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華民族」一詞的由來嗎?
2023-10-12 09:53:42 4
推薦:《獨孤天下》:女生為何那麼喜歡獨孤伽羅?
文/張德富
【作者簡介】張德富,現供職於江蘇省盱眙縣官灘中學。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中華民族」一詞,人人在用,天天在用,我們的國歌中也提到了中華民族。但是要問:何謂「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究竟包括哪些人?也許有很多人就說不清、道不明。
我們不妨先看看國內外一些語文工具書上對「中華民族」一詞的解釋。外國的工具書解釋得極為簡單,不論是「中華民族」還是「漢族」,他們一律釋為Chinese。我們對他們難作苟求,這種連我們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他們當然更難說得清楚。但是海峽兩岸出版的工具書如果解釋錯誤,那就說不過去。可惜事實正是如此。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外所有的工具書對「中華民族」一詞的解釋都不確切。
那麼,「中華民族」究竟應該如何解釋?究竟應該包括哪些人?實際上應該包括:① 漢族(也無論是居於國內還是國外);②居於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③海外華人(包括未入外國籍的華僑與已入外國籍的華裔)。
在解釋「中華民族」一詞時,除了說明哪些人屬於中華民族之外,還需要說明「中華民族」是由「華夏族」「漢族」逐漸發展而來的。
我們通過線索的梳理,不難發現「中華民族」一詞的出現與演變,特別是其在近代與「革命」「反侵略」等等主題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一詞的由來及其背後的社會歷史背景。
自古以來,在中國這片廣袤、豐腴的大地上生活勞作的各族人民,統稱「中華民族」。
民族作為一個歷史範疇,自有其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漢族由在夏、商、周三代形成的華夏族與周邊諸族融合而成,漢代以後漸稱「漢人」「漢族」,並繼續與諸族融合。
其它諸族也是如此,如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是古代百越各支經長期演化而來,史稱「西甌」「駱越」「烏滸」「僚」等,與漢族交流頻繁,後總稱「僮」,1965年改稱壯族。
滿族的先世為東北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等古族,10世紀改稱「女真」,17世紀定族名「滿洲」,簡稱滿族,入主中原前後,深受漢文化影響。
「中華」是「中國」與「華夏」的複合詞之簡稱,較早出現於華夷混融的魏晉南北朝,《魏書》《晉書》多有用例。
「華」通「花」,意謂文化燦爛,所謂中國「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華夏先民建國黃河中遊,自認中央,且又文化發達,故稱「中華」。《唐律名例疏議釋義》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
此處所論「中華」,已淡化地理方位的中心性,突出文化屬性。
1367 年,朱元璋命徐達北伐討元,其檄文有「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著名口號,這種與「胡虜」對稱的「中華」,指漢族及漢文化傳統。至近代,「中華」則逐漸成為指認全中國的一種文化符號。
由「民族」與「中華」組合而成的複合詞「中華民族」出於晚清,曾與「中國民族」同位並用。
梁啓超在《中國史敘論》中出現「中國民族」「四萬萬同胞」,指歷來生息於中國的諸族總稱。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多次將「我中華」與「國人」連用,聯繫上下文,是指在中國土地上的諸族之總稱。
同文還有如下句式: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蓋大地今日只有兩文明:一是西文明,歐美是也;二是東文明,中華是也。
這是在中國文化的連續一貫性上指認「中華」的,同文還出現「中華民族」一詞:「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為齊。」不過,梁啓超並未對「中華民族」作具體詮釋,從語境分析約指華夏—漢族。
1905年,孫中山組建中國同盟會,入會誓詞中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語,是對14世紀朱元璋討元檄文口號的襲用。此間所說「中華」指漢族,這與革命派推翻滿清統治的政治目標相關。
中外過去通行看法認為在中華民國之後,我認為這一說法不過是想當然耳。「中國」是歷史上王朝國家通稱,「中國」作為現代意義的國家名稱在晚清就已得到重視,絕不能忽視清王朝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梁啓超不僅創造了「大民族」觀念,而且是最早於1902年開始使用「中華民族」一詞者。這針對美國興起的新清史研究中忽視滿人的「中國認同」問題,嚴正指出清朝的「中國性」,利用《清聖祖聖訓》及康熙朝有關「中西禮儀之爭」等史料,有力地論證了早在1712年清朝皇帝的中國認同已無可置疑。
袁世凱以民國臨時大總統和大總統的名義,也運用「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來處理邊疆事務,對國內各民族整體意義的「中華民族」一詞的使用相當,這些言行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確立與早期傳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今天的「中華民族」是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總稱,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4%,構成中華民族的主體,多聚居於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和松遼平原,使用漢藏語系的漢語、形意文字的漢字。其它民族多生活在東北、北、西北、西南地區,分布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50-60%,主要分屬漢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
總之,真正的「中華民族」既有悠遠深邃的歷史淵源,又在近代民族國家競爭的世界環境中得以正式熔鑄。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自古居於中原的華夏—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共存互動。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東北有烏桓、鮮卑、高麗、室韋、契丹、女真等,北方有匈奴、烏孫、突厥、回紇、蒙古等,西南有氐、羌、吐谷渾、吐蕃、西南夷,南方有武陵蠻、僚、瑤、苗、黎等。經長期的民族融合、民族遷徙,形成中國境內今之諸族,合為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呈「多元一體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多元中的統一,統一中的多元,使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和現實格局色彩繽紛、生機勃勃,在多樣性中保持強勁的凝聚力。
相關閱讀:
探尋趙姓的起源:現在哪些民族與趙姓有較深的淵源?
筷子:中國的文化符號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