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區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家門口的)
2023-05-15 11:15:18 1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
市北區現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萬,佔全區戶籍人口28.78%,是老年人口比重大的民生大區。面對老齡化程度高、高齡化態勢突出等問題,市北區探索建立以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依託,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市北模式」,全區建成街道居家中心22處,在全市率先實現137個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全覆蓋,為老年人打造家門口舒適的「託老所」。
「四方」聯動,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如何建設群眾滿意的養老服務體系,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
市北區依託一體化統籌,系統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改革試點,將建設街道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列入區辦實事,結合區情下發《市北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建設行動方案》,切實做到試點先行、以點帶面、以面及體。依託「區級統籌、街道協同、企業參與、社區協調」的「四方聯動」機制,通過新建小區配建、社會組織自籌等方式,整合房屋資源近1.57萬平方米,破解老城區基礎設施不足問題。
「幸好家門口有了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就像是我們老人的『託老所』一樣,休閒娛樂、營養午餐、就醫、理髮等,在這裡都解決了。」楊成剛說出了不少老人的心聲。
市北區現已建成街道居家中心22處,在全市率先實現137個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全覆蓋,提供社區養老床位440張,籤約家庭養老床位3264張,完成適老化改造1464戶,面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浴助行、營養配餐、家庭病床護理等服務20萬餘人次。
打造137處「標準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
要實現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首先做到場所「標準化」。
在標準化建設方面,市北區把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標準化建設作為內核工程,將全區22處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37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點按照統一名稱、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制度、統一服務的「五統一」要求打造,配套建設活動室、圖書室、日託室、食堂、微機課堂和健身房,推動居家養老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同時,借鑑北京、上海等地相關經驗,會同青島市養老服務協會標準化建設委員會等單位,共同制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標準》,發布30項居家養老服務行業標準,制定了《安全生產工作標準》《老年人食物配餐指導手冊》等標準化工作指南。
服務個性化,讓居家養老更加暖心。
在個性化服務方面,市北區進一步深化「紅色合伙人」機制,積極引入養老服務組織參與市場運作,先後吸引福山老年公寓、交運集團等社會力量參與運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累計投資2000餘萬元;堅持需求導向,引導養老服務組織發揮自身優勢,著力解決「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問題,創立「生活家」買菜小幫手、「一廚多點」助餐、福山特色醫養隊等居家養老服務品牌,招募20餘名企業熱心人士及社會志願者組建專業服務團隊,圍繞「醫、養、康、護、悅」提供多樣化養老服務。
在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可以選擇在中心就餐,也可以選擇送餐上門。針對老年人製作少油、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讓老年人吃得放心、舒心。
截至目前,市北區面向社區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醫等6大類52項專業服務累計達16萬餘人次。
智能化為養老服務賦能
「那天早上起來,我就感覺心跳很快不舒服,趕緊按了報警器,家裡人和社區的人很快就趕過來了。」家住青島市市北區敦化路街道山東路社區的92歲老人王春琴說,多虧了社會工作站給她裝的報警器,讓她迅速報警並獲得了及時救助。
據了解,市北區以轄區80周歲及以上獨居老年人為重點服務對象,在老人家中安裝「一鍵呼叫」適老化設備,通過線上「一鍵呼叫」功能與線下志願照護服務相結合,精準掌握養老服務組織的真實運營狀況和養老服務質量,及時發現和預防可能存在的風險,實現服務全過程「痕跡化」管理,打造養老服務綜合智慧監管「一張網」,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監管的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
市北區充分發揮網際網路行業獨特優勢,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手段,搭建區級智慧養老雲平臺,在補助審批、日常監管等環節,通過信息化手段自動比對信息數據,全過程記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場景,做到「需求有派單、上門有定位、服務有照片、事後有回訪」。
下一步,市北區將不斷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創新方式方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人性、更多樣的服務,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不斷提升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