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包公蘇天爵簡介 蘇天爵是怎麼死的?
2024-02-04 10:50:15 2
蘇天爵是元朝著名的文學家,元朝大臣,有元代包公的美譽。公元1294年,蘇天爵出生在真定一個有名的書禮世家,因此自幼接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
幼年時代的蘇天爵並沒有詳細的歷史資料記載,但是想來家中大人都是有才之輩(蘇天爵的父親蘇志道,曾任嶺北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在和林救荒有惠政。),為一個稚齡兒童做啟蒙也是綽綽有餘的。
少年之時,蘇天爵成為著名儒士安熙的入室子弟,受劉之學。入國子監學習之後,又受到吳澄、虞集和齊履謙等諸位名士的教導。這些老師大多數都是理學思想的研究者,所以蘇天爵的思想或多或少受這些人的影響。除了以上幾位,與蘇天爵亦師亦友的還有馬祖常、袁桷、元明善、王結、張起巖、歐陽玄、成遵、黃溍、王沂、吳師道、許有壬、宋本、陳旅和趙汸等人。良師益友,是蘇天爵文學路上最大的助力。
蘇天爵後來因為參加國子學公試,考取第一名,從而開始進入官場。初時蘇天爵任大都路薊州判官,後因為丁憂守喪而歸鄉。喪期過後,調任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改翰林國史院典籍官,升應奉翰林文字。至順元年的時候,朝廷準備修《武宗實錄》,蘇天爵領命,次年升翰林院修撰,擢江南行臺監察御史。
至順三年,蘇天爵奉命到湖北考察獄案,遍歷各地,不辭勞苦。湖北地區民風凋敝,大案冤案極多,而且大多數都是當地豪強遮掩。蘇天爵到了當地之後,不管是大案還是小案,一樣認真對待,事無巨細,必盡心焉,搜集證據,主持公道。
不管是豪強還是刁民,只要是犯了法,危害了百姓的,蘇天爵不畏強權,一樣秉公處置,給受害人一個交代。史料記:「所平反者共八事,所揭發豪右與蠹吏勾結枉法者又數事,治績卓然,聲名遠播。不久,調入京師為監察御史,道改奎章閣授經郎。」
元統元年,他復任監察御史,行使監察之職,剛上任不久就彈劾了五位地位權勢極高的權要,上奏章四十多分,事無巨細,「朝廷政令、稽古禮文、閭閻幽隱,其關乎大體、系乎得失者,知無不言。」
元統二年,蘇天爵預修《文宗實錄》,遷翰林待制,不久任中書右司都事,兼經筵參贊官。至元二年,由刑部郎中改御史臺都事,次年遷禮部侍郎。元統五年,出為淮東道肅政廉訪使。任職期間,秉公執法,使得當地的法治一陣,吏治一時為之一清。
元統六年,由改任吏部尚書,拜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復為吏部尚書,升參議中書省事。無論是在哪個職位上,蘇天爵都秉公執法,恪盡職守,所以有元朝包公之名也毫不意外了。這是對蘇天爵為官的最高讚譽,也是當時百姓對其的尊敬。
至正四年,蘇天爵為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次年為山東道肅政廉訪使,奉命巡行天下。當時他巡察的重點在京畿道,有皇帝詔書在手,本人又是剛直的性子,很是查清了不少大案。許多貪官汙吏,奸惡之輩都在他的監察之下,無所遁形,「興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糾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
這件事情無論是在當時還是放在現在,應該都算是大快人心的事情。但是官場糾葛,蘇天爵一下子拉下這麼多人馬來,自然也會得罪人。因為此事,他當時的丞相。最後在丞相的運作下,「不稱職而罷歸」,直到至正七年被元順帝察覺其冤,才再次被啟用,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管理江浙財賦。
此後蘇天爵又歷任大都路都總管、兩浙都轉運使和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等職。十二年的時候,紅巾軍起義勢力龐大,戰事波及至江東一帶,蘇天爵帶領當地軍隊進行抵抗,最後「以憂深病積,遂卒於軍中」,為元朝的統治貢獻了最後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