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被降職怎麼回事,王安石被降職了幾次,什麼原因?
2023-04-01 14:51:21
在北宋歷史上,被貶的官員數不勝數,王安石就是其中一個。那麼,王安石被貶怎麼回事,王安石變法搞的風生水起的,為什麼也會有被貶呢?王安石被貶過幾次,分別是什麼原因?51區未解之謎網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
在王安生的一生中,較嚴重的被貶總共有二次。一次是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被貶至外地。一次是官至宰相後,第二次變法時新法推行困難,主動辭職,變相被貶。
王安石被貶第一次
王安石的第一次被貶,發生在第一次王安石變法時期。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官至宰相,施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頒布新法,推行變法。1074年,天災人禍,天下大旱,百姓們無家可歸,飢不果腹。
守舊派們將這些怪罪於王安石變法,給宋神宗施加壓力,還繪製流民旱災苦圖給宋神宗看,一條條羅列新法的過失,上書要求罷免宰相王安石。
同年,宋神宗也是備感壓力,來自大臣及太后的哭訴,讓宋神宗不堪其擾。最終心有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位,將其貶為知江寧府,吏部尚書。
王安石被貶後,各種落井下石的人與事,便接連發生在他的身上,呂慧卿害怕王安石威脅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多次迫害王安石及其親人。
王安石被貶第二次
1075年,王安石二次被任命為宰相,第一次的失敗就是因為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沒有人支持王安石變法,那麼王安石第二次上臺同樣也是反對者多於支持者。
與此同時,變法引發了嚴重的內部矛盾,外部又有很多的壓力,內因外因導致新法無法推行。
1076年,王安石主動辭職,先後任判江寧府,左僕射等職位。
王安石被貶的原因分析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主張改革與變法的人很多,王安石變法算是用心最深,且收到了一定成效的一次變法。
在保守派的攻勢下,王安石做出了妥協,宋神宗更是做出了退讓,最終的結果就是王安石被貶,變法終止。
那麼,細一思索,就會發現王安石被貶的原因,其實就出在宋神宗的身上,是他的退讓與妥協,導致了變法的最終停止,也帶來了王安石的被貶。
宋神宗太年輕,只有23歲左右,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政治經驗,面對強大的政治對手,臨戰經驗不足,外部壓力稍微加大一些,就會出現內心崩潰的後果。
神宗皇帝自己立場不堅定,聽信了一些官僚及太后的話,認為王安石的很多變法措施勞民傷財,因此,很多改革措施未經落實,就匆匆廢除,導致變法不能順利執行,這也是變法失敗的一大原因。
最後,宋神宗自己招架不住,於是就乾脆一把推到王安石身上,把所有的錯誤歸結到了王安石這個替罪羊身上,於是王安石被貶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王安石被貶至何處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被貶到江寧,在現在的南京市。
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免行錢之害,神宗滿面愁容,欲罷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認為天災即使堯舜時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監安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製流民旱災困苦圖獻給神宗,並上疏論新法過失,力諫罷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慈聖和宣仁兩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宋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為吏部尚書。
王安石罷相後,奏請皇帝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
呂惠卿掌握大權後,擔心王安石回朝,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經義》寫成,加封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外調為陳州知州。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託病請求離職,同年長子王雱病故。十月,王安石辭去宰相,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
元豐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為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改封荊國公。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趙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哲宗即位後,加王安石為司空。
高太后在神宗時就強烈反對變法,聽政後立即起用司馬光為相,司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葬於江寧半山園。
附,王安石的五次被貶
第一次, 嘉祐元年(1056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為杭州通判。
第二次,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臺詩案"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
第三次,元豐七年(1084年),因與司馬光政見不合,出為杭州太守。
第四次,元祐六年(1091年),外放潁州。
第五次,元祐八年(1093年)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