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年味淡了高中作文8篇

2023-12-05 04:45:51

  「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下面是年味淡高中作文8篇,請參考!

  【篇一:年味淡】

  在記憶中春節是這樣的。

  老屋裡很是熱鬧,儘管沒有各種霓虹燈點綴,但足夠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氣洋洋。門前的竹竿掛滿鞭炮,孩子們在井口旁邊玩耍。到除夕上午,各路宗親便從外地,從城裡趕回來參加祭祖,沒有禮炮,沒有奏樂,只為團聚。在我記憶中除夕或者過年的八九點鐘,便會有各種雜技表演,但也許這只是我記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

  如今的我已然將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經不一樣。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們神色匆匆,點燃香燭,長者引領晚輩三鞠躬,少些紙錢,放鞭炮,於是便走,不復以往之香火嫋繞,人聲鼎沸。

  除夕夜,人是團圓,但吃完團圓飯,人們便各自活動,大人們打撲克,孩子們奔向網絡,以往家人圍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復存在。大年初一,傳統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該如此的我還是像機械般起床,過我的學習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還是我長大?

  或許年味根本沒有淡,因為除我看到的祭祖的簡化、焰火的漸少,還有我看到的各種新奇的過年方式。人們開始習慣過年旅遊、過年學習、過年運動,牌桌上的人是越來越少,電視前的人也是越來越少。從此來看,年味真的沒有淡。我當初下結論說年味淡,也許是我一時寂寞看到片影便妄下結論。

  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年齡是大不少。我已不如兒時天真,當時的我可以拿著鞭炮於各家各戶間串門,在想點燃的時候點燃。現在的我如果這麼做卻一定被說幼稚。的確,我必須為這長大作出犧牲。但是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我是長大,如今我是高中生,壓力令我身不由己,我無力去管得傳統這些東西。相對於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我也難體會其萬裡歸家只為一聚的艱辛,我沒有像他們一樣的閱歷,從心底認識到家的溫暖,那麼我其實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團圓之時感受到過年的溫暖,卻沒有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於各種傳統的變遷,但也不像老人般懷古傷今似的,過年對於我來說,我認識到的是傳承的力量,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維繫團結的力量,這是我無法否定的。僅僅從我的微薄閱歷來看,年味沒有淡,是我沒有真正長大。

  【篇二:年味兒淡】

  有人說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不知道是人慢慢長大,對過年已經習以為常,還是過年的心態變,沒有以前對過年的期待。記得小時候,過年是我最渴望的,因為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可以吃很多好吃的東西,可以收到長輩們的紅包等等。每到除夕那個晚上,我們全家吃完團年飯,我就回到房間把我的新衣服放到我的床頭邊上,幻想著大年初一我穿著漂亮的新衣服像一個小公主似的出現在眾人面前,吸引著他們的眼球,我就不由自主地笑,期待著明天快點到來。

  現在的我已經不那麼渴望過年,甚至覺得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兩樣。過年就是為拿紅包。現在的生活好,新衣服隨時可以買,好吃的東西經常可以吃到,我們再不會為此而感到興奮。我想更重要的是,現代的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再沒有像以前那樣一家人圍在一起做煎堆和油角,一起動手大掃除。人們辛苦一年,終可以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樂,並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迎接。現在,人們寧願花多一點錢去商店裡買現成的煎堆和油角,請人把家裡打掃乾淨。現代的人做什麼都講究效率,把過年的很多禮節都節省。我想現在的人所說的年味變淡,更多的是指缺少以前過年的氣氛。而這種過年的氣氛的營造更多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和溝通。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並不是表面的功夫,它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有時候忽略禮儀,會把蘊含在禮儀裡的內涵也抹掉。

  春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它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民族凝聚力。今年中國粵北地區遭受著百年一遇的雪災,北上的地區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大批來廣東打的外來工仍然抱著一絲可以回家過年的希望,儘管天氣異常寒冷,他們留守在火車站等候,希望天公造美讓天氣轉好,讓他們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社會上很多熱心人士向那些留守在火車站裡的外來工伸出援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政府對此也十分重視,分配大量的援助物資有需要的人,調派大批的警力來維持火車站的秩序,醫療站隨處可見。終於在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把大批集聚在火車站等候的外來工順利、安全地疏散。

  無論年味怎麼變,但人們渴望和家人團聚的心是始終不變的。

  【篇三:年味有點淡作文】

  總感覺這些年,春節的年味淡。

  過春節,中國人稱之為過大年,可見老百姓對春節之重視,場面之宏大。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聲,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錢,年味卻淡,讓人遺憾。

  從前,過春節時間比較長,從臘月的二十,俗稱小年開始,春節就已經來到,這一天老百姓吃火燒、送灶君,祈求來年的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壺酒,年三十包餃子等。大年初一到處作揖,即給人拜年,大年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這是春節最為隆重的時間段。從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節的延續其,人們仍然陶醉在春節的氣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之後春節過完。

  從前,春節是隆重的,剛到臘月,人們就開始「慌春節」,即心中就天天想著春節,臘月二十三之後,開始準備春節的吃的、用的,無論家境富足和貧寒,都要盡一切可能,讓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從前,孩子們期盼春節的來。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兒時渴望春節的到來。為什麼那個時侯的孩子都渴望春節的到來?因為那時,物質還不是很豐富,只有到春節才能夠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當然,家中的大人也會向孩子許諾,只要努力、聽話,春節給你買新衣服、玩具等。

  從前,人們過春節需要鞭炮聲助威,需要煙火添彩。現在,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很多老百姓不再鍾情於鞭炮、焰火。沒有鞭炮、焰火,似乎春節也不熱鬧。

  現在的年味確是淡。雖然過春節還要準備,由於物質豐富,手中有錢,隨手都可以買來,春節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就可以辦齊;平時,老百姓的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節大吃;從前,走親訪友才穿新衣服,現在,誰也不再穿舊衣服、補丁衣服,平時穿的衣服和春節沒有什麼兩樣;從前娛樂單調,廟會、元宵節是人們娛樂的好地方,好方法,現在,有電影、電視、網絡多種娛樂媒體,傳統的廟會、元宵節沒有往日的魅力。

  年味的確是淡。

  【篇四:消逝的年味】

  春節,這對於億萬華人而言最為濃墨重彩的節日終於到來,似乎是讓人們期盼一年。這樣周而復始,不知過幾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麼呢?是那頭傳說中的吃人怪獸,還是谷穗下垂的形象?到今天,恐怕都不是。年成一個代名詞,成為一種符號,成我們中國人的一個標記。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漸漸地消隱,或是消逝!連我自己都感到可怖。

  在記憶裡,依稀還記得年長的姐姐說她不喜過年。那時,真的隱隱地刺痛我的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覺。在回憶裡,我又真的感受到那種痛,不知為什麼。

  而現在呢?人們真的似乎都淡漠,我甚至還聽到過有的孩子說不喜歡過年。啊!原來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麼?我無法解釋,但就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年是一種回歸的象徵。每個人無論到得何地,過年時總要回家的,或者至少都想著回家――是心靈的一種回歸的渴望。家,可是一個多麼溫暖的詞呀!

  現在,姐在北方的一個城市裡工作,據說北方的年味兒很濃,那兒的人們都很樸實、和善,特別重視這樣一個重大的特殊的節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來與家人團聚,又不必擔心歸期過急。還好不在南方,據說有的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

  而我們中國人又這麼重視家。家,不僅只是我們住的地方,那更是一份寄託,一份溫馨,更是我們心靈的歸宿、靈魂的休憩處。任憑風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過年,家人還不能團聚,真的難以想像!

  而年味的消逝,在我們這個小城裡卻成一個不爭的事實。

  孩提時代的依稀而模糊的記憶裡,我還可以看到一些過年的歡樂景象。夥伴們爭著放鞭炮,嬉戲玩鬧,最高興的是領到紅包,不論壓歲錢有多少。火熱的大紅色就是過年的顏色。中國的紅真的包含太多、太多。

  而現在似乎都已不再,鞭炮聲顯得單調而刺耳,全無熱鬧歡騰的景象,孩子們似乎也不大在乎壓歲錢。

  壓「祟」,保一年平安,這層意義,我現在才明白,孩子們應是不知道的。

  現在的過年,就好象是一個卸紅衣妝的老成持重的姑娘。

  還記得,寒假前,一位寄宿的鄉下朋友問我:「你們城裡是怎樣過年的?」我竟一時愣住,答不上來。「是啊!我們現在究竟是怎樣過年的?我應該好好想想。」便隨口告訴他一些時下正時興的過年方式。例如:團年飯去賓館吃,全家一起外出旅遊等。

  他感到很吃驚,也很不解,說:「那是哪來什麼年味啊!我們村裡的過年,那才叫熱鬧呢!只有回家的,沒有向外跑的,團年飯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兒嘛,就像吃年糕那樣。」

  我又向他解釋,「現在城裡人們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像『五·一』、『十·一』這樣的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時間。一到過年,恰好一家人有時間,便趁隙旅遊,偷個閒;上飯店吃團年飯,那樣也方便,省時一些。」

  其實,我也同他想的一樣啊!小城裡的年過的單調而乏味,年味似乎在這兒消逝。只記憶裡還依稀有些模糊的影子。

  這樣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無法替別人下定論。但至少我還不習慣這樣的趨於冷淡的春節,我還不適應。我倒寧願看到一個熱鬧的春節氛圍。即使是那熱鬧不屬於我也好啊。

  這個節日本該是如一位活潑俏麗的紅妝少女那樣盛裝打扮的。像北方人那樣,把喜慶傳到每一個角落。

  幾千年來的辭舊迎新史當如何延續?

  我想,我們一代應該做些什麼,不要讓中華文化裡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我們手中漸次消逝。到以後的孩子問我們時,不要只說「那只是一段陳舊的歷史。」

  現代社會進步飛速,但還是留下一些古樸的風俗要好一些。

  傳統的節日風俗都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新年贈橘(吉),壓歲(祟)錢……

  還記得蘇轍有:「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那又是怎樣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們都不希望中國的紅變淡、年味消逝吧!

  【篇五:年味越來越淡】

  雖然說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可是依然認為年味是越來越淡。或許是以前的物質缺乏,春節才顯得那麼重要,過春節,過新年,吃好多平時吃不到的美味,穿美麗的新衣服。快快樂樂的吃著年夜飯,放鞭炮,和家團圓在一起有著說不完的話。不管年味如何,春節還是一年一年都過,就我所經過的春節,我也覺得年味是漸漸減少的。

  以前,春節是這樣的。春節前,買著大堆的年貨,買新衣服,新鞋子。孩子們高興的不得。每年都去外婆家過春節,以及其他的親人朋友們,在一起也很熱鬧,一桌子的快樂大餐,說著笑著。然後大人們在家裡玩著他們自己的遊戲,我們也出去玩。看看街上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然後買一大堆,因為是日啊,大人們也願意讓我們買平日裡不讓我們買的東西,我們沉浸在小小的快樂中。每當夜晚來臨,我們放著煙花,看著天空中綻放的花兒。心中蕩漾著快樂的漣漪。春節過得快樂無比,以至於都不想回家……去年,二姨以及姐姐都不回外婆家,一個人在外婆家無聊。盼望著回家,爸爸帶我出去玩,我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不想放煙花。煙花有什麼好看呢?不明白。度日如年,然後終於回家。就這樣,沒有意思的春節。因為沒有人和我玩啊!值得一提的是,一同學送我的新年禮物,兩盤磁帶,一盤是她唱的歌曲,以及彈奏的音樂,還有一盤是關於我們的故事,很有趣的故事吧。每次聽起都覺得溫暖無比。

  今年,我希望過的很好玩吧,不知道會是什麼樣。但是很期待啊!我希望春節的時候能夠下雪,大家都回來過春節,我們在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堆雪人,打雪帳。我希望我們可以在春節的晚上放煙花,快樂的欣賞著煙花的美麗,然後的然後……關於祝福需要我感謝的人太多。而我從來都沒有好的感謝他們,在新年之際,或許是一個絕妙的時機。共同走過1年多的時光,我想我要好好的感謝老師,我知道老師不喜歡賀年卡,不喜歡其他的祝福。成績才是對老師的最好的回報。我想我要比以前更加努力的學習,表達對老師最好的祝福。同學,一起說,一起笑,一起學,一起玩,不知不覺中,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和同學在一起的時光,無比美妙。最後,我希望春節的時候能夠下雪。雪花飄零。

  快樂?什麼是快樂呢?她來無影,去無蹤。我拼命想要抓住她,想讓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充滿快樂,可是我做不到,她總是從我手中溜走,不知何時又再次出現。和她擦肩而過的機會多,我也漸漸悟出快樂的真諦。你抓不住她,那為什麼不自己創造快樂呢?

  快樂在我看來很簡單,只要生活過得充實,就會快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同時,也是人們的好朋友。讀書不僅會使生活過得充實,而且從書中我們悟出做人的道理,學會學習的方法……例:《兩根沉木條》,它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少女帶一位迷路的遊客下山,走到獨木橋時,少女讓遊客負重前進,並告訴遊客,只有意識到危險,才會更安全。從中我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危險並不一定製造災難,但人疏忽往往是災難的深淵。

  我相信,在讀書時,只要用心去讀,總會有收穫。例如:在做數學題時,解決一道難題,那時,你的心中會充滿成就感。而且,「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什麼不多讀點好書充實自己呢?充實的生活會令你的人生多姿多彩,你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傷心,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悔恨。

  【篇六:年味淡】

  年味真的淡。

  小時候,大年三十和初一是一年中最開心的時間。

  一年當中飯菜都很單一,棒子麵、高粱面是主食,白菜、蘿蔔、鹹菜是副食,過個節日才可能有肉吃,才可能有塊兒點心吃。富裕人家小孩有餅卷雞蛋要舉著到大街上去慢慢地吃,那才是兒童的快樂;而我們卷個小魚要留到最後再吃,把最美的滋味留在最後,那就是享受。只有頭疼腦熱的時候,才可能有碗白麵條或者水果罐頭吃,有時真羨慕有病的夥伴呢,那麼多好吃的!

  年夜飯卻不一樣,會有一桌子比平常好得多的飯菜,紅燒肉剛出鍋就忍不住想鉗一塊入口,眼看得都直——就是那時候烙下的病根兒,什麼是垂涎三尺,什麼叫肉香,什麼是滿足,體會的太深,簡直是刻骨銘心。

  穿的衣服都是棉花紡成的粗布漂染成黑色、灰色、藍色的縫製的,洗得發白,補丁摞補丁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誰家買一塊洋布冷不丁給小孩做一件衣裳,肯定要美好多天,享受夥伴們羨慕的目光,那叫一個爽;鞋,無論單鞋還是棉鞋都是千層底的,那是所有實在穿不得的衣服和棉質用品碎片粘合在一起納成的鞋底子,「打球賽跑不怕磨」的球鞋那是奢望,皮鞋只是聽說過。

  過年都能添置一身新衣裳,而新衣裳實際上是自己沒穿過的別人(城裡人)的舊衣服,抑或是沒有明顯補丁的衣服,但那也美,「舊貌換新顏」嘛!

  除能吃到好吃的和穿新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年裡再也沒有比這些天更熱鬧。除夕這天先是磕頭祭祖、到墳前給故去的先人焚燒紙錢、燃放鞭炮並告訴他們過年,晚輩們一切安好,天堂那好上哪去;再貼對聯、貼窗花、貼年畫把屋裡屋外布置的紅紅火火,晚上一家人熱熱鬧鬧地一起吃年夜飯,七十年代盼著圍在收音機前聽曲藝專場,八十年代等在電視前面看春晚,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動的事情。

  初一早早起來,一家人按部就班地煮餃子、放炮、上供、拜神靈,祈禱老年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小孩學習進步多得獎狀,保佑家庭幸福美滿、人口平安,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等事事遂心的事情。禮佛儀式完畢,再給老人們有模有樣的叩頭,之後吃餃子,轉圈大拜年。關係好的要拜,好上加好,大事小情互相幫襯;關係一般或有點矛盾的也要拜,藉此機會化解矛盾,理順關係、和睦鄉鄰,並表達最美好的祝願、送去最溫馨的祝福。

  正月十五,這天吃一年一次美味的元宵後,點起燈籠,互相欣賞、品評、追逐著到村口不易引起火災的地方觀看煙花燃放,那五顏六色的空中造型層出不窮、花樣百出,那是從來沒有走過神兒的時間,駐足凝神吶。

  正月十六的「溜百病」是人們消災祛病的一種古老的習俗,人們樂此不疲在街前街後溜來溜去,有說有笑。

  小時候,大人們為過年,一收秋就開始準備。不僅是吃的,還有文藝宣傳。據說那時縣裡文化部門很重視這項工作,幾乎每年正月十六組織各村在縣城大街要亮相匯演並評比。各村的幹部是卯著勁兒培養本村文藝骨幹,提高他們參演水平,排練各式各樣的曲藝節目。當時的京劇樣板戲風靡村落,什麼《紅燈記》、什麼《智取威虎山》呢,男女老少多多少少依依呀呀都能哼上幾段,儘管不那麼專業,可沒有人奚落你,好熱情鼓掌;不好,善意地一笑之,大概因為荒腔走板的唱腔抒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熱愛吧。武虎會、耍獅子、踩高蹺、小車會、跑旱船等各種會在過年前後走街串村相互交流、觀摩,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好戲應接不暇。排練、演出熱鬧一個冬季、一個正月,直至二月二「龍抬頭」時節莊稼地裡陸續有活兒,「瘋子們」才戀戀不捨地褪去,「傻子們」才帶著年初的喜慶開始一年的勞作。

  那時一般人家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十六,每天有基本固定的事情做,有條不紊,勞逸兼顧;每天都有做事的禁忌,可以做的和不能做的,彼此心照不宣,嚴格遵循。這種忙碌、祥和、虔誠把年味渲染的十足。

  想起來,多少難忘畫面在腦海中沉積、浮現。這是記憶中的年味。

  近十多年過年的物質味越來越濃,過年的文化味卻越來越淡。

  春節無疑是中國人最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但年俗正在以「風」的速度簡化、退化,拜年由虔誠的對面和溫情款款家書的文字祝福,變成打電話、甚至只是一個群發簡訊頂替問候;QQ群中、微博中一句沒有丁點兒自己真情實感的套話,打發多少粉絲和鮮活的面容;在網際網路上可以泡一天,卻不願到親朋好友家中坐一會兒;一個電話把高檔飯店的年夜飯大餐已早早搞定,滿桌佳餚卻不再那麼美味,家庭氣氛不再濃烈;照樣添置新衣,但無論多漂亮的衣服,能帶給我們的喜悅是那麼有限。沒有人再關注老百姓的過年的文化感受,顯貴們關注的重心轉移到位子、房子和票子和能帶來這些向高端轉化的人與事上。現在的年,除象徵性的祭祖、攀比性的聚會、有針對性的拉關係,純耗費時間的打牌,恐怕唯一的文化味就剩下春晚,不看春晚的也就還有春運——億萬人南北大遷移的現象讓人想起來:奧,又該過年。人情日漸淡薄,關係日漸疏遠。

  我們的民俗年被「稀釋」得幾乎沒有原來的顏色和滋味,失去這個節日固有的傳統魅力。對於過年再也沒有小時候那樣地殷殷期待。

  沒有文化味的春節,也就沒有「年味」。

  以前,很多時候吃喝穿住行都比不上現在,電視電話不普及,轎車、網際網路更不用想,可人們每逢春節都顯得喜氣洋洋,也許就是過年的傳統習俗集中滿足人們對物質和文化的需求。

  我以為,年味主要靠傳統文化形式體現,它不單是傳統觀念,它不全是封建迷信,它也不總是繁文縟節,它可以「與時俱進」,但它的精髓——祥和、快樂、團圓、安康一定是主旋律呀。再現豐足的年味,在於鼓勵人們對天、對地、對自然要有所敬畏、有所忌憚、有所祈盼,對民族的東西有所繼承、有所發揚。

  年味不應該淡下去!

  【篇七:年味淡】

  年味兒淡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的感覺。不必說有著傳統過年記憶的老人們,連才上小學的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說,過年就剩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

  有人說,過年最大的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春節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談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煩惱,體會著家的溫馨,親情的溫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節畢竟是春節,如果僅此而已的話,和一般的節假日也就沒啥區別。過年,要過出年味兒來才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的積澱。爺爺說,以前過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習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準備果品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床腳點燈,驅鬼闢邪。年三十,講究就,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鬧完花燈,年才算過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傳統習俗似乎已經成遙遠的回憶,帶點年味兒的活動似乎只剩下貼個春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兒好像只有跟著旅遊團到遙遠封閉的鄉村才能看得到。

  過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以前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的年貨現在每天在超市裡都堆積如山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的年、民俗意義的年。迎來送往、喝酒聚會的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著寫幾副春聯,跟老人們學學剪紙,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的皺紋裡,從噼啪作響的灶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的周圍——那就是過年的感覺。

  【篇八:年味淡】

  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是中國人最喜歡的節日呢?後來,想很久,我終於想明白,人們看重的是春節的這種氛圍,團圓的氛圍,熱鬧的氛圍,好玩的氛圍。大家都辛苦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個團圓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談談工作,談談學習,談談家庭,小孩子穿上嶄新的衣服,去放鞭炮,點菸花,給長輩們拜年賺壓歲錢。傳說除夕夜有叫「年」的怪獸,許多人還會整夜不睡,這種習俗叫做守歲。過年的時候,人們總有一種溫馨幸福的感覺。

  過年固然好,可是,春節又將至,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我卻發現,近年來年味兒越來越淡。似乎過年能讓我們高興高興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賺點壓歲錢。春節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節日,成給幼年的小孩子們樂一樂,玩一玩的日子。

  過年領著5歲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東瞅瞅,西看看,好像什麼都是很新鮮的樣子,一會兒要去買氫氣球,一會兒又要去遊樂場玩,還有廣場許多小吃也令小傢伙垂涎三尺,吵著嚷著要買這買那。玩一次旋轉木馬能讓他高興很長時間,買一盒炮來放,能把他嚇得躲在我身後不敢露面。看到廣場有漂亮的花燈,拉著我的手就往廣場跑,要去看花燈。叔叔給他二十元錢零花,他激動得一蹦三尺高,喊著:「耶,爸爸給我錢,我有錢。我們去買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這個姐姐就顯然成個陪玩人士。對我來說,氫氣球已經不再是我可以玩的東西,去遊樂場也只是高興一小會兒而已,廣場的小吃都吃的膩。陪著表弟去玩旋轉木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轉木馬也只是童年時代美好的夢,去看花燈,花燈也只能圖個漂亮,去放炮,放炮不過是噼裡啪啦響幾聲罷。至於表弟對二十元零花錢的熱情,我就更是沒有,表弟才5歲,沒人一次性給過比這二十塊的零花錢,可是對我來說,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表弟喜歡的東西,對我都沒有吸引力,而對於過年來說,我也沒有從前的那股熱乎勁兒。

  眼下也正是過年時,與以前的過年相比,雖然現在過年物質生活更豐富,但精神文化卻總是像缺少些什麼,似乎那些年的過年更熱鬧,更開心一些,我們似乎更懷念以前的年味兒。以前過年時,總是盼著年關時候能和爸爸媽媽一起貼對子貼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掃屋子,能架起年貨來準備點年貨,總是盼望著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覺守歲,能放包餃子吃餃子,總是盼望著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媽媽領壓歲錢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煙花。那些年,身為小孩子的我們聽到鞭炮聲會亂蹦亂跳,穿著新衣服在鏡子前照又照,拿著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捨不得花,最後還是都給老爸老媽,等到別人家放完炮就跑過去,看看有沒有剩餘的小炮再撿回來自己放,午飯時看著桌上許多好吃的,流著口水卻又捨不得吃,因為一年也難得改善這麼幾回夥食,生怕吃完明天吃不上這些好吃的,過年的時候爸媽總會領著我們一家到攝影館照許多相片,我總是擺出各種姿勢來顯擺,媽媽總說我愛臭美。可是到如今,物質生活好,即使在平常爸媽也會給買很多漂亮的衣服,親友也會給足夠的零花錢,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娛節目天天有,好吃的隨處可見,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數位照相機,想什麼時候拍照就什麼時候拍照。所以,有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就把精神文化給忽略,過年的程序刪減一道又一道,過年的氛圍也少一層又一層。

  過年也是一種文化,在如今這種精神文化短缺的時候,或許,追求民俗,一家人圍在一個大火爐前講講各自的故事,參加參加各地的風俗活動,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覺……我思索著,那份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何時能重新出現在年關呢,那份我懷念的年味兒,那種特殊的精神文化……

同类文章
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作文400字

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作文400字

今天,我們班特別熱鬧好玩。老師帶我們玩「木頭人」遊戲。老師先跟我們講遊戲的規則:「當「木頭人」的人不能動,也不能說話,更不能笑。而當「逗笑人」的人任務則是要把「木頭人」逗笑。如果木頭人一直分毫未動,堅持最久的就是「超級木頭人」;如果逗笑人可以把所有的人都逗笑了,他就是「逗笑專家」。」說完,老

收貨的季節

  又是一個令人快樂的收穫節,在這一年的收穫節裡農民伯伯收穫了他們自己家種的農作物,而我我吃著無比美味的棒棒糖思緒也回到了收穫的那一天……  那一天,羅老師說:「今天是我們班和同年級的四個班比賽拔河,現在要選吃15個男同學和15個女同學,哪些同學願意為班爭光。」聽到這裡我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手,

高中敘事作文:一次難忘的演講比賽

  學校舉辦了《永遠的豐碑》演講比賽,由我們班打頭。我們一邊練習演講,一邊盼望著比賽快點到來。今天早上,我們幾個人就要上臺演講了,我心裡卻非常緊張,像打鼓一樣。同班的好朋友鍾雪霞告訴我:「不要緊張,要對自己充滿信心,這樣才能取得優秀成績。」聽了鍾雪霞講的話,我心裡平靜多了。  到了比賽的時間

成長的煩惱500字

  範文一  現在的我,早已不是童年時那個幼稚的我了,我現在正邁向青春時期,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時期啊!我恨不得時間過得再快些,能讓我立刻步入那個時期。可是,伴隨著成長,各種各樣的煩惱也一個接著一個,接踵而至,似雨點般向我打來。  我剛升上初中時認為,初中生活會想我在小學時一樣沒有煩惱。可是,

高中敘事作文:詩意地生活

  第一篇  思緒從六朝金粉的秦淮河穿越到曉風殘月的西湖,從煙花三月的揚州飛掠到楓橋夜泊的姑蘇,若是讓我選擇一個地方詩意地生活,我一定會搖曳輕舟,最終停泊在煙雨朦朧的江南水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遠離朱自清的槳聲燈影裡得秦淮河,我搖著小船如痴如醉地追尋著青磚瓦房的典雅江南。  

高三敘事作文:藍色的傘

  第一篇  羊羔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連小小的動物也懂得感恩父母,更何況是我們呢?一顆心靈因為對愛的感恩,所以才使自己擁有了鑽石般的璀璨光芒。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把經歷過無數風雨的藍色雨傘。我清楚地記得剛上四年級時。有一次下起大雨。天不從人願啊!我在校門口等了許久都不見雨停。我用書

高三敘事作文:感動的心藏在槐樹下

  2008年浙江省金華市中考作文題:感動的心藏在槐樹下  月下。小路。老槐樹……  氤氳的夜色浸染著紫色的窗枝,夢裡似乎又闖到槐花淡淡的幽香似一道澄清的柔波……  又是一個有月的晚上,風漸起漸落,吹亂了人們的頭髮,吹亂了人們的思緒,只有那顆心顯得格外溫暖。  槐樹在小路的盡頭,樹下有間餛飩

高中敘事作文:梔子花開

  「青春的旋律,我是你最後一個音符。不知道當你柔美的手指滑過黑白的鋼琴鍵時,你會否注意到我的哀傷?」每個人的青春裡都會遇到那個動人的音符,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音符也終將淡出我們的耳際。  梔子花又開始了燦爛的一季。牆角邊,庭院前,陽臺上,樓道口,到處可以看到粉嫩粉嫩,像蝴蝶一樣微微舒展著雙

高三敘事作文:站在老屋的門口

  站在老屋的門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頂披著一層灰色的瓦,時光侵蝕了老屋的門。而我徘徊在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爺爺守著老屋。他喜歡坐在門口,一口又一口優哉遊哉地抽著自卷的旱菸。而當每次嗆得滿臉通紅時,便急急地招我給他捶背。那場景重複了幾年。而我印象中染紅老屋門口的那一抹殘

我的治牙記

  跟我很熟悉的人一般知道,我有著一口讓人一見了就感慨不好的牙,我的確是靠這個在朋友圈裡出了大名氣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前幾天吧,我早晨吃飯的時候六齡齒隱隱作痛,其實那可顆早就該治的六齡齒已經在好久之前就有感覺了,我只是心驚膽戰的不敢告訴我的家長,我知道只要說了就不能避免去醫院了。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