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作文
2024-09-04 07:24:10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吃粽子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端午節吃粽子作文1】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今天我家的風俗就是傳統的北方特點,我媽媽今天給我們包粽子、煮大蒜等等。
今天姥姥和媽媽都在我家包粽子。見姥姥拿起一片粽葉,卷呀卷,卷呀卷捲成一個漏鬥形的,然後就把糯米放到了裡面,一疊,用細線一裹,就扔進了鍋裡。我也蠢蠢欲動,想試試怎麼包粽子。我也拿起一片粽葉,卷呀卷,卷呀卷的,捲成一個漏鬥形。我把米放進去,可是,我放進去的米一會兒就漏光了。姥姥說:」楠楠啊,你都沒有把粽葉卷好就把糯米放了進去,你不漏光誰漏光啊?」我一看媽媽,真的,下面一點都沒有縫隙,再一看我的,一個小洞。怪不得咧!我又拿起一片,卷的好用力好用力。終於沒有了縫隙。我終於自己做了一個粽子,吃起來一定很香!
媽媽又在煮蒜了,我一看就沒有了胃口。蒜那麼辣,怎麼可能一口氣吃下去一個蒜呢?姥姥、爸爸、媽媽、姥爺,甚至我那可愛的弟弟——笑笑吃的也那麼香。我嘗試性的拿起一個,小心翼翼的剝開,放進嘴裡一嚼,嗯……面面的,甜甜的,還有一絲辣味。真好吃!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總是吃不膩,真好!
姥姥往笑笑受傷掛香包,一會兒也給我做了一個。姥姥說:「你必須戴完今天,不然就不吉利了。」我順從的點了點頭,說:「遵命!」姥姥和大家都笑了。
我們又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作文2】
每到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是我們奉化人必不可少的習俗。我知道我知道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可為什麼要插艾草呢?大人們都說艾草是用來祛瘟闢邪的,而我也知道艾草有著很大的作用,它不但可以驅蚊蟲,還能令人保持神清氣爽。我不想停留於表面,越是搞不懂我越想知道。我是個愛刨根的孩子,知道艾草的由來,於是我便去問爺爺,爺爺把艾草故事的來龍去脈講的一清二楚。
傳說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位老神仙來到人間打探民風,因為那時候人們不愁吃,不愁穿,無憂無慮的生活著。老神仙來到了人間,變成了一個衣衫破爛、可憐巴巴的老乞丐。他右手拄著木棒,左手拿著一個破碗,來到一戶普普通通的農戶門前。家中有位大嫂正在餵豬,豬吃的不是糠皮,而是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裡,他不露聲色,把破碗伸了過去,在農婦眼前晃了晃,哀求道:「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經三天沒吃飯了,你施捨點東西給我吃吃吧!」大嫂瞪了老神仙一眼,說:「去去去,臭乞丐,給你吃還不如給豬吃!豬吃了還長肉呢!」老神仙哀求道:「仁慈的大嫂,不給飯吃,給一點水喝喝吧!」大嫂聽了,順手將牆上掛的被蟲蛀掉的破木勺拿了下來,扔給老神仙,兇巴巴地說:「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這東西怎麼能舀水呢?老神仙生氣了,用袖子往牆上一拂,牆上立刻出現了十個又大又顯眼的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內死光。化作一縷青煙,升到空中,那女人嚇得臉色白裡透青,好久才反應過來,知道自己闖下了滔天大禍。
第二天,老神仙駕著雲朵,手中拿著瘟藥,正要向村裡撒瘟藥,忽然看見一個婦女一隻手裡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大兒子,另一隻手裡攙著一個兩三歲的小兒子在匆忙趕路。老神仙感到困惑,怎麼大的抱,小的牽!於是又變成了一個老頭,倒在路發出一聲聲的呻吟,女人的看見了忙問,「老人家,你怎麼啦?」「我腳被樹枝戳了一個洞。」那女的一看,老頭腳上到處是血,把手中的孩子一放,隨手在路旁的草叢中摘了摘了幾片艾草葉,放到老人的傷口上,沒過多久,血就止住了。老人問了:「你走得這麼急,上哪兒去呀?」那婦女說:「我村裡有個大嫂,脾氣不好,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生氣了,說三日之內,讓我們全村人染上瘟病死光,我們急著去逃命。」她邊說邊把老人攙扶起來,說:「老人家,你也同我們一起去逃命吧!」「那你為何不抱小的走呢?」「老人家,不瞞您說,這大兒子是我丈夫和他前妻生的。現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們的命根子留下來,好好照看才是。」「噢!」老神仙聽了一愣,心想,自己差一點兒就辦錯了事!天下還是好人佔多數,壞人畢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說:「你們大可不必擔心,也不用逃命了,這艾草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頂上,就不會得瘟病死去了。」說完,便跳上雲朵,用拂塵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裡。一到村子,女人就到處找艾草,又把這消息傳遍了全村。後來,老神仙雖然在天上投了瘟藥,但因人間處處都有艾草,所以也就都沒事了。
從此,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同時我們也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