求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但是要克服「主體性神話」,協調好教師、學生、教材、學習環境之間的關係,追求四個要素統一協調發展的和諧教室,學生與教師一起,共同創造優質學習環境,共同學習。佐藤學提高到了「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被動的能動性——應對」,認為教材、組織課堂學習的教師言語、學生的言語都應該體現「被動的能動性——應對」,即在輕鬆、安心的學習氛圍中,教師通過設計教學情境,喚起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的言語交流中,發展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善於觀察、傾聽。

  二、學生的傾聽比發言重要

  書中提到「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重要」;「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學生的學習中,大多數善於傾聽的孩子成績非常優秀,而不經思考,草率發言的學生成績往往一般。這是因為傾聽的過程中有思考和重組語言的過程,能夠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組織語言表現力。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這樣我們的課堂語言也會豐富起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三、教師要學會傾聽和理解學生的發言

  在書中佐藤學教授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來比喻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教師傾聽的重要性,把學生的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的很差的球如果也能準確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多數教師由於教學進度的影響,並沒有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沒有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這樣持續下去,學生不發言、不傾聽、不思考,走神、胡思亂想,學習狀態會越來越不好。因此我們要學會傾聽學生,讓學生的投球成為愉快的事情,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思維的培養。

  理解學生的發言不僅僅是學生的說話內容,還要體味話語中複雜的想法、心情,與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內心欣賞、傾聽、理解學生,構建融洽的學習環境。

  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努力協調好教師、學生、教材、學習環境的關係,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被動的能動性——應對」,使課堂更有秩序,學會傾聽和理解學生,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在師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教室裡,能看到輕鬆快樂,毫無顧慮表達自己情感的學生和傾聽學生的教師,這樣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2

  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在營造合作學習的環節時候,總是不盡人意,因為學生總是在課堂上東拉西扯,嘰裡呱啦地不知道說什麼,就是不願意動腦筋思考討論老師布置的任務。這樣的討論沒有效果不說,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有時候討論倒是討論了,但是由於學生視野狹窄,合作了半天也沒有結出什麼果子。所以,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課堂上,特別是農村的孩子,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營造大家都需要幫助的氣氛,投入自己感興趣有意義的事情上去,我想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反覆而熱情地慢慢探索,讓合作學習真正地的獲得因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出現的結晶。

  佐藤學教授特別強調創造以學中心的課程,不論是學科學習還是綜合學習,都是把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學習作為一個一個的單元來加以組織,都是創造課程。書中用廣見小學以水為主題的綜合學習課程的開展過程為例,說明了課程不是事先做好計劃的而是作為學習經驗的積累時候確定的,這一點我認為很了不起。大澱小學的教師大西先生實施的綜合學習活動也是一個很突出的例子他以尋找大澱最漂亮的地方為主題,讓學生分組在社區邊走邊觀察,然後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後積極地投入到羊棲菜的學習中去,整個活動中,老師和學生都感到很愉快,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情啊!

  佐藤學教授認為,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而這樣的綜合課程的學習,是沒有固定的答案的。學生從現實主義出發進行學習,真正的進行的自主、主體性地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興趣的指向。但是,在學科學習中,我們的學校還在應試教育文化的支配,是以高效率地學好規定的教科書內容,考出好成績為目標的。學生沒有與對象和經驗的聯繫,腦神經的活動來代替所有的學習過程。為什麼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的語言貧乏,沒有交流結果,就有答案了。沒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他們怎麼能真正的理會知識和技能?不僅教室裡是這樣,就是學校也是如此。學校裡不僅僅是學生們在相互學習、提高,教育專家、家長和社會人士也是需要參與學校的發展上來的,有活動的、合作的開展設計學習、創造課程的工作、這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事業啊!所以,開放教室,共同相互學習、相互探究、相互創造、相互表現的共同體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我想這樣的學校通向未來的,不是成功才怪呢!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很多在平日裡那些順利成章的教育教學策略原來是很不科學的,這些視而不見的問題現在卻成了需要改進的問題,不反思、不研究是肯定不行的。我想這場革命,目前來講還是需要的!這次閱讀也是對我的一次心靈和行動又一次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3

  「革命」?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為什麼又是靜悄悄的?剛拿到這本書時不僅讓我產生這樣的疑問。是教學的改革?是教師的改革?是課堂的改革?怎麼樣的改革?這一些列的假設開始埋藏於我的心間,也埋藏於這本神秘的書名後。帶著這樣的好奇我翻開了第一頁。在書的序中寫到:現在正在進行的這場教育改革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本書的作者佐藤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簡潔的文字解釋了這本書名背後的含義,也粗略的對我的疑問作了一些解釋。但這樣的一個改革過程它又是如何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又如何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更深層次的探究與疑慮使我開始往下翻閱。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須深入底線,觸及最原始「動力」即教師、學生!作者在書中這樣寫到:「在想觀察什麼之前,先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教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當我看到這些句子時,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和慚愧幾乎同時產生。我禁不住問自己:我該怎樣做教師?我做稱職了嗎?

  作者還提到課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聽的教室」而不是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們熱烈的回應,如果大家沒有回應便會覺得制定的目標沒有完成,便會直接給予提示或者答案,隨後加上一句「聽明白了嗎?」「知道了嗎?」以此繼續下一環節。久而久之這樣的回應造成孩子們不管有沒有在聆聽,不管是在聽還是不在聽全然慣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這不由的讓我開始深思這個問題。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和創新的機會。因此要創設一個每個學生都安心發言的環境氛圍是多麼的重要。在《綱要》語言領域中也這樣提到:創設一個幼兒想說願意說的氛圍與意境。讓幼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現在回想作為教師就必須自始自終保持願意傾聽的態度,學會等待,學會給學生時間,並及時給予回應。以保護幼兒自尊心和培養自信心。

  書中還提到:「教學是多種思考相互呼應的活動,同時也是對應每一個學生的活動。分組活動時,教師要走到需要幫助的學生前,傾聽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裡意識到,存在的是每個學生個體的關係。教師和學生在同一視線上交互目光的關係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貫穿了師幼互動這一教育的基本形態,它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內在教育觀念、教育能力和外顯教育手段於教育行為相結合的綜合表現。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還有許多觀點和案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師開始了在教室裡構築相互學習的實踐的案例,原田老師,——從蒲公英的學習開始,與學生的氣息絕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個個都是那樣的鮮活生動、引人入勝。然而,案例中作為代課教師的原田老師,只能偷偷地與學生進行那種心靈的溝通,她與學生、家長息息相通的交往結晶——蒲公英,還沒等到開花,就通通被校長拔掉了的結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艱難。

  在看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鼓舞著我促使我開始行動,就從最基本的傾聽出發,從和幼兒建立同一視線上交互目光的關係出發,在班級中也來開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以積極探索幼兒教育的新路。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4

  在網上我認真拜讀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作為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他為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裡,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

  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裡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於教師與學校之中,與教師交流、探討,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細細地品讀中,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認真紮實的研究態度,敬佩他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敬佩他講究實效的教研作風。

  這本書沒有大哲理,沒有大理論,書中用最樸實的語言,用最生動的案例闡述著靜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內涵。所謂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

  語句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文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作為日本名牌大學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直在積極地推進這一靜悄悄地革命。因為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傾聽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這方面經驗:這本書中首先從傾聽開始抓起文中的許多觀點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淺。

  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只是敷衍。我們必須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的。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5

  最近,我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讀過之後,我靜下心來想想,對我們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特別是「每個」學生,我們誰能夠達到「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說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繫』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裡說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的批評了,無形中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們首先要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發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傾聽」是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發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像相互碰撞激蕩,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裡的「交響樂團」。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我想作為教師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學校的領導,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6

  最近有幸選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這本書。該書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先生。這是一本沒有大理論大敘事的小書。作者與別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著教育的真理。佐藤學每周去各地的學校訪問,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裡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他與校長、老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因為長期融入其中,才能用平實的語言講述真理。他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後感《《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800字》。」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著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

  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達觀的。在耐心與達觀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說:「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通過解讀一些小故事裡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來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真誠傾聽,不僅聽學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時緩解學生心中的不滿、困惑、焦慮。

  佐藤學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我們一天8個小時都在圍著學生轉,然而交流的機會卻很少。

  儘管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然而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師生之間仍以單向交流為主。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於,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把。在很多情況下,師生之間的誤會都是因為沒有機會申述或彼此沒有認真聽而造成的。如果老師在工作中經常聽取學生的談話,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了解學生,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誤解和摩擦。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