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是誰?黃道婆是怎麼死的?
2024-02-05 17:00:15 2
黃道婆生於公元1245年,去世於公元1330年,松江府烏泥涇鎮人氏,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和改革家,有棉神和布業鼻祖的美譽。
儘管在後世名聲響亮,但是黃道婆在當時卻並不顯眼,正史也沒有對其有詳細的記載。後人只能從殘留的歷史資料中,推斷黃道婆此人的一生。
黃道婆出生的時候正是戰亂頻發之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黃道婆家庭貧寒,生存難以為繼,所以黃道婆大約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被賣給有田地資產的人家中當童養媳。雖然說是媳婦兒,但是這種買來的和娶來的卻有很大的差別。和大多數電視劇中演的一樣,黃道婆當童養媳的日子苦不堪言,就是一臺幹活機器,深受折磨。
白天她要下地幹活,料理家事,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到了晚上,還要紡織布匹貼補家用。辛苦的勞動並沒有換來婆家的好臉色,黃道婆時不時的就要遭受到公婆和丈夫的非人虐待。毒打、關牢房不給飯吃,幾乎已經成了她生活的常態。
日復一日的殘酷折磨,使得黃道婆終於無法忍受。再又一次被關押之後,黃道婆選擇了逃離。他在房頂上掏洞逃了出,隨後躲藏在停泊在黃浦江的一條海船上,隨海船來到了海南島的崖州。
在崖州,黃道婆結實了樸實善良,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受到了他們的幫助。善良的黎族人民收留了她,給了她安身之所,黃道婆因此就這樣留在了崖州。
黎族是一個手巧的民族,他們擁有十分精細的紡織技術。就是在和黎族人民朝夕相處,共同勞動的過程中,黃道婆學習到了黎族人民的紡織技術。她將黎族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和漢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結合,取二者之長處,逐浙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
黃道婆在黎族地區生活了將近三十年,這兒幾乎成為了她的第二個故鄉。雖然黃道婆在這兒生活的十分幸福,但是中國人民天生的歸根思想,還是讓她選擇了回到故鄉。
晚年的黃道婆在對故鄉的懷念中離開了黎族地區,重返烏泥涇。這個時候植棉業雖然已經在長江流域普及,但是紡織技術卻十分落後。黃道婆一手精巧的紡織技術,讓她在故鄉大受歡迎。黃道婆也十分的慷慨,將自己十多年的紡織經驗和掌握的精湛的織造技術都傳授給故鄉人民。除了教授自己所學之外,她還進一步改革,與鄉民們一起著手第二次改革。
當時烏泥涇乃至長江流域一帶,大部分人脫取棉籽,採用的都是原始的手剝法。用手剝離棉籽,既費時又費力。黃道婆回來之後,教授人們用鐵棒擀棉籽的方法。婦女們實行之後,都驚訝的說:「太好了,又省力,又出活兒!」
就這樣黃道婆還不滿意,又利用黎族腳踏車的原理製造軋棉機。經過不斷的實驗改進,最終用四塊木板裝成木框,上面樹立兩根木柱,柱頭鑲在一根方木下面,柱中央裝著帶有曲柄的木鐵二軸。二軸粗細不等,轉動速度不同,一個人向鐵木二軸之間縫隙餵籽棉,兩個人搖曲柄,結果,棉絮棉籽迅速分落兩軸內外兩側。?
除了改進去籽機器,黃道婆還改進了紡織工具。當時淞江一帶使用的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一臺機器需要三四個人共同作用,黃道婆後來與木工師傅一起,經過反覆試驗,最終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
黃道婆一回到家鄉,就著手改革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可以說黃道婆的到來,將長江流域一帶乃至全中國的紡織技術都推進了一大步,也難怪後世人稱其為中國紡織業的鼻祖了。
黃道婆回到家鄉幾年後就離開了人世,享年八十五歲,算的上是壽終正寢。雖然她身死但道未消,故鄉的人民和長江流域的紡織領域都銘記其恩德。當地人還為其修建了一座祠堂,以紀念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