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秦國有哪些有利因素?為何秦國後來又打不過趙國了呢?
2024-02-03 09:29:15 1
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發生了一場大戰,此戰最終獲勝的是秦國,趙軍降軍四十萬全部被殺。雖說這次戰爭是秦國率先發動的,但卻並不是因秦國而起。
長平之戰的發生和上黨之爭有關,上黨是韓國的一個郡,十分龐大,有幾十座城池,十分富饒不說,戰略地位還相當重要。秦國秦昭王採納了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攻打距離秦國較近的韓國。韓國國弱,打不過秦國,最終還是決定割地求和,將上黨之地割讓給秦國。然秦國正要去收穫勝利的果實的時候,卻傳來了上黨已經成為趙孝成王囊中物的消息。秦昭王大怒,認為趙國佔了秦國的便宜,下令攻打上黨。趙孝成王派廉頗來阻擋秦軍,但是剛剛得到的上黨還是沒有守住,反而被秦軍逼退到了長平一帶。
這些年,秦軍的戰績十分突出,在垂沙之戰中大敗楚軍,在伊闕之戰中橫掃魏韓聯軍,鄢郢之戰,不耗費一兵一卒取得大勝,獲得了楚國的大片土地,華陽之戰中,秦軍大破魏趙聯軍。總之,秦軍的光輝戰績已經令各諸侯國聞風喪膽。趙孝成王敢於挑戰秦國的威嚴,也是憑著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軍事實力也是十分突出的緣故。那麼,在這場戰役中,處於獲勝方的秦國到底是具有什麼樣的優勢,最後打敗了趙國的呢?
打仗的時候,要看對手是誰,對手的強弱直接決定了這場戰鬥的難度等級。秦國最初派出的是王齕,是一個比較會打仗的將軍。趙國最初派出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經驗豐富,作戰勇猛。一番比較下來,竟然發現趙國的廉頗應該是比王齕要厲害許多的人物,可是在秦趙雙方交戰的最初,趙軍就一直失利,甚至連剛剛得到的上黨也守不住。這只能說明,秦軍方面實力的強悍。首先是秦軍的數量龐大,其次是秦國的軍功爵制的制度,大家都想要靠著戰功爬上去,最後就是秦國有秦律,秦律規定了一條連坐制度,也就是說,戰場上發現了逃兵,那麼逃兵的家人就會因為逃兵犯的錯而遭受同樣的罪責。在這幾種條件下,秦軍的作戰能力自然英勇無比。
這是從交戰雙方的兵力來看的,接下來,我們需要分析秦國和趙國兩國面對的國際形勢。秦國自秦孝公改革以後就是戰國七雄中的強者,就算是在遭受齊、魏、韓三國合縱連攻的時候也沒有軟弱過。而趙國是繼齊國之後發展起來的強國,經歷了軍事方面的「胡服騎射」改革,趙國也十分強大,對外戰爭往往是勝多負少,其他諸侯國也十分忌憚趙國的實力。當這兩個同樣強大的國家對上的時候,其他國家都抱著看好戲的態度,畢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諸侯國都打算靜觀其變。
可問題就在這裡,其他國家想要靜觀其變,趙國卻突然發出求救的信號,說自己打不過秦軍。這可令諸侯國都震動了,他們對此感到驚訝,沒想到向來強悍的趙軍,竟然也打不過秦國。但是,誰敢第一個伸出援手,誰就是正式宣告和強秦為敵,槍打出頭鳥,誰有這個膽子,誰又想去趟這趟渾水。當趙國派出使者來秦國求和的時候,秦昭王故意好酒好肉的招待趙使,讓各國都看到這一幕,更加不敢輕易幫助趙國,因為他們會懷疑趙國是不是已經和秦國和好。如果秦國和趙國已經恢復了邦交,誰再提出要幫助趙國,就是明著和秦國過不去,趙國也會記恨上誰。所以,趙軍一直沒能等來援軍。
秦國雖然勝了長平之戰,但秦國丞相範雎卻因為自己的一己之私,蠱惑秦昭王不要再攻打趙國,說什麼白起在外面帶兵的時間太長,害怕將士們謀反。畢竟擁兵自重這種事,誰也說不清。秦昭王被範雎蠱惑,命令白起停止攻打趙國,趙國才免去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