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勇於探索作文
2024-08-26 21:54:11 1
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尤其需要大膽的探索精神,我們只有迎接挑戰,勇於探索,小編收集了勇於探索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勇於探索
千百年前,前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勞動的成果、智慧的結晶,讓現在的我們無比自豪。但是,我們的世界現在發展步伐已經放緩,有些人變得低迷頹廢,不懂得創新探索,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一大悲哀。
為什麼電燈、留聲機能被發明出來?為什麼太陽系的圖譜能完整地被描繪出來?為什麼無數難題、定理能夠被解答出來?因為有毅力,有恆心,不有那持之以恆地探索精神。因為探索、創新,才使我們的世界面貌一次又一次的被改變,創新探索,是世界進步的因素,也是人類優越性的表現!
義大利人布魯諾,因堅持日心說,衝擊了封建思想「地心說」,被教會活活燒死。他的死固然可悲,但帶給我們的卻是更多的希望。火焰吞噬了他的軀殼,卻燒熔不掉那堅定的信念和給世人留下的思省。
我們這一代人是幸福的,整天生活在安定、和諧的環境中無憂無慮,理應有更大的成績;但過分的呵護,讓我們喪失了許多基本能力,只知麻木地將前人的知識成果塞入腦中,並不懂得多問一些為什麼。其實,在學習生活中,了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可能成為強者!不然,著名的理論、定律從何而來?一個個智慧之謎何以解開?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沒有頭腦、坐享其成註定要淘汰。只有勇於探索與創新,才能立足於社會,推動其進步,這才是現代社會擾需要的精神。
在一次亞洲指揮大賽中,小澤徵爾發現樂譜有誤,但在幾百名權威的一再否認,他不是堅持了自己的觀點,結果捧得桂冠。
許多時候,我們與成功失之交臂,只是因為我們易被環境左右,慣於附和權威,缺乏主見和探索精神。
現在我們所缺乏的,就是這種創新精神。不要輕信於權威,始終為自己保留一塊堅定的立場,大膽思考,勇於探索,你就能發現真理。真理往往就埋在權威堆起的汙泥中,只有敢於開墾的人才是勝利者。
第二篇:勇於探索
但丁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走自己的路,在別人的眼裡,就是標新立異,難免招來議論。它是對陳規陋習的一種否定,一種衝擊,因而開始時總會遭到世俗的偏見。然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家或許都聽說過一個故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是因為他相信自己,將船一直向西開。為什麼哥倫布想到去向西航海,而其他人卻沒有想到?沒有堅持自己的信念?其實這一點最關鍵,因為哥倫布有探索精神!他要去闖一闖。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
探索,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都有這種高貴的品質:古代的人如果沒有將字從笨重的竹簡搬到輕便的物體上的探索精神,會有紙的發明嗎?沒有萊特兄弟想像鳥一樣翱翔在空中的探索精神,會有飛機的發明嗎?所有這一切,沒有探索精神,是決然不會成功的。由此可見,探索精神是何等重要。
魯迅說:「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鄧小平---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決心在沿海地區搞經濟特區。無論是摸著石頭過河還是踩著高蹺往前走,需要的都是探索的精神,需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需要在前人未到的地方闖出一條路。
其實,我們要探索,不僅僅在於獲得成就感,更多的是思考和辨別。人生的道路是變幻無常的,每個人都追尋著成功的答案。就算失敗了,換個角度想一想,堅信自己的真理,歌德說過:「不經過迷惑,你總不會聰明!要成長,你總要獨創才行。」
對於我們這些學生來說,不能僅局限於課本的知識,而應當遨遊於各種有益的書籍中,要敢於對那些經典著作提出為什麼,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尤其需要大膽的探索精神,我們只有迎接挑戰,勇於探索,克服困難,才能書寫出中國新的篇章!
第三篇:勇於探索
人類,總是在探尋,尋找一些未知的,已知的;與自己有關的,無關的秘密。他們,總是對這世界上,甚至這世界以外的一切充滿著好奇。探尋未知的世界是人類的天性,因此,無論是險峻的高山,還是深邃的海洋,又或是蒼茫的宇宙,都擋不住人類探索的腳步。
600多年前,我們偉大的祖先、大航海時代中璀璨的明星——鄭和率領了一支世界領先的船隊,開展了「和平外交」,使印度洋沿岸諸多邦國臣服華夏,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可惜好景不長,在支持航海的明成祖朱棣死後,後來的統治者「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思想導致了鄭和的航海事業走入了末路。
而西歐各國卻在哥倫布航海精神的號召之下,紛紛開展遠洋貿易和殖民活動。在鄭和去世的100多年後,各種股份公司、私人公司散布在世界各地,它們壟斷了新大陸、非洲、印度、東南亞與東亞地區的貿易,最終幫助西方人主宰了海洋,控制了全球貿易和生產分工。鄭和的子孫,最終失去了海洋,也失去了與世界進一步發展貿易、交流的歷史性契機。
鄭和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其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裡,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闢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時間上先於西方人航海,同時也在航海技術上勝於西方人,其產生的深遠影響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除此之外,鄭和更代表了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徵服自然的勇者精神,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