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高中作文
2024-09-03 07:01:10 1
作文一:「害人」的同情心
有一天突發奇想問朋友:「同情心是好是壞?」
朋友說:「有人不忍蠶受破繭之痛,用剪刀幫助它們,但蠶卻死於人的同情心。農夫溫暖了凍僵的蛇,卻被蛇恩將仇報,至死都悔恨自己的同情心。」
我說:「看來同情心害人匪淺啊。」
或許,因為同情心有害,人們都不願意容納它,更不願意展示它。所以日本9級大地震發生後,不少國民冷眼旁觀。更有甚者借日本近代侵華史大呼痛快,冷冷地說:「日本幹了如此多傷天害理的事終遭天譴,是罪有應得。」我看到這些驚悚的語句大驚。日本與中國是一衣鄰邦,他們遭遇災難,我們不應該同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嗎?為什麼在此冷嘲熱諷?歷史只是上輩子的恩怨情仇,為什麼非得把仇恨延續到毫不相關的新一代呢?有人大笑。同情?此刻的同情換來的只是日本鬼子的忘恩負義。同情是不想回報的。看來這些人已經沒有同情心了,他們只是在用仇恨掩飾罷了。
同情心就真的一無是處,遭人唾棄嗎?
慈善首富陳光標一生最大的事就是幫助別人。他覺得在幫助那些貧窮、不幸的人時,自己能感受到他們的辛酸,能理解弱小的他們面對殘酷現實時的無助,更能體會到他們在不幸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這一切他可能不會經歷,但他以他人的經歷充實了自己的人生閱歷,從而使他的思想更成熟,精神更高尚。正是同情心給他帶來人們的敬佩,給他帶來自我價值實現的快樂,帶給他精彩的人生。
從這個角度講,開展希望工程活動還有一個重要意義:生活相對優越的孩子通過向山區孩子捐書捐物,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求學的艱難。讓孩子知道此刻幸福來之不易,要努力學習。這份優越對貧困的同情心給孩子上了很好的一課,這一課比所有的苦口婆心更具有說服力。
我問朋友:「你還要不要同情心?」
朋友笑笑說:「豈能害怕被其黑暗一面所害而捨棄它呢?」
在不對的時候出現的同情心的確會害人,但更多時候它傷害的只是我們的時間和金錢。讓同情駐紮心中,勿做無情人。
作文二:同情
我本以為世上充滿勾心鬥角你騙我詐,沒有一點真情,沒人肯付出愛心、同情心真心地去對待每一個人。但從那天我親眼目睹那件事起,我的想法從此以後改變了。
那天,我和媽媽去公園玩。路過一座天橋。天橋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天橋下車輛穿梭,在這一曲美妙的樂章中,突然間我聽到了一個很不協調的聲音,聲音沙啞、悽涼,那是……
循聲望去,只見天橋一邊的地上坐著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他衣衫破爛,披著一塊爛布,穿著一條用碎布幾次縫縫補補的爛褲;頭髮蓬鬆,像一個瘋子一樣。他緊閉雙眼,正忘情地拉著二胡的一首名曲《二泉映月》。他似沉浸在音樂的海洋裡,但仔細觀察後,就感覺到有點兒不對勁。在他面前的是一個開著蓋的鐵盒,裡面零亂地躺著幾個錢幣。原來他是一個無依無靠的乞丐。
天橋上人來人往,竟然沒有人願意駐足聆聽二胡樂曲;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來幫助他;沒有人用自己的愛心、同情心來真誠地關心他。二胡發出的聲音不斷地哽咽著,似在向人們訴說著什麼……
這時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拉著她媽媽的手似一個天使蹦蹦跳跳地走來,在那可憐的老人面前靜靜地聽他拉完了一曲。
「媽媽,媽媽,給這老爺爺一點錢吧!」她使勁地晃著那婦女的手哀求道。只見她媽媽狠狠瞪了她一眼,說:「你裝什麼好心?你看這盒子裡有多少?」
「可這老爺爺看上去真的是挺可憐的。就給一點點好嗎?」「小孩子沒見過世面就別瞎說。你知道現在有幾個乞丐是真的嗎?」可女孩怎麼為乞丐說情,換來的只是媽媽的又一次瞪眼。這一剎那,我看見那乞丐的臉上有了稍許的變化,那就是一種委屈與無奈
婦女拉起女孩的手正準備離開時,女孩卻使勁地掙脫媽媽纖細的手。她在自己的衣服口袋裡摸了半天,終於摸出一枚紀念章,放進鐵盒中。她親切地對老人說:「老爺爺,我只有這個了。對不起,我不能幫助你。」這時,乞丐緩緩地抬起頭,但仍是閉著眼睛,慈愛地「看」著小女孩,我從他的眼中捕捉到了感激的目光。他的臉上流淌著兩行熱淚。我這時才明白,原來他是一個盲人。
天橋又恢復了剛才的熱鬧,二胡聲也跟著響起來了,唯一增多的,只是小女孩留下的那一顆純潔、善良的心靈。
那天的我已經無心逛街,思緒一直停留在天橋上的那一幕,和那小女孩離開時的背影……
那天的我上了一堂受益匪淺的課。
那天的我雖然是在天橋上,但是小女孩的行為告訴我:人間自有真情在。孩子的純真、善良能讓我們是否有所思索嗎?
作文三:高中作文同情心
2006年11月20日,彭宇案的發生時間。接著,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老人對扶起自己的恩人不但不感恩言謝,還反口咬一口所求賠償;小悅悅事件中冷眼旁觀的十八個路人……於是,有人說中國人失掉同情心了。
單憑這一點,同情心是早就失掉了的,不僅是中國人,就連美國人也是失掉了的。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三次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如此說明,這種怪現象是早就已經存在的,而且並無國度之分,叫囂著「國民冷漠症」「與其說是抹黑不如說是中國人的縮影,事實上中國是最不團結的民族,自古以來就勾心鬥角,自己過好了就不管別人,即便有時候團結,也只是團結給外國人看,作秀罷了,等做完秀繼續窩裡反」的人也不過是在以偏概全。
雖然說中國的這些現狀是冷漠無情的,但是前文也說了,這種現象是在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在許多國家都有過。可是「社會越發展,人心越冷漠」這種說法明顯就是錯誤的。「人之初,性本善」才是真理。難道看到的就只有被無限放大的18個冷眼旁觀的路人嗎?難道看到的就只有被無限放大的是扶起小悅悅的老人家拾破爛的身份嗎?中國發展迅速,貧富差距也越來越明顯,中國人越來越冷漠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中國怎麼可能經得起汶川的一震?中國怎麼經得起舟曲的一塌?中國怎麼經得起長久的乾旱?如果真是這樣,今日存於世上的怎麼不是其它古文明?怎麼只有中國在歷史的洪濤駭浪中仍舊挺直著脊梁屹立不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雖然外界的強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責任感,但絕不可能完全摧毀它。」如果你向善,怎能會被這小小的事情給嚇到,而不繼續向善?中國人不是越來越冷漠了,中國人也不是失掉同情心了。中國人缺掉的是在多重壓力下繼續向善的信仰。可是對於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即使微小,可是凝成了一股繩,韌性也是會有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當每個人堅守良知,竭盡責任,對周圍的人伸出援手,中國何嘗不能復興呢?何嘗會有「中國人失掉同情心了」的謬論呢?
由此可說明,中國人失掉的不是同情心。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胭脂水粉所誆騙,則要去看看大難臨頭時中國人是否各自飛。同情心的有無,網民的哀聲怨道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看是否你的身邊有沒有人做著微不足道卻又偉大的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