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適合的自己
2024-02-18 08:19:15
總是能在微博說說上看到各種勵志和雞湯,都是一些看似溫暖、勵志、給人信心和勇氣的文章、故事。心靈雞湯是可以有的,但我只喜歡真實的故事。那才是原滋原味的。有些所謂的勵志故事,都是虛構的,那能叫雞湯嗎?那叫毒品。
在無法找到自我價值的時候,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人們就會選擇通過看這樣的故事麻痺自己。不可否認,這樣的故事能給人一些激勵,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但我覺得這樣的故事更多的會讓人盲目,失去自我。很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茨大學輟學創業成了世界首富,於是便想:「啊,太勵志了,只要努力,我也可以!」然而首先,你並沒有一個在IBM做董事長的母親,其次,你並不一定善於經商。
前些日子,又有人發一份名單,前一份是沒什麼人認識的,說是狀元,後一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說是落榜的。由此推出高考並沒有什麼卵用。這種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中了狀元又有名氣的你怎麼不舉例子?不說遠了,我是湖南人,就說咱湖南的,曾國藩有名嗎?人家也是中進士來的。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高考也確實不一定有用,最終有不有用,還是取決於人,不會取決於制度。能有成就的,一定都是有一技之長的,不管這一技之長適不適用於高考。關鍵在於很少有人提前的,主動的去思考自己的長處。
人人都想發家致富,但並不是人人都善於經商。人人都想考好大學,但並不是人人都適應應試教育。人人都想當明星,但並不是人人都有這個資本。
各種雞湯,有學渣刻苦讀書變學霸的,有窮鬼白手起家變富翁的。但這些人成功的必要必要條件是,他們選對了路。假如一個讀書的人思維實在無法適應應試教育,或者說思維另類,屬於怪才,那你讓他讀書只會讀蠢。假如一個人沒有經商的思維,不懂得和商人打交道,那麼經來經去也不會大富大貴。
還有一個是我最近看到的,說什麼愛因斯坦小時候數學只打一分,後來成為了偉大的物理學家,其實真相是,在德國,評分標準是6分制,一分相當於我們平常說的A,六分相當於E,也就是說人家愛因斯坦從小就聰明。所以,如果確實沒有做物理學家的潛力,就別聽了這個故事以後鼓起勇氣再去學了,你應該去尋找你做起來得心應手,自己又喜歡,有天賦的事情來成就你的人生。
寫雞湯的人,不能以偏概全,讀雞湯的人,更要抓住重點。勵志的故事,你要學,應該是學別人在成功的過程中,思維方法是怎樣的,受到挫折是怎麼挺過來的,如何在逆境中發現轉機,抓住機遇的,如何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取得成功的。這些才是通用的。所謂心靈雞湯,就不要去看什麼名人偉人了,多從身邊真實發生的,平凡的事情中去發現,去感悟。這樣的湯才是好湯。
至於那些爛大街的故事,你要把它們當做心理安慰倒也不壞,不過,千萬不能讓這些故事幹擾了你對自我的認識。畢竟,最適合自己的路,永遠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