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瘋傳河南洛陽某實驗學校學生(洛陽晚報記者做實驗破謠言)
2023-10-31 20:52:15 2
用打火機燒,可以發現棉花變得比較黑
用打火機燒,可以發現肉鬆只是輕微發黑
近日,一段小視頻在微信上瘋傳:有人將一塊肉鬆麵包上的肉鬆撕下後浸泡在水裡,然後撈出用打火機點燃,結果肉鬆被燒著了,他稱「還散發著煳味,肉鬆是用棉花做的」。
肉鬆真是棉花做的?昨日,《洛陽晚報》記者做了一個求證實驗。
1 無論浸泡還是火燒,肉鬆、棉花差異很大
實驗準備
昨天上午,記者在寶龍城市廣場某麵包房買了一塊海苔肉鬆麵包,記者特意讓麵包師多放了些肉鬆;又從棉被裡取了一團棉花。
實驗過程
參照視頻中的做法,記者把麵包上的肉鬆全部撕下並浸泡在清水中,不久水變渾濁,呈現淡黃色。浸泡過的肉鬆變化明顯——顏色變淡,由絮狀變成條狀,與棉花相比,纖維明顯更粗。接著,記者將棉花放入清水中,一段時間後,碗裡的水依然清澈,棉花的形態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吸水後縮小了一些。
實驗結果
記者分別用打火機點燃浸泡後的肉鬆和棉花,兩者都沒有被完全點燃,肉鬆被火燒的部分輕微發黑,散發出肉被烤煳的味道;棉花被火燒的部分發黑較重,但幾乎沒有味道。結果顯示,無論是浸泡還是火燒,兩者區別明顯。
2 嘗一口就知道不同,造假不太可能
記者從麵包師那兒了解到,肉鬆的主要原料是肉,經多道程序製成,屬於肉製品。基本上所有禽畜的肉都可以製作成肉鬆。資料顯示,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子纖維。
肉鬆和棉花的成分區別很大。肉鬆是一種肌肉纖維,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棉花是一種植物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蛋白質是三大供能營養素之一,而纖維素是一種不可溶膳食纖維。
麵包師說,棉花和肉鬆的口感差異很大,「肉鬆入口即化,而棉花表面看上去鬆軟,入口後卻嚼不爛。嘗一口就知道不同」。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肉鬆謠言出現後,又衍生出許多版本,涉及的企業不少,目前已有部分涉事企業通過相關渠道發布聲明,部分地方的食藥監部門也進行了闢謠。
3 除了肉鬆,這些食品也被謠言「傷」過
近期,除了肉鬆的,還有不少食品的謠言廣為流傳。
謠言一:有人點燃粉絲,稱粉絲是用塑料製作的。
真相:有媒體闢過謠,報導稱粉絲一般是用綠豆、豌豆等加工做成的,含有澱粉、蛋白質,加上粉絲又細又幹,和空氣的接觸面積非常大,本身就易點燃。塑料則是用聚乙烯或聚丙烯製作的,不溶於水,很難加到粉絲裡面。
除了粉絲,網上還傳過「大米是用塑料製作的」視頻。有媒體對此進行過闢謠,實際上視頻中所謂的大米是塑料造粒,並非食物。
謠言二:荔枝幾乎都是用藥水浸泡過的,食用後會得手足口病。
真相:有媒體闢過謠,稱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傳播,「荔枝等食物作為傳播源」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孩子如果過量食用荔枝,容易拉肚子。
謠言三:商販給蝦注膠、給蟹注水。
真相:有媒體進行過實驗報導,稱給蝦注膠後,蝦頭和蝦身連接部位變硬,形成韌性很強的膠狀物。從外觀上看,膠狀物蓋住了蝦腮等部位,使注膠蝦明顯與正常的蝦不一樣;而活蟹被注水會很快死亡。
謠言四:有人把白色膠狀物倒入模具中製作假雞蛋。
真相:實際上,視頻中的人是在製作一種供人惡搞的玩具雞蛋。 有媒體闢過謠,稱當地市場上每斤雞蛋的價格約為3元,每個雞蛋的單價不到0.5元;而這種人造雞蛋的單個售價就要3元左右……
4 謠言點擊量5000次以上或轉發量500次以上,造謠、傳謠者就會被追責
近年來,食品類謠言頻繁出現,不少謠言甚至經官方闢謠後仍然流傳於網絡,為何總有人製作、傳播這些謠言?河南洛太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耀顯認為,食品安全是老百姓非常關注的問題,在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以及網絡普及的背景下,才出現這樣的情況。
他提醒,面對網絡傳言,市民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被誤導的同時要拒絕盲目傳播,否則後果可能很嚴重——如果構成破壞生產經營罪,視頻製作者可能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節嚴重的,還會面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一誹謗信息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被轉發500次以上的,構成誹謗罪。
來源:洛陽晚報
【原創聲明】未經《洛陽晚報》正式授權,本報內容謝絕任何媒體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以任何形式轉載,禁止修改圖片。違者必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