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畢業典禮演講稿
2023-12-02 16:28:01 6
老師們,同學們:
首先,我代表學校熱烈祝賀20xx屆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並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與此同時,讓我們共同感謝培育你們的研究生指導教師及全體教職員工!
今天,是同學們十幾載、甚至二十餘載求學生涯的終點。此時此刻,你們腦海中會閃現求學路上付出的點點滴滴,或許有童年時代拼音識字,有少年時代挑燈夜讀,有青年時代習題大戰,還有進入大學後的伏案研習。其中,既有經歷各種挫折的鬱悶和煩惱,更有取得進步的喜悅和自豪。
今天,你們要結束求學生涯、告別母校了。在我看來,你們今天結束的只是學生身份,而不是學習生涯。此時此刻,我作為校長、研究生導師最想和你們說的話,不是毋忘母校,不是前程似錦,而是學海無涯,與書為伴。你們或許認為這是老生常談,甚至對此不屑一顧,但這確實是我思考很久的結果。我希望你們在人生道路上堅持對知識的渴求,堅持對真理的探索。現在,我來和大家分享三個關於讀書學習的觀點。
一、涵養身心、鴻鵠存志,明晰讀書之意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博弈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等,但最終則是國民素質的較量。雖然有些國家領土面積小,自然稟賦差,但卻由於國民素質高、創造力強而影響著世界。在這些國家中,以色列最為突出。究其原因,就是這些國家的人民熱愛讀書學習,善於思考探索。
幾年前,曾有一則關於讀書的新聞報導印證過這個觀點。2011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提供了如下信息:全世界每年人均讀書為7本,韓國人11本,法國人20本,日本人40本,以色列人64本,而我國人均4.3本,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令我震驚的不僅是這些數字對比所反映出的國家之間的差距,還有自己作為一名大學校長、學者在讀書學習上的差距。回想起來,自己獲得博士學位任教以來,平均每年通讀的書籍也不到5本。建議同學們反思一下,作為青年知識分子,對我國人均年閱讀量是否有高於5本的貢獻?
同學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會忙於適應新環境、接受新挑戰、達成新目標。許多人會發現,擠出時間讀書很難。更多的人會認為,讀書不是緊迫的事,完成眼前的工作更為重要。
我想告訴大家,書籍是人類思想的濃縮,是人類文明的階梯,承載著人類的渴望與夢想,承載著知識分子的靈魂與抱負。讀書,從表面看,是人與書的關係。但本質上,讀書是人們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體現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讀書是與久遠的哲人先賢、今日的博學名師相聚;讀書使知識更深層次滲透到精神領域,淨化心靈、修身養性;讀書是一個理性思考的過程,是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更是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對於青年人來說,讀書將幫助你們了解歷史、觸摸社會、眺望未來。
培根在《論讀書》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當今社會,知識總量不斷擴張、交叉融合加速、更新周期縮短,帶來了更快的生活節奏和更激烈的競爭,需要更多兼備紮實基礎和豐厚底蘊、有思想、能創新的複合型人才。只有持續讀書和學習,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各位博士才能真正「博採眾長」,各位碩士才能真正「碩學通儒」。
在座各位即將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投身全面深化改革和全球一體化的滾滾浪潮。你們的能力和素質將決定祖國的未來。因此,你們需要用持之以恆的閱讀和思考來為自己、為祖國、為這個時代,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積澱和精神養料。
二、慎思明辨、品讀經典,感悟讀書之魅
我和同學們的父母是同齡人,年輕時曾共同忍受過文化的乾涸。我經歷過有飯吃、卻沒書可讀的無聊歲月,也經歷過有書讀、卻沒錢買的尷尬時光。我看到過恢復高考後新華書店被搶購一空的場景,也見證過改革開放之初大學生三伏天泡在水缸裡讀書的執著。那個年代,書不多卻部部經典,每一本都能讓人如饑似渴,能讓年輕未鑿的心靈沉迷深思。
光陰似箭,僅僅30年過去,你們要面對的已是文化的充盈。21世紀以來,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造就了各種各樣的新媒體,提供了全新的、便捷的閱讀平臺,體現了信息的共享性、實時性。然而,網絡閱讀給讀者帶來的知識碎片化、娛樂化等等,令人無法潛心閱讀,更難以靜心思考。相對於人類思想文化的浩瀚而言,網上知識的系統性、完備性還遠遠不夠,繁雜的網上信息更是需要審慎思考才能明辨是非、去偽存真。
目前,青年人對網際網路推崇備至,把它作為輕鬆學習的渠道,有的甚至痴迷於網絡。但我認同一種觀點:「迴避深奧和哲理,淺薄必然佔領你的大腦」。建議同學們應該保持心靈深處的活力和抵禦庸俗的抗體,不要讓自己迷失在轟鳴的新媒體文化中。
在如今書籍隨處可見、信息鋪天蓋地的時代,同學們不妨撥清迷霧、重拾經典。讀一讀曹雪芹的《紅樓夢》,品味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別讓自己「讀盡詩書也枉然」。讀一讀羅素的《數學原理》,嘗試與與邏輯大師對話,讓自己變得深邃。讀一讀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從哲學高度思考工作、事業,甚至人生。這些經典作品佔據人類文明的制高點,經歷過時間的考量、思想的滌蕩,是最富價值的閱讀讀選擇。季羨林先生曾感慨:「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工作之餘品讀經典,大家一定會比學生時代更有所感悟。
三、博約相輔、知行合一,通曉讀書之道
談到讀書,同學們自然會問,我們應該讀什麼書?這是個幾乎無解的難題。早在90年前的民國時代,曾有個著名報刊面向當時的知名學者徵集「青年必讀書」,並收到不少回復。徐志摩等人強調這個問題太難、太複雜;林語堂等人僅就某一領域內的書進行推薦;還有學者反覆修訂自己推薦的書目;而魯迅等人則乾脆交了「白卷」,理由是「青年」並非某個人,志趣、追求各自迥異,無法給出所有人都必讀的書。的確,對書籍的選擇應該因人而異。
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你們來說,可以結合各自的事業取向、知識結構、興趣愛好來進行動態甄選。最急需的,恐怕是完善知識結構。對於人文社科專業的畢業生,適當補充一些自然科學技術知識,會更加嚴謹和精細;對於科學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如果涉足人文社科領域,則將更有利於洞察和思辨。
對於閱讀應該「博覽群書」還是「讀破一卷」這個問題,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是有志青年,就應該兩者兼顧。在我辦公桌的正前方掛著一幅油畫,是我校魏思文老院長之子魏楚予贈送的作品。畫中毛澤東主席坐在床上閱讀,床上堆滿了各種書籍和報紙,既有古代的《資治通鑑》,又有現代的《PekingReview》,在他臥室旁還有藏書10萬多冊的書庫。毛澤東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讀破一卷」。延安時期他精讀蘇聯學者西洛可夫和愛森堡合著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時,在書眉和空白處留下了1萬2千多字的批註文字。我們應該學習偉人毛澤東,「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每讀一本書都要經歷學與思的辯證轉換和融會貫通過程,這樣才能「龐而不雜、博而又精」。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從無字處讀書」。毛澤東曾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善於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經過不懈地探索和思考,寫出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不朽著作,指導了革命實踐。自古以來,讀書人追求「學以致用、博施濟民」,不僅博學、慎思,更要經世、篤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書中的為人之道、做事之道放進心裡、身體力行,並且不斷從實踐中感悟和反思,才能真正豐富思想、錘鍊睿智。
同學們,你們即將踏上嶄新的徵程,從北理工帶走了青春、帶走了學識,也帶走了歡聲與笑語、帶走了遺憾與抱怨。請同學們不要忘記帶上求知的渴望、讀書的習慣。我今天送你們的話可歸結為「學無止境,書香綿長」。希望同學們能夠銘記讀書思考的意義、魅力和方法,通過終身學習充實思想、實現理想。
願大家德以明理,學以精工!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母校永遠祝福你們!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