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良知
2024-09-08 00:56:10
廳堂上,鴉雀無聲,死一般的寂靜頓時充斥在我們的身邊。黑暗中,我們在巨大的屏幕中看到了低著頭,一張張面目略顯猙獰的嚴肅的臉龐。這是我曾經在電影《東京審判》中看到的一幕。說起這些在中國造成無法泯滅的罪過的人,我們不得不聯想到這個好像已經被人晾在角落裡很久的詞「良知」。說起「良知」,不由想到「仁」。
追溯到春秋戰國,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是個新思想層出不窮的時期。而在這百家爭鳴的文化春天中,卻只有儒家——以仁為主旋律的孔孟之道脫穎而出,成為一支獨秀。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舉措,為後世的仁政奠定了基礎,這無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如今幾千年前中國的孔子已成為現在世界的孔子,「仁」跟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步入興盛,演變成如今的「良知」。但是在這個和平的年代裡,這位已有千年歷史的老人家給我們帶來了聲譽和名望,卻未帶給我們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看到路邊的老人摔倒,好心把他扶起送去治療,卻惹來一筆莫名其妙的巨額賠償;見到街邊有人胃痛,就發自善心把他送往醫院,卻遭受說不清的關於非法的冤枉。因為善良,所以要蒙受不白之冤,這種荒謬的邏輯因果關係,將會導致良知的泯滅,變成一個精神上堪比原始社會的社會,這將多可怕啊!前不久,出現了一群有為大學生救落水兒童的事件。事後,撈屍者們的冷眼旁觀,骯髒的金錢交易使得這群已被冰冷的海水吞噬了的大學生們卻不得善終。
而輿論往往針對的是,90後的這群捨己救人的英雄們使人們對於他們原認定的自私狂妄的90後,有了些許的改觀,可是他們忽略了這場悲劇的背後,是道德的敗壞,是良知的缺乏,我並不認同個人的英雄主義,我也相信人人都有私心。但在危難和險境面前,救人的絕不會想到日後的功成名就,也不會計算之後能盈利的多少,只是一個純粹單純想救人的念頭一下子把人的良知喚醒了,這種救人的動作,也許就像每天起床後進衛生間般自然,根本不用花時間來考慮。醫院裡張貼著一張張寫著謝絕紅包的告示,總能讓我嘲笑一番,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現在城市進入老年化社會,每次他們碰到生病住院,大人們總急得焦頭爛額。除了著急老人的病情外,更多是擔心醫院的床位夠不夠,看病的醫生權威不權威,配的藥貴不貴,要表多大的「感激之心」才能使擔心之事,變得不成事。因為有太多的前車之鑑導致人們不得不這麼做。
一些沒有良知的醫生,處在道德的邊緣,變成了穿著天使衣的魔鬼,唯利是圖,使無數不該發生的醫療事故層出不窮,使百姓看個病便傾家蕩產,也使百姓看個傷風感冒也要找個權威醫生。這讓人哭笑不得,是該嘲笑這些百姓的無知,還是該譴責這些醫生的貪汙腐敗呢?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普通人看到路旁的乞討者,只需投枚硬幣,便能解決一頓飽餐;孩子只需在夥伴摔了一跤後扶他一把,便能拾起友誼;在社會上起著舉足輕重的普通人,只需為他們所要堅持的真理和正義辛勤耕耘,便能消滅許多冤情冤案;我們只需多做點力所能及的善意之舉,乃至社會所賦予的責任和法規限定的事,則內心最深處被牢牢潛藏著的良知就會自然浮現出來。
在這萬事發達的今天,「唯物主義」日益盛行,人們通常只注重物價和利益,這使我不由擔心,良知是否會像乾涸的河流,流到日後,就斷流了嗎?但願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