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命名風波
2023-04-01 22:45:11 1
鎮宅之寶有個好故事。「後媽武定」曾經差點被日本人搶走,如果能留下來也算是「天佑中華」了。它的命名更是曲折,連郭沫若都起錯了名字。
20世紀30年代,殷墟附近有幾個憑空被盜的洞。按照賊不走空的邏輯,以吳佩文為首的小團夥很不甘心。下了幾天大雨,洞被偷了,水很快就滲了。捏了捏,底下還有貨!
「快,保持安靜。日本人白天一直在這裡,所以不要洩露秘密。」原來,從發現殷墟開始,日本的「考古調查隊」就一直在追蹤。他們駐紮在物管村,也在周圍買眼線。「大哥有事。」同村的吳喜增找了個硬傢伙。
半夜刺骨的風雨,預示著寶寶從一條不平凡的路走來。大家從泥水裡撈出一個青銅鼎。雖然生鏽了,但絕對是三腳架裡最好的。「天一亮,三腳架就送到我家,別人還得藏起來。」日本人鼻子很亮,吳佩文有點擔心。
三天後,不知道誰成了反派。日本人來拜訪,「你好,桑舞!我是帝國研究協會的坂田。聽說你挖了個三腳架,我願意出20萬大洋買。不賣的話,呵呵」。日本人在赤手空拳的指著機槍,吳佩文怒了。
「我在挖財,但我的寶寶會留在中國,我不會做日本生意。」他幾乎為這句話付出了代價。日本人走後,吳宅附近出現了一個陌生人,鬼鬼祟祟的。他家幾次差點被偷,還有人送子彈。抗戰爆發前夕,吳佩文將鼎埋於土中。他離開家鄉,為日本人而死。
抗戰勝利後,吳佩文一貧如洗地回到了家鄉。他挖出了三腳架,免費捐給了政府。當世人第一次看到青銅鼎時,他們都很驚訝。它太莊嚴和美麗了。
在古代,鑄鼎是國家大事,製造環節多,冶煉要求高。郭沫若帶隊研究後,將其命名為司母戊鼎,引發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關於保定的爭論。
「司」是商朝的官職。如果用鼎來祭拜母親,「嗣」字很不恰當,而「後」在商朝的語言中代表偉大,所以改名為「武鼎,後母」是對的。兩派一直爭論不休,但由於郭沫若是大咖,史書一直沿用慕斯武定的說法,直到2011年。
那一年,綜合各種意見,國家博物館最終決定改名,恢復歷史淵源。從此保定被稱為後媽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