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臺詩案發生的原因,烏臺詩案涉及哪些人
2023-04-02 09:07:07 1
烏臺詩案是中國古代北宋時期的一座文字獄。這座文學監獄的主被告蘇軾在五臺被捕,被迫閉關近四個月。由於其詩作中含有誹謗新政的內容,蘇軾最終被貶為黃州副團練,不得無故離開黃州。那麼,烏臺詩案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從烏臺詩案的歷史背景來看,烏臺詩案的原因是什麼?
蘇軾仕途之初,朝廷正在推行王安石變法,新舊兩派長期對峙。鬥爭很激烈。蘇軾為守舊派辯護,不贊成變法,多次給宋神宗寫信表明態度。宋神宗沒有給蘇軾任何答覆,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蘇軾從徐州轉移到湖州,直到公元1079年3月。蘇軾在信中寫道:「看其晚年不鬧,或可牧小百姓。」
這句話被審查者大做文章,認為蘇軾是在諷刺朝廷,狂妄自大。為了找出更多的證據來指控蘇軾,審查人員翻遍了蘇軾的作品,然後用它來列舉蘇軾的罪行,堅持要將蘇軾斬首。
蘇軾的好友王詵得知此事後,接連寫信通知了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提前派人通知了弟弟,但蘇軾怕弟弟逃不掉。1079年8月,蘇軾被送進御史臺監獄,同月正式接受審訊。這個案子一直持續到1079年底,蘇軾在眾人的支持下被釋放。
在烏臺詩案中,主要受害者是王詵、蘇軾和蘇軾的弟弟蘇轍。王詵被革除一切官職,蘇軾無緣無故鋃鐺入獄,再次被貶為黃州盟練副使,蘇軾的弟弟蘇轍也被降職。
這個文學監獄發生在從改革到改革的轉折點上。由於蘇軾抵制新法,支持舊法,損害了維新派的利益,蘇軾沒有一個稱心如意的仕途。1079年3月,被朝廷降職,由徐州調至湖州。蘇軾接到聖旨後,被要求向皇帝匯報。
被貶的蘇軾心裡有些委屈,於是在獨奏會上寫道:「知其愚,難於上青天,觀其老不惹事,或能牧小人。」這句話被有心人大做文章,認為蘇軾的字裡行間有愚弄朝廷的意思,是對朝廷的極大不尊重。為了給蘇軾定罪,新派學者費盡心思去讀蘇軾的舊詩,試圖找出更多的證據。
烏臺詩案雖然表面上是一場文字獄,但實際上是北宋時期新派與守舊派的鬥爭。蘇軾正式得罪新派,於是引發了烏臺詩案。說到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丁力等人,卻很少有人會想到沈括。那麼沈括和烏臺詩案有什麼聯繫,沈括在烏臺詩案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沈括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地理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在一定程度上,他可以說是一個全方位的多面手。這樣的全才和蘇軾有什麼關係?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首先,從各自陣營來看,沈括和蘇軾分屬不同陣營,而新人沈括支持王安石變法,受到王安石的重視和重用。而蘇軾則比較守舊,不支持王安石的激進改革,與司馬光屬於同一陣營。
蘇軾在獄中的生活可以用極其悲慘來形容,沒有恐懼就活不下去。審問者常常整夜辱罵恐嚇他,從他的闊詩中摘錄大量文字,要他承認愚弄朝廷,誹謗國家。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蘇軾不得不作出數萬字的懺悔。
一件小事的發生,曾經讓獄中的蘇軾心驚膽戰。在湖州被捕時,蘇軾與兒子有密約,晚飯只送菜和肉,魚不能送,除非有壞消息。因為他的兒子蘇邁離開北京去籌錢
蘇軾大驚失色,以為必死。在焦慮中,我在《獄中寄子由》寫了一首詩,如「夢如雲山繞鹿,魂飛如人生湯火雞」。還寫了一首送別詩給弟弟蘇轍,「與君與世為兄弟,再有來世未了的事業」。像往常一樣,獄吏按要求向宗申皇帝提交詩歌。當宗申讀到這兩首詩時,他深受感動,不禁為蘇軾的才華所折服。
另外,當時很多人為蘇軾求情;尤其是已經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既往不咎,給神宗寫了一封信:「聖朝不宜誅名士」(毛制定了不殺文人的國策)。其實宗申心裡並沒有殺蘇軾的意思,只是想殺他的氣,於是下令從輕處罰蘇軾,降職為黃州盟練副司令(相當於現在的縣級武裝部副部長)。
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結案。中國的藝術天才,集詩人、作詞家、畫家和書法家於一身,得以保全性命。蘇軾出獄的那一天,得意忘形,寫道:「寫了一輩子也累了,在這裡出名也不累。」
上縱回另一匹馬,城東不鬥雛。「詩句。」少年雞」指賈昌。賈昌年老的時候告訴下屬,他十幾歲的時候因為鬥雞而受到唐朝皇帝的寵愛,能夠當弄臣和演員,享盡榮華富貴。所以,如果審查人員查起來,蘇軾又犯了「不敬皇帝」的罪。
縱觀中國歷史,文字獄似乎歷朝歷代都有發生。文學監獄是統治者故意從作者的詩中摘抄詞句而造成的不公正的監獄,是羅志的罪行。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文字獄,皇帝或政敵在裡面把自己的禁忌和不可告人的秘密斷章取義,進行豐富的聯想,殺人滅口。這種殘忍純粹是無知和殘忍的表現,是當權者權力擴張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言論冒犯在國內外都很常見,但就鎮壓的力度、規模和持續時間而言,中國可以是第一位。眾所周知,中世紀時,義大利有一個宗教裁判所,致力於壓制基督教世界的新思想。幾百年和幾萬人打交道,中國皇帝立了一個劇本。
獄案件便能殺掉幾千人。
中華民族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絢麗無比,當時有諸子百家,百家學說盛行,而孔家只是其中一家而已。流行度還比不上楊家學說與墨家學說。有《孟子》為證。孟子在《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裡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見孔門生意實在是清淡。
究其原因,還在於當時各諸侯國忙於徵戰,精力不夠,實在是管不了老百姓的想法。託戰亂的福,中國的各種思想在那時得到大發展,替中華民族狠狠地掙了一回臉。如果沒有這個諸子時代,中國能不能稱得上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還是個大問題。使中華民族躋身於先進民族,諸子功不可沒。
等到秦朝建立,獨夫秦始皇有了餘閒,便管起天下人的思想來了。由於秦始皇無道,性情殘暴,當時有許多批評他的人,這些人還引經據典,說古時候是怎樣的,說孔子、墨子是怎樣講的,於是秦始皇大怒,放了一把火,把天下除醫藥、卜筮、種樹之類(用現在的話來說外,就是純技術類的書)的書以外,其餘的全都燒了。
意思是看看你們還能引什麼經論什麼據來批評我。誰知,還有一些愣頭青(主要是儒生與方士)看不清形勢,居然還堅持自己的思想,憑著自己記憶中的先聖的話語來誹謗秦始皇先生,秦始皇先生又大怒了,於是來個斬草除根,把這些儒生與方士全都活埋了。這一下,天下才果真是鴉雀無聲了。
於是秦始皇先生非常高興,自以為江山穩固,可以傳遞萬世了,可惜的是,十五年後,不僅秦始皇先生本人,連他所有的親族都被天下人殺光了,於是中國從此無嬴性。到了漢朝,採取了相對溫和的辦法,不燒書,不坑儒,而是抬出儒家,一統天下。他們的策略很簡單,如果你想當官,你就得接受儒家思想。如果你有別的思想,對不起,請你走人。
到了唐代,建立了科舉制,這個時候,你想當官,不僅僅是接受儒家思想就夠了,還得精通儒家思想,熟讀五經方有上線的希望。其次宋元明清時代,各個朝廷都抬出儒家思想來壓人,不僅如此,到了明清時期,儒家思想也不過是皇帝手中的玩物罷了,朱元璋就聲稱:孟子這老頭假如還在的話,就把他抓過來給宰了。
為什麼?因為孟子說過: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還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不聽,則易位。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的這種民本民主思想是大大不利於統治者的恣意統治的,自然就被超級統治者朱元璋同志所痛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