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艙分離到地面多長時間(從與核心艙分離到返回地面要經過哪些流程)
2023-10-12 11:10:03 2
在太空90天重要節點
6月17 成功入艙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進駐天和核心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向全國人民敬禮致意的畫面。
7月4 首次出艙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攝的航天員劉伯明在艙外工作場面。
8月20 二次出艙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攝的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在二次出艙任務結束後揮手示意。
9月16 成功撤離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
在與空間站核心艙分離後,神舟十二號又完成了與空間站組合體的繞飛和徑向交會試驗,這樣,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距離返回又近了一步。從飛船與核心艙分離,到最終返回地面,航天員要經歷28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飛船完成徑向交會試驗後 繞飛到核心艙前向
神舟十二號飛船在與核心艙分離之後,首先進行的是徑向交會試驗,繞飛到核心艙的下方,自下而上逐步靠近核心艙徑向對接口,對徑向交會對接的各項技術進行驗證。完成之後,飛船繞飛到核心艙前端,這個階段大約4.5個小時,此後神舟十二號就進入返回程序。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控技術組組長楊海峰介紹:「因為之前做完繞飛了,軌道可能有影響,要馬上接著測定軌。測定軌之後大概(飛船繞地球)兩圈,然後根據測定軌數據,計算軌道維持的數據。」
技術人員實時測定飛船軌道位置及高度
由於此次神舟十二號將首次著陸在我國東風著陸場,為了讓飛船能夠更加精確瞄準著陸區域,技術人員需要實時對飛船飛行的軌道位置及軌道高度進行測定。
繞地球飛行 調整姿態 逐步降低軌道
此後神舟十二號還需要繞地球飛行十多圈,每一圈約1.5個小時,然後逐步降低軌道。
在降軌之前,神舟十二號首先將進行姿態調整,軌道艙和返回艙將進行分離。
進入大氣層前 飛船要完成推進艙分離
發動機開機,飛船將從393公裡高度逐步下降,在進入大氣層之前,飛船要完成推進艙分離。
楊海峰介紹:「大概降低到145公裡的時候,推進艙和返回艙會分開,返回艙相當於在145公裡之後,就是單艙階段,它會調配平,這時候相當於調整一個再入的姿態,然後大概是在100公裡左右就開始進入大氣層。」
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將與空氣劇烈摩擦
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後,是返回過程中環境最為惡劣的階段。空氣密度越來越大,返回艙與空氣劇烈摩擦,使其底部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返回艙周圍被火焰所包圍。
楊海峰介紹:「再入大氣層的過程,首先力學條件、防熱這塊環境都很苛刻。對防熱這一塊,要求很高,包括裡邊震動、噪聲、過載,還有外邊防熱層的燒蝕,可以說是環境非常嚴苛的幾分鐘。」
經過大氣層後速度將降至約200米每秒
在距地面10公裡左右打開降落傘
經過大氣層的過程,也是對飛船減速的一個最主要過程,能夠將飛船的速度從7.9公裡每秒降到大約200米每秒。
在距地面10公裡左右高度,返回艙將打開降落傘,並拋掉防熱大底。速度將下降至每秒3.5米左右。在距地面1米左右時,啟動反推發動機,最終使返回艙實現安全著陸。
這次歸途跟以前有哪些不同
返回著陸場調整到東風
第一是返回著陸場進行了調整,之前是四子王旗,目前調整到東風。由於著陸場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整個返回制動點的位置,包括返回的控制計算,都要發生相應調整,相關的測控條件、保障條件也會發生變化。
返回落點精度更加提高
第二個方面的變化就是神舟十二號飛船裡頭,返回控制系統採用了預測制導的方案,比以往的控制系統更進了一步。神舟飛船採用北鬥信號來實時定位自己的位置,同時在預測返回的過程中,實時預測自己的落點,如果發生偏差,就會進行糾正。採用這種預測指導方案,返回的落點精度會更加提高。
綜合央視報導
來源/新華社 製圖/劉巖
來源: 長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