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做PC不可怕 可怕的是小米也做!
2024-01-19 06:35:16 2
距離華為在MWC上發布會旗下首款PC產品MateBook過去有十餘天,在剛發布的喧囂過後,這款產品的被討論的熱度似乎下降了不少,當然,熱度下降意味著我們可以好好冷靜思考一下,新入局的華為將會給PC業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Intel給了華為最大的支持,但沒給最強的產品
也許是剛開始Intel在Core M面世之前給了太高的預期,諸如功耗和性能,但是最終人們發現Core M是一個並不好評價的產品,它讓筆記本的設計有了突飛猛進,設計師們不再考慮如何在機身做得輕薄的情況下塞一個呼呼作響的風扇進去,而只需要去突破極限,把機身做得越來越精緻,這裡面的代表就是去年推出的New MacBook。
今年推出的MateBook也是類似。640克的重量比初代9.7英寸的iPad還要輕一些,但是搭載Core M處理器和運行Windows10系統的它又可以說是一款完全的PC產品,MateBook可以說是目前PC二合一產品裡面極致輕薄的。
當然,PC的輕薄和性能往往是難解的矛盾,MateBook這性能基本上也就告別遊戲了,也就最低畫質玩一下LOL,稍微大一點兒的單機遊戲就別想了。
因此,MateBook是一款非常細分的產品,面向的就是只用下Office、瀏覽網頁、看個視頻的用戶,播個大型藍光資源都未必利索。
Core M為移動而生,MateBook亦是如此。當然,作為Intel的幼子,Core M承擔著發力移動端的重任,細分為m3、m5、m7三檔。即便如此,對於那些對性能有所追求的人來說,Corei系無疑是更穩妥的選擇。
MateBook形態上和市場上競爭上都不免會被拿來當作是Surface Pro 4的對手,不過我們可以從Surface Pro 4的配置劃分上清楚地看到最低配的Surface Pro 4是Core M3處理器,然後就是Core i5處理器,一直到Core i7,這從側面反應了Core M在廠商產品線設置中的地位。
沒有Core i系支持的MateBook也就把自己禁錮在了移動商務辦公的領域,這是因為性能上無法逾越的鴻溝,畢竟Skylake架構下的Core M全線都是4.5W的最大散熱設計功耗。
但是,這一次Intel無比重視與華為的這次合作,從市場可能的影響上看,華為的這款MateBook作為第一塊叩門磚並不會顯得特別重磅,它既不是一款價格屠夫類的產品,也不是外星人或者玩家國度那樣閃耀著信仰之燈的玩物,亦不是Surface Pro 4這樣經歷了多次迭代萬眾期待的產品。
作為華為的第一款PC產品,MateBook足夠成熟,也有著合作方Intel的強力支持,不過因為價格、因為定位、因為性能,它投入到廣闊的PC市場中後激起的浪花並不大,但又因為是華為的品牌,人們更願意用放大鏡去看這朵浪花。
第二隻靴子什麼時候落地
以上所說的,完全是針對華為的第一款產品MateBook,至於為什麼Intel給了華為陣仗上的支持,但MateBook卻沒能在高價格之外拓展出高性能就不甚明了。或許是有什麼協議存在,或許是Intel初步想借華為之手擴展平板和2合1產品,或許是華為研發設計能力有限,或許是餘承東就是不想讓大家玩遊戲。
不過華為在手機業績上已經穩居全球第三,這在四五年前是難以想像的.那時候人們印象中的華為還只是一個做運營商定製機的廠商,產品並不亮眼。
但是現在呢,人們都把華為當做Android領域裡三星最大的挑戰者,而華為也自認為是顛覆蘋果三星兩極世界的那支力量。
更何況,素有「餘大嘴」之稱的華為消費者BG CEO餘承東也放言,華為遲早要做PC領域的第一。
一款MateBook砸出的浪花不夠大,那麼華為今後不斷擴充產品線,再分出一個榮耀子品牌出來,主打性價比,用低價轟炸學生本市場;華為自己的品牌則走上高端,MateBook之外,出一個類似於外星人和玩家國度的信仰品牌,無疑會成為市場上的另外一支力量,給現今座次難變的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宏碁這PC五強帶來一定衝擊。
本來現在PC業並不景氣,也沒有太多利好消息出現,除了行業的自然衰減之外,華為每賣出一臺PC,就意味著其他的PC廠商少賣出一臺,這是華為做大後的衝擊。
然而,華為這僅僅是扔給樓下心臟不好但嗜睡的PC廠商的第一隻靴子,第二隻靴子並沒有落地
。原來的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位心臟不大好的房東老先生,樓上住著一位經常晚歸年輕人,他每天進房脫下靴子扔地上把樓下老先生從夢中驚醒,接著另一隻靴子也重重落地,久而久之,老先生形成了條件反射聽到兩聲響過後才能入睡。
某天老人向年輕人提出抗議。第二天晚上,年輕人深夜回房,又是「嗵」一聲一隻靴子落地了,老人忍住怒氣等第二隻靴子落地,可是左等右等,再也沒有聲息,一夜失眠。原來是年輕人照老習慣扔下一隻靴子後忽然想起老先生的抗議,於是他把第二隻靴子脫下輕輕地放到地上,讓老人苦等一晚。
這裡的第二隻靴子就是小米。
小米要做筆記本的消息由來已久,但是一直未見發布。我之前也詢問過小米內部人士,答覆是如果小米做筆記本,那也是小米生態鏈企業做。
不過聯想到小米生態鏈企業已經有了4家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企業),其中小米手環賣得比Apple Watch都多、空氣淨化器不斷賣斷貨、移動電源拉低市場價格等等改變市場格局的做法,即使是生態鏈企業做PC,小米能夠帶來的市場衝擊也不會小。
上面的故事中,第二隻靴子落地之後,老人就可以安睡,而現實商業中,小米這隻靴子落地之後,才是現有PC廠商真正睡不好的開端。
目前國產機廠商競爭白熱化,像魅族、樂視、360這些廠商其實都在燒錢圈市場份額,甚至不惜虧損。後來一位非國產品牌手機廠商的市場主管對我說,難怪我們幹不過國產機,原來他們不怕虧錢,而我們想著賺錢。
PC舊格局持續了多年,華為靠一己之力短時間未必有破冰之力,不過一旦小米入局和華為直接競爭,用我和另外一位PC業內人士的談話來說就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上一次在華為小米這兩位神仙打架中敗走國內市場的手機品牌是中興、酷派、聯想。曾經出出運營商定製機就躺著把市場份額佔了的國產手機品牌裡,只有華為轉型成功並且順利登頂,其他都被網際網路渠道的小米、線下渠道的藍綠二廠等給拍死在沙灘上,再難看到轉機。
現在形成了一種不太認真進取默契的PC廠商們也都在守著那一份並不高的利潤率,市場看似高度集中,但是縫隙頗大。
每一次我幫別人選購筆記本都有一種說不出的不快感,這種不快感就是明明這個價位可以做到五項全能,但是各大廠商卻都要在這裡或者那裡缺一塊,就像是一種約定一樣。
同時,這位PC業內人士還明確表示,華為複製手機戰略,以類似榮耀的筆記本品牌PK小米筆記本,產生的影響會很可怕,而上一次小米平板2的發布會上,Intel的高管同樣過去站臺了,事實證明,在商業中,利益才能產生盟友。
另外一個猜測是,現在來看,小米的三項核心業務手機平板、電視、路由器中,路由器已經明顯跟不上節奏了,那麼有沒有可能讓PC業務代替路由器業務成為小米的核心業務呢?畢竟PC是個比路由器大太多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