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道德綁架的作文
2024-08-24 04:24:10 1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希望他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去待人,切忌用道德綁架美德,小編收集了莫要道德綁架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道德綁架
隨著成長過程的不斷推進,生活中出現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可是由於價值觀的不同,出現了許多難以抉擇的事情,常常讓我感到不知所措。
但這次,我實在不知如何表態了,因為我現在已經思維碰撞很久了。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就是我在一個烤紅薯攤位,向攤主——一位老奶奶——買了個紅薯,卻是花了我一頓半的飯錢!我的心很痛,因為這個紅薯對於我來說是「天價」了。
本來,老奶奶這麼大年紀了,頭髮花白,體現了其主人的飽經風霜,更由於是冬天,這兒風又很大,做小本生意的大家都很不容易,何況是這位老奶奶,以及她身邊的一位應該是她的老伴的老爺爺。
餓的慌,我迅速來到這個攤位前,挑了個比較小的紅薯,老奶奶拿起稱了稱,報了價,可是卻讓正在從書包拿出錢包往外掏錢的我感到不可思議,我的動作一瞬間靜止了……竟然如此之昂貴!比別人的攤位那兒足足貴了一倍多!但是看見老人家也不容易,老奶奶忙著幫下一位顧客稱重,老爺爺已經打包好遞給我了。
我是不太想要了現在,但是,想到做生意的艱難,以及老人家還在冷天裡出來賣烤紅薯實在是——不買似乎對不起自己。於是,我狠狠心,買下了這個「天價」紅薯。
但是,走回來的路上心裡不是滋味。因為買了又覺得對不起爸媽。爸媽賺錢也不容易,都是無產階級,他們要是知道我花了這麼高的價錢買了家裡四處都能見到的紅薯不知做何感想?
我不懂,我只知道,不得不買。
第二篇:道德綁架
以隊長的身份帶領球隊贏得賽季冠軍,在與俱樂部合同到期後為實現自我更高的人生價值到轉會至競爭對手之處,此舉或許有人不解,批評指責,也能理解,但令我我想到的是,球迷們的責罵鋪天蓋地而來,甚至以「白眼狼」的攻擊傷人。因此,我不得已以文章回應,希望大家保持冷靜,莫再對此事進行道德綁架,損人傷己。我自覺問心無愧。帶領全隊順利奪冠,我在合同期內盡己所能把球隊帶上巔峰,若我之前不盡力招致罵聲或許情有可原,但我既已履行自己合同期內的義務,在合同終止後加盟他隊又有什麼錯?北興俱樂部多年栽培之恩,我很感激,也以此冠軍報答,但若要以此作挾,束縛我走向更高的階段,恕我無法答應。
我的離開或許讓俱樂部有所損失,但仍有許多優秀球員的,它不會元氣大傷,而於我,一個球員就是一個嚮往更多挑戰、更多磨礪的戰士!目光若只浮於眼前情義,而忘卻使自己更上一層樓,不斷超越自我的目標,這又何曾不是一種勉強?身為隊長,順利奪冠且恩已報,身為球員,追求超越而意不改,我認為我已盡力平衡二者並努力做到最好。球迷們的責罵,我可以理解,無非是因喜愛而感到遭到「背叛」而產生的憤慨。但其中言語不禁令我想到「道德綁架」四字。曾有富豪未捐巨款被網友圍攻,補捐後卻又冷嘲熱諷:「現在晚了」。
曾有明星曬娃被怒批「不愛國」,曾有名人未及時為受災人民祈福惹來一群鍵盤俠問,「你有沒有同情心」,如此種種,和我如今處境豈無相似之處?道德綁架是對別人的行為提高到道德層面進而批判的行為,也許有人認為我如此定義心有不誠,但道德綁架處理對被指責者本人造成心理陰影外,對社會也有不容忽視的危害,強制捐款,祈福不僅使本出自內心本善的行為套上生硬的枷鎖,還使這樣應稱讚的善意舉動被視為理所應當而不加重視,而這種動不動道德綁架的行為也會使嚴戾之氣散播在社會上,人人自危,以道德制高點批人自己卻不反省,最終不利於社會和諧。我知道仍有許多人不贊同我的做法,但請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我進行道德上的批判與否定。世上很多事情不分對錯,不涉高尚險惡,只是立場不同而有了分歧。我自認自己並不辜負北興俱樂部,也不負自己,也請你們冷靜下來,站在我的立場想想,不要橫加指責,忘記了一個隊長帶領隊伍付出的心血與努力以及一個球員對實現更高人生價值的渴望。
第三篇:道德綁架
9月4日下午1時許,武漢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輕人因沒讓座,遭幾名老人暴打。據目擊乘客說,老人們就站在男青年身邊,可能是沒有站穩碰到了他,男青年罵了幾句,老人稱不讓座也就算了,何必要罵人。爭吵拉扯中,一名老人打了幾拳。
誠然,該事件中的兩個「主角」都有錯。年輕人火氣大,「漢罵」掛嘴邊實屬不該;老年人因年輕人沒讓座而拳腳相向也令人大跌眼鏡。「該不該讓座」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火,燒的可謂是愈演愈烈。
固然,讓座是一種美德,但僅僅因為沒有通過讓座來彰顯美德就對不讓座的行為進行譴責,這是對道德的誤讀和濫用,是對權力與義務的混淆,筆者認為,讓座是道德層面的自律,而非公民的義務。乘客買票乘車,即與公交方面達成了契約關係,乘車時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擁有了相同的權利,故而乘客享有做出讓座亦或是不讓座行為的權利,僅因為乘客沒有讓座就對其進行道德「轟炸」顯然是不公平的,而通過暴力手段來索取所謂的道德權利更是不可取的。
瀋陽一女孩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時,因嘟囔了一句「為什麼偏是我讓座」,遭到老人家屬暴打;杭州一位小夥因沒給抱著孩子的年輕夫婦讓座,被扇了5個耳光;石家莊一70歲老人因向一女孩索座被拒後竟一屁股坐在了女孩腿上……近年來,類似這種強制讓座、暴力索座事件層出不窮,讓筆者不禁想問,是誰給了這些「弱勢群體」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肆意辱罵,甚至是襲擊他人的權利?
長久以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讓座是文明的舉動,是一個人素質與修養的體現,那麼,不讓座自然就站在了文明的對立面—不文明、不道德!正是因為這種慣性思維,使得我們在面對他人不讓座時,自然而然的將這種行為與社會冷漠、道德淪喪聯繫在一起,由此導致了部分「弱勢群體」理所應當的接受他人讓座,甚至是強制、暴力脅迫他人讓座。殊不知,買票乘車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權利,讓座是將自己的權益過渡給別人,不讓座也一點兒錯沒有,套用甄嬛傳裡熹貴妃的一句話:「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當然,「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愛幼」亦然,只有公眾自覺踐行「尊老愛幼」的道德行為、主動弘揚美好道德的社會風尚,我們這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同時,筆者在此呼籲大眾,遇到問題時多換位思考,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希望他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去待人,切忌用道德綁架美德,不發自內心意願,又怎能稱得上美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