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與堅守為話題作文
2024-08-15 09:51:10
導語:近年來,「創新」已成為一個流行話題,書刊上、報紙上、電視上、網絡中無所不在。小編收集創新與堅守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創新與堅守
我最近幾天天看《新聞聯播》,提及了文化產業怎樣做到堅守優秀傳統的同時加強創新力度,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新聞重點回顧央視「青歌賽」,是如何在堅持「歌唱水準第一」的前提下,創新比賽的形式、模式,更好地選拔和激勵優秀的、有潛力的歌唱人才,並且在當下各種音樂節目參差不齊的現狀下得到良好、正確的引導和發展。 小荷作文網www.zww.cn
回顧「青歌賽」近三十年的風雨歷程,發展的關鍵一是堅持歌唱水平、歌唱實力第一,不搞花哨、不求排場、不拼明星評委、不惡俗、不賺眼淚、不亂插廣告,等等;二是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出適應時代需求、國家需要,以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的辦賽模式、組織和制度。從而能夠在五花八門、參差不齊的各類電視音樂選秀節目中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煥發出強大活力和生機。
堅守是指對某種原則、立場、方式方法等的認可和遵從,並且不因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創新是指對對就有事物的翻新、改變和發展,同時應當是向著有利的方向改變。堅守和創新是辯證統一的,應當一分為二地看待。
首先,堅守和創新是兩個對立、相反的概念。
堅守意味著對事物狀態的維持和遵從,意味著對自身態度和立場的不改變,意味著對核心體系和觀念的固守和堅持。總的來說,趨向於事物的「靜止」。創新意味著在認真看待、正確分析、完全預測的基礎上作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改變原有路線、方針、政策的行為決策,以使得事物得到有別於舊有事物的更好的發展。總的說來,趨向於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所以說,創新和堅守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其次,創新和堅守是具有同一性的,或者說,兩者是「統一」的。「堅守」並不是無原則的一概固守,而是在批判看待的基礎上分析出事物的原則、基礎、核心,判斷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並且對正確的、有強大生命力的體系加以固守和支持,對不能符合客觀規律的部分就不能堅持。也就是說,「堅守」的本質是對正確事物、狀態的維持。
「堅守」並不排斥「創新」。恰恰相反,唯有在創新基礎上的堅守才能夠體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體現用矛盾分析法看問題的關鍵。事物的千變萬化、錯綜複雜要求我們客觀公正地看待事物、理智的分析事物,弄清楚其運動、變化、發展的趨勢,對符合規律的地方要堅守、維護;對不符合規律的地方要大膽創新、探索出新的路子。唯有有選擇的、有創新性的吸收、堅守,才能夠使得事物真正得到發展,核心的、正確的體系觀念得以傳承和發展。
「創新」並不是一味地求新、求變,不是瞎折騰、搞花哨,而是對已有的正確的理論、方針、政策充分調研、充分分析、客觀對待的基礎上,批判的吸收,引導事物走一條更符合發展規律的路子。也就是說,「創新」的本質是對不合理事物的摒棄和對事物正確發展未來的設計與引導。
「創新」並不排斥「堅守」。恰恰相反,「創新」必須以「堅守」為基礎,任何事物要想得到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對已有事物的正確分析上。這種現象在科學界尤為突出,科學家要想得到一個新的理論或者實驗成果,必須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用前人的理論成果來武裝自己的大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努力學習、認真汲取科學文化知識。
由此可見,「堅守」和「創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完全可以相互轉化。對于堅守和創新,必須要站在歷史的角度正確地、辯證地看待。
在現實生活中,反映堅守和創新的正確認識的重要性的例子很多。
在文化領域,傳統的嚴肅的、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歷史文化傳統的文學作品受到冷淡;一些沒有思想性、藝術性、歷史性的所謂青春文學作家、80後實力作家大行其道,又是出書又是拍電影,大紅大紫,賺得滿盆缽盂。觀其所謂著述,毫無思想性,大肆渲染朦朧的、玄幻的、哀愁的、自我世界的感傷,似乎不同於傳統的文學作品,吸引了很多年輕讀者的眼球。我想,吸引讀者的不是他的藝術水平,而是他文中描繪的「小資」、甚至是「大資本家」的生活場景。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是一種阻礙,對青年朋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種毒害。而在上個世紀,老一輩科學家們之所以能夠忍受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度匱乏,獻身國家國防科技攻關,並矢志不渝,靠的不是資產階級的享樂主義,不是吃吃喝喝尋開心的犬儒主義,而是甘於奉獻、不求回報的獻身精神。他們中的很多人多年在歐美留學,受到西式文化的漸染,但是始終沒有將一顆愛國、奉獻的心泯滅。他們的堅守在追捧歐美文化、生活大行其道的今天顯得尤為醒目。其實對於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毛澤東用一句話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通俗的說,就是正確的「拿來主義」。在堅守我們富有發展前途的精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加以創新,從而使得傳統文化得到有力的發展。
不僅僅是體現在對待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態度上,在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其它很多領域,體現創新和堅守關係的數見不鮮,因時間和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
總之,不管是從理論基礎上還是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創新和堅守都是對立統一的,需要我們辯證對待。
第二篇:勇於嘗試與堅持
豔陽當空,群蟬相鳴。陶醉於悅耳的蟬鳴中的你是否知道,為這幾日的絕唱,蟬兒竟經歷地下四年的黑暗等待?涼風習習,花香蝶舞,歆羨於蝶兒曼妙的舞姿的你是否懂得,為在陽光下伸展翅膀,蝶兒破繭時的焦灼與痛苦?
所以說,要想有機會歌唱,有機會飛翔,有機會看到那珍稀的鳥柏發芽生長,我們必須用於嘗試,敢于堅持。
勇於嘗試,敢于堅持,魯迅用堅韌的筆桿詮釋著。深感國民的愚昧是中國最大的悲哀,深感要救中國於水火就必須先喚醒那千千萬萬的阿Q,因此魯迅勇於嘗試,棄醫從文。從那時起,他便以祖國之興為己任,日夜堅持寫作,苦心經營著自己那塊看似脆弱卻利比炮艦的陣地。幾十年如一日,挑燈夜戰,《吶喊》不已。
魯迅勇於嘗試,開闢了以筆為刀槍的抗爭,他更敢于堅持,不畏強權,終於在燃儘自己生命最後的光與熱後為麻木的國民帶來了曙光。
勇於嘗試,敢于堅持,袁隆平用沉甸甸的科研成果詮釋著。看到中國人多地少,人們為糧食發愁,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勇敢地嘗試了。從那時起,不論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當空,田地裡總有那麼一個消瘦卻堅韌的背影。他苦苦嘗試著,怎麼能在有限的土地裡長出更多的糧食來;他苦苦思索著,怎麼能讓百姓當做「天」的水稻更好更快地結食。汗水浸溼了他的衣衫,他全然不顧,他要在田地這塊最好的實驗室裡孕育成果。
袁隆平勇於嘗試,他在國人溫飽問題亟待解決之時勇敢地站出來嘗試新的育種方式,他更敢于堅持,數不清的日日夜夜蹲在田間地頭的堅守,終於換來了秈型雜交水稻的問世,給世界人民帶來福音。
勇於嘗試,敢于堅持,馬雲用阿里巴巴的成功詮釋著。淘寶的成功,與這種勇於嘗試的「獨立特性」的鬼才密不可分。馬雲曾說:「80%的人贊同的,我一定把它扔在垃圾桶裡。」正是這種敢於創新與嘗試的勇氣,再加上多年的堅持,阿里巴巴才在IT行業一枝獨秀。
鳥柏固然珍稀,但並非不能種植,要的只是那點「孵種」的嘗試與持續種苗的堅持。
既然知道霽月難逢,知道蟬鳴蝶舞都需要經歷磨難,為什麼不帶上嘗試的勇氣與堅持的信念上路?請相信,不久之後那個放聲高歌、翩翩起舞的機會就屬於你!
第三篇:談創新與堅守
近年來,「創新」已成為一個流行話題,書刊上、報紙上、電視上、網絡中無所不在。
蘋果公司已故前總裁賈伯斯通過創新,不僅使得蘋果公司起死回生,而且蒸蒸日上,其產品ipone系列已成了街頭巷尾人們談論的焦點和心儀的寶貝,引領著現代高科技產品的發展潮流。由此可見,創新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動力,更是一個企業成功的關鍵。其實,不只是現在,不僅在科技界,無論何時何領域,創新都是不可或缺的東西。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人們總是誇讚司馬光的冷靜、機智。而我覺得他的創新精神才是最值得褒獎的。若只是處變不驚,沒有創新思維,他便無法想出那樣聰明的主意。若循規蹈矩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那位同伴的性命怕也不保了。正是因為有了創新意識,才使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歷史傳說中佔據一席之地,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古今中外,懂得創新的人遠不止司馬光一位。因為創新,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照亮了世界;因為創新,麥哲倫環遊了地球,使世界連成了一體;因為創新,袁隆平培育了雜交水稻,為人類戰勝飢餓帶來了綠色的希望……就連流傳數千年的文學也離不開創新,因為創新,文學才得以保持其生命力,代代相傳——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生產力的提高,沒有創新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沒有創新人類社會將會是一潭死水。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創新那麼重要,我們還要堅守什麼呢?還記得當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那麼多廠家不約而同地走這一條「創新」之路——向奶粉、鮮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以提高氮的含量。不得不承認他們很有「創新」能力,然而這種「創新」卻危害了人們的健康,使許多無辜的兒童患上了腎結石、腎衰,甚至死亡,給無數家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這種「創新」喪失了道德的底線,給人類帶來的是深深的傷害,給社會帶來的是一場災難。
面對日益發展的科技、五花八門的誘惑,我們應該學會堅守——堅守公民的道德底線,堅守古人留下的優良傳統,堅守一個人最起碼的良心,堅守我們心中的一方淨土……堅守不是守舊,不是循規蹈矩,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創新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自律的行為。只有將創新與堅守結合起來,才能促進社會和諧地發展。
堅持創新,不忘堅守,彼此促進,相互補充——這不是口號,不是政治術語,而是關係到每個人、每個國家生死存亡的一道最簡單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