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網紅打卡地點美食(臨平網紅夜宵九曲營路上的)
2023-10-12 18:25:24 1
上次,有關臨平職高馬路對面兩家飯糰店到底「誰家才是職高飯糰」的問題,得到上萬網友的關注。(戳下方連結了解)↓↓↓
臨平人都知道的這兩家店有多拼!註冊商標、開直播…生意如何?兒子開寶馬嘍!
這幾天,
又有吃貨網友向我們爆料:
臨平有家「橋頭粉絲煲」超級好吃,
就在九曲營路和梅堰路交叉口,
都快有20多年了,
想了解下這個「粉絲煲」背後的故事。
不過令他疑惑的是,
那一片有兩家「橋頭粉絲煲」。
「其中一家是有門面的,可送外賣,
另一家是街邊小店門前的夜宵攤,
到底「橋頭粉絲煲」是哪家打出的名字呢?
目前許多網紅美食店都已經在美團、餓了麼上線,記者首先打開app搜了一下,結果真的發現有一家叫「橋頭粉絲煲」的小店。
店家的公告上寫著:本店始於1997年,是名副其實的老招牌,歡迎大家前來品嘗。
點開商家信息,有兩張圖片,其中一張是門面照,招牌上寫著「橋頭麵館」,下面留著電話,以及寫著「兼營:粉絲煲」等字眼。門牌號是九曲營路204號。
商家主打的產品粉絲煲共有12種,其中牛肉粉絲煲賣得最好。此外還有炒飯、炒麵,還可以選擇荷包蛋、火腿腸、滷牛肉等加料。
同時,對於網友每次的購買體驗,商家都很認真地做出了回復。
其中一條信息商家是這樣回復的:「這裡確實有兩家粉絲煲,我們是門店,還有一家是夜宵攤。我店始於1997年工商註冊,以前以白天為主,不開夜宵,但現在白天晚上都開著。期待您再次光臨。
原來這裡真的有兩家粉絲煲,既然店家說白天也開的,所以記者根據app上提供的電話,給商家打了個電話。
店主回覆:「店開門了,歡迎來採訪」。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位於九曲營路204號的這家橋頭粉絲煲。門前的招牌已經換新,上面是「橋頭粉絲煲」。
店不大,也就十多個平方,裡面收拾得乾淨清爽。因為當天小雨,店裡沒什麼上門生意,但店裡外賣訂單的聲音時常響一下,也有外賣小哥冒雨來取外賣。
「以前以白天為主,夜宵不做的,後來顧客點粉絲煲多了,我們就開了夜宵,現在每天做到凌晨1點。」老闆娘楊素娣對記者說。
現在店裡顧客點單前三的粉絲煲分別是牛肉、大排和大腸。
楊素娣說,粉絲煲簡單好吃,菜品新鮮是必須的,而湯才是粉絲煲的靈魂,骨頭湯最少要小火慢燉7到8個小時。這碗粉絲煲的味道改進已經20多次。
記者了解到,楊素娣和老公以前都是原浙江美術地毯廠的職工。她以前是廠裡的廚師,1997年下崗後,在九曲營路上租了門面房,開了個小飯店。後來忙不過來,老公也離職一起來幫忙。之後1999年店面拆遷,他們搬遷到此地接手了妹妹的「巖金點心店」,2017年改名「橋頭麵館」,去年正式註冊改名為「橋頭粉絲煲」。這也就是招牌上寫著創始註冊於1997年的源起。
楊素娣說,自家店的粉絲煲是原來開小飯店的時候,她自己發明的一道「菜品」,後來顧客點單率非常高,就作為招牌菜一直保留下來了。因為這幾年粉絲煲的名氣越做越大,自己的店又離梅堰橋很近,所以「橋頭粉絲煲」就是這麼註冊的。
這幾年外賣生意越來越火了,2015年她就開了「美團」、「餓了麼」,把自己的生意做到了網上。
楊素娣今年56歲,老公比她大2歲,都是臨平本地人。她說20年來,臨平發展越來越快,原來在店裡吃飯的小孩子,都長大了,都成家立業,還帶著孩子來他們的店裡吃麵、吃粉絲煲。
他們之前想過開分店,可是擔心分店味道會變掉,影響口感,加上兒子有自己的工作,不願意來接班,所以就一直只有一家店。
「一直做到做不動為止,但只要做一天,都會認真燒好每一碗麵、做好每一個粉絲煲。」說完,美團外賣訂單又響起了,他們又開始忙碌了。
採訪結束後,記者在街上走了一圈,並沒有發現另外一家「橋頭粉絲煲」,旁邊的飯店都是快餐店,並沒有所謂的「粉絲煲競爭」之說,而且外賣app上也只有這一家。
當記者回到報社的時候,楊素娣的老公打來電話強調說,他們店旁邊還有一家夜宵攤,只是晚上出來擺攤賣粉絲煲的。這是路邊攤,他們家的粉絲煲可是經過工商註冊的「橋頭粉絲煲」。
原來另外一家粉絲煲店是晚上出攤的,只做夜宵!
當天晚上10點多,記者又出發了。
這家」橋頭粉絲煲「也出攤了。
而他們加工粉絲煲的地點就在一輛平板車上!
攤位就在白天採訪的那家粉絲煲店隔壁的韓平飯店門口,門牌號上是九曲營路200號。一對夫妻在這輛平板車上開始了他們的夜宵生意。
在一輛大約2米的平板車上,一邊是粉絲煲,由老闆娘負責,老公在另外一邊負責炒飯、炒菜,空下來還給老婆搭把下手。
而與隔壁掛著橋頭粉絲煲店店招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固定的店招,只是做了一個有「橋頭粉絲煲」字樣的彩燈箱。
當天晚上,兩家「橋頭粉絲煲」,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段,都在門前擺放了座椅板凳,門前都有自己的顧客。雖不相往來,都埋頭管著自己的生意。
記者在附近站了1個小時觀察了一下,攤位這邊的上門生意要好一些,而另一邊的外賣生意也不少。
照相師傅大玉/攝
隨後,記者來到平板車旁邊自報家門,老闆娘和老闆熱情地說道:「啊,原來你是報社記者啊,之前你們就有同事來採訪過我們。」
記者了解到,攤位這邊的老闆娘叫謝榮鳥,今年50歲,老公叫曹忠濤,今年52歲,老家安徽蕪湖。
他們的攤位從晚上7點,一直開到凌晨2點。
現在天氣涼爽,外面的幾桌很快就坐滿了,來的人也都是老顧客,和老闆簡單說幾句,點好想要的粉絲煲,幾瓶冰啤酒,就顧自坐下來享受美味,還有幾桌顧客坐不下,就到飯店裡面等粉絲煲上桌。
「這裡沒外賣,想吃就得來店裡。」一位來打包粉絲煲的顧客對記者說。
老曹說,現在許多店都在做外賣,自己也想開,但也不知道怎麼註冊,加上現在自己的生意忙都忙不過來,所以就沒開外賣。
隨著夜越來越深,到店裡吃粉絲煲的越來越多,記者的採訪也是見縫插針,不時被打斷,只能聊一會停一下,謝大姐的記憶力很好,一邊回答記者提問,一邊給顧客結帳。
至於橋頭粉絲煲的來歷,老曹和記者說,他從10多歲就跟著大人去北京打工賣早點、賣快餐,後來長大後,經過家人介紹,認識了自己的妻子謝大姐,二人成婚後還在北京做早點生意。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生意不好了。經過在臨平的老鄉介紹,他們1998年來到臨平,開始和老鄉合夥做粉絲煲,手藝也是從老鄉那裡學來的。
後來他們自己單幹,並找人做了一輛平板車,每天晚上推到梅堰路和九曲營路交叉口的橋上擺攤做粉絲煲。
老曹邊顛勺炒著蛋炒飯邊說,起初他們也沒有想過給自己的粉絲煲起個名字,就是賣夜宵賺個辛苦錢,養家餬口而已。沒想到慢慢地顧客越來越多,因為他們老是在橋上賣粉絲煲,就把他們叫成了「橋頭粉絲煲」。
到了2000年的時候,臨平城管對「三無」的路邊攤查得很嚴,他們被查到時,出於人性化管理考慮,城管讓他們趕緊找個店面,辦好手續再出攤。
老曹和謝大姐一琢磨,單獨去租個店面不划算,一來成本太高風險大,二來做了多年了,顧客們都習慣到這裡來找他們買粉絲煲,捨不得這些老顧客。
這時候,攤位如今背靠的韓平飯店老闆黃韓平出手幫了他們,黃老闆也是他們的「粉絲」,每天白天結束自家快餐店工作後,一定會光顧他們的生意。
聽說老曹和謝大姐要找店面,黃韓平就把自己店面晚上的經營權給到了老曹夫妻。
於是,韓平飯店白天做快餐,晚上賣粉絲煲,飯店的顧客引流也達到最大化,這一合作就是20年。
記者眼前這輛平板車已經有20多年了,中途框架、輪胎都經歷了幾次大修。而憑著這一碗粉絲煲,他們把兩個孩子撫養成人,結婚生子,還在老家造了二層小樓。
如今,老曹和謝大姐一家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們膝下一女一兒,大女兒29歲,小兒子25。老兩口也早做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至於為什麼這麼多年不想自己開個新店?老曹說,這麼多年和韓平飯店老闆的關係一直相處得很好,顧客們也習慣到這裡來了。不過他們兒子覺得幹夜宵實在太累,「看了一陣就不想來了,別說接手了,幹不動了就直接歇了唄」。
之後,記者還電話採訪了韓平飯店老闆黃韓平,他說老曹和謝大姐一家都是老實人,二十年來雙方搭班子做生意,從來沒紅過臉,拌過嘴。作為二房東,這兩三年沒漲過房租。
採訪到最後,和之前採訪職高飯糰一樣,記者分別從兩家帶了各自的牛肉粉絲堡給朋友們嘗鮮,得到的反饋也是各有各的特色:「店裡的粉絲煲骨湯很鮮,清爽不膩,而攤位上的粉絲煲味濃料足,鮮香十足」。
其實對於吃貨來說,哪家才是正宗橋頭粉絲煲?他們的回答只有三個字:「無所謂」,因為「好吃」才是硬道理。那麼怎麼才算好吃呢?想必這個只能交給市場來驗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