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溼熱的小滿時節 日常養生要從祛溼開始
2024-08-28 11:11:10 1
小滿時節,氣溫明顯增高,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氣候意義上的夏季。氣溫升高的同時,雨水也逐漸增多,正如民諺所說:「小滿小滿,江滿河滿。」小滿時節高溫多雨,冷暖交匯頻繁,強對流天氣也時有發生,如暴雨、狂風、雷電等天氣。在這種高溫高溼、溼熱交加的環境中,人體感覺溼熱難耐,會導致機體出現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一系列的不適症狀。熱邪和溼邪都能侵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溼邪入侵,溼性下趨,易導致溼性腳氣、婦女帶下等病症;溼邪侵入關節,則會導致風溼或類風溼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伸屈不利、肌膚麻木;溼邪侵入脾胃,會引起腹瀉、水腫、食欲不振、噁心等病症。所以,小滿時節養生要特別注意防「溼」,尤其是南方地區。
中醫認為,溼邪為「六淫」外邪之一,其致病有三方面的特點:
一是溼為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機,常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使水溼內生,發為洩瀉、水腫、尿少等症。溼為瀰漫存在的水,瀰漫於上,溼阻上焦則頭沉悶、胸悶等,溼阻中焦則脘痞腹脹、大便不爽。溼停下焦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
二是溼性重濁,易下趨、襲陰位,溼邪致病,出現以沉重感臨床表現和排洩及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特點。因溼有形,性屬陰,溼邪侵人,下部先受溼為病,病多有留滯趨下,襲陰位之表現,如水腫以下肢為甚,小便淋濁等。
三是溼性粘滯,易兼它邪。溼病症狀多粘滯而不爽,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往往反覆發作,或纏綿難愈。溼為有形之質,其性重濁粘滯,它邪易於粘著依附,其中以寒、熱、暑邪尤多,溼熱、寒溼、暑溼是臨床最常見的溼邪致病證類。
正因為此,有些人在夏季容易食慾不好,並將其歸因於天氣太熱的緣故,其實「熱」並非主要原因,「溼」才是罪魁禍首。「溼」是貫穿於整個夏季的,不單指下雨的那些日子。「溼」的開始就是小滿,小滿時節天氣開始悶熱潮溼,這樣的氣候最易傷害脾胃功能,而導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小滿時節,防溼祛溼為先,保護脾胃,升降氣機。中藥「祛溼」有發汗除溼、芳香化溼、健脾燥溼、利水滲溼等許多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祛溼」的中藥:
1、白扁豆
為豆科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種子,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一側邊緣有半月形白色突起的種阜,質堅硬,種皮薄脆,嚼之有豆腥味。本品甘,微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溼,和中消暑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溼吐瀉,胸悶腹脹。炒白扁豆健脾化溼,用於脾虛洩瀉,白帶過多。白扁豆一身都是寶,它的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入藥。扁豆衣能健脾、化溼,用於治療痢疾、腹瀉、腳氣、浮腫等;扁豆花能解暑化溼、和中健脾,用於夏傷暑溼、發熱、洩瀉、痢疾、赤白帶下、跌打傷腫等;扁豆葉能消暑利溼、解毒消腫,用於治療暑溼吐瀉、瘡癤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營養價值較高,其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鮮嫩可口。白扁豆也作為滋補佳品,尤適合夏暑季清補之用。
白扁豆粥:白扁豆60克(鮮品增至12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可健脾養胃、清暑止瀉,適用於脾虛腹脹、慢性洩瀉、疰夏等症。也可用於春季疲乏無力、精神萎靡不振者食用。
2、赤小豆
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種子。呈圓柱形稍扁,表皮赤褐色或紫色,種臍白色,線形突起偏向一端,氣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味。本品甘、酸,平。入脾、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溼,解毒排膿,利溼退黃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腳氣、黃疸、瀉痢、癰腫等。赤小豆食用可用於煮飯、煮粥、做湯等。赤豆澱粉含量較高,蒸後呈粉沙性,而且有獨特的香氣,故常用來做成豆沙,以供各種糕團面點的餡料,美味可口。本品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皂苷等營養成分。
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30克、薏米20克,粳米100克,水適量。將赤小豆、薏米、用冷水浸泡2小時,粳米洗淨,加入適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滲溼、清熱消暑。
赤小豆排骨湯:赤小豆100克、豬排骨300克、食鹽。將赤小豆和排骨分別洗淨;置入沙鍋中,注入清水,旺火燒滾,約40分鐘後,改文火再熬約2小時,至赤小豆起沙,排骨酥軟為止;放入食鹽即可食用。
3、茯苓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釐米。茯苓出土後洗淨泥土,堆置使其"發汗",析出水分,至表面皺縮,皮色變為褐色,即為"茯苓個"。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是我們日常見到的中藥飲片;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茯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安神的功效,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茯苓皮利水較好,用於水溼外泛、皮膚浮腫等;茯神安神作用強,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赤茯苓偏於清溼熱。現代研究茯苓中的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對消化道潰瘍有預防效果;對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有抗腫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對免疫功能進行調節,能使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並有鎮靜的作用。本品為藥食兩用之物,食用可煮粥、煲湯、泡酒,製作成各種糕點,如茯苓餅、饅頭等。
茯苓麥冬粥:茯苓30克、麥冬15克,粳米100克。洗淨,浸泡30分鐘,加水煮粥。用於心脾不足,飲食不振,心神不寧失眠者。
茯苓慄子粥:茯苓15克,慄子25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加水先煮慄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慄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者。
關鍵詞: 溫溼 小滿 時節 日常 養生 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