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元曲名家關漢卿?關漢卿的作品特點是什麼?
2024-02-05 22:17:17 1
關漢卿是元朝著名的戲曲作家,是元代雜劇的奠基人,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號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列「元曲四大家」之首。著名的雜劇《竇娥冤》,就是出自關漢卿之首,是中國文學歷史上悲劇的典型代表。
關漢卿大約生於公元1219年,去世於公元1301年,經歷了由金入元的過渡時期,後世許多資料將其稱之為「金之遺民」,號已齋叟,為大都人氏。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祁州人和解州人的說法。
關漢卿曾經在《不伏老》中自我評價道:「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說了這麼一句話,很有可能是關漢卿自己覺得自己的個性十分的執拗,所以以銅豌豆自比。
他也毫不避諱的自言:「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而遺留的歷史資料也證明,關漢卿與勾欄院的聯繫很深,時常留連於此。大抵大多數藝術家都是如此,有自己的原則,同時也有自己的放蕩。在關漢卿看來,留連於勾欄妓館中並不是什麼值得丟臉的事情,可謂是真真的風流。
《析津志輯佚·名宦》曰:「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於辭章者久矣。」
《錄鬼簿》弔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
這以上兩本歷史書籍,都曾說明關漢卿本人在雜劇藝術史上的個人成就,不約而同的對關漢卿的文採進行了稱讚。
關漢卿本人也確實有超越時人的思想,因此他所作的雜劇才能超脫於眾人,被時人廣為傳唱,同時也流傳到今時今日。
關漢卿所處的時代是金末元初之時,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的突出。每一個朝代的更迭,受波難最嚴重,生活最痛苦的都是底層人民。而關漢卿所描寫的包括《竇娥冤》在內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立足於現實,將其描繪出來,然後倡導反抗精神。
元朝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國家,國家體制採用的是封建體制,但是卻並沒有廢除奴隸制度。而最為重要的是,中原落入元朝統治者的手中之後,這個國家實行的是階級統治的政策,將領域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人。而漢族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社會地位不高,特別是底層人民受剝削嚴重。
關漢卿曾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流亡生涯,而在這段時間中,關漢卿見到了太多太多的悲劇以及社會的黑暗、官府的腐敗等等。這些所見所聞,後來都成為了他創作的原材料。所以在關漢卿的作品中,會有皇親國戚、豪權勢要葛彪、魯齋郎的兇橫殘暴,「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血淋淋現實,又有童養媳竇娥、婢女燕燕的悲劇遭遇。
當然對於現實生活的殘酷揭露和反映,並不是關漢卿能有如此高成就的重要原因,而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倡導的那種反抗精神。
關漢卿刻畫人物最為出色的,大多數都是他筆下的那些普通女性人物,諸如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這些姑娘們,大多數都出身低賤,深受封建統治階級的凌辱。在描寫這些人物的悲慘遭遇的同時,也將這些女性堅強、善良、樂觀、聰明、機智的性格展現出來。讚揚了她們不向現實屈服的抗爭精神,歌頌了她們敢於向黑暗勢力展開搏鬥、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鬥爭的主旋律。
正是有這樣積極的精神領導,關漢卿的作品才能在當時廣為人知,同時也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