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朝代不是被第二王朝徵服,就是經歷了權力的更迭?
2023-03-31 12:56:40 3
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許多朝代都會在二世繼承人這裡出現問題。
中國歷史中有一個普遍現象,幾乎每一個大一統的朝代,都會在開國後第二代皇帝位置上出現問題。不是二世而亡,就是為爭皇位而鬥的不可開交,嚴重的甚至會有殺兄害弟慘絕人寰的事情發生。而只要二世皇帝沒有亡國,則這個朝代就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運氣夠好,有幾百年國祚也毫不奇怪。
為什麼會在二世皇帝身上出現這些個問題呢?我是這樣認為的。開國皇帝既然能夠掃平群雄奪取天下,那肯定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開國皇帝建立新的王朝後,由於自身威望太高,做起事來我行我素,幾乎沒有什麼規章制度能夠約束他。再加上開國皇帝自詡自己是天選之子,不會那麼快就撒手人寰,因此對儲君位置,要麼像秦始皇一樣乾脆就不立,要麼像隋文帝先立後換,又或者像唐高祖立了又不樹立儲君威信。總之,許多王朝在二世皇帝身上出現問題,始作俑者就是開國皇帝處置不當造成的。
試想一下,假如秦始皇當初在生前立了扶蘇為太子並詔告天下,借一萬個膽子給趙高和李斯,他們也不會有矯詔改立胡亥為帝的作死念頭,秦朝也絕無可能會二世而亡。
隋文帝楊堅吸取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早早就立了長子楊勇為太子。可你既然立了儲君,那就應該悉心教導,樹立儲君的威儀,千萬不該給次子楊廣有覬覦儲君之位的機會。如果隋文帝能夠不中途改立太子,好大喜功的楊廣也就絕無可能登上帝位,那隋朝的天下根本就輪不到李淵來做。
唐高祖李淵在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後,吸取了隋文帝改立太子惹下的亡國之禍,自始自終都沒有改立太子的想法。可他卻未能妥善處理好次子李世民和長子李建成的關係,致使兄弟兩人劍撥弩張,反目成仇。結果自己還健在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的慘劇,自己也弊屈的成為唯一一位被兒子逼迫退位的開國皇帝了。
漢朝之所以能夠成為為數不多未在二世皇帝身上載跟頭的朝代,與開國皇后呂雉的有勇有謀有很大關係。漢高祖劉邦也差點犯了易立太子的錯誤,他由於喜歡戚夫人生的兒子劉如意,千方百計想要廢了呂皇后生的兒子劉盈。要不是呂后依靠張良之計請出四皓站臺,劉邦死後漢朝肯定會在二世皇帝即位後掀起腥風血雨,漢朝是否也是二世而亡可就不好說了。
而宋朝之所以沒有出現上述幾個朝代出現的問題,那是因為二世皇帝宋太宗趙匡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二弟,二世與一世是同一輩人,兩人年歲相當,而且陳橋兵變的主謀就是趙匡義。所以當宋太宗兄終弟及當了二世皇帝後,朝野上下都心誠悅服,沒有出現反對之聲,因此也就避免了像其他朝代二世皇帝身上出問題的可能。
明朝要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悉心培養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到是有可能成為唯一一個第二代皇帝順利接位,走出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二代皇帝之爭的怪圈。可歷史沒有假設,隨著大明朝理所當然的接班人朱標的突然去世,明太祖萬般無奈只好改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就為朱棣的靖難之役提供了可乘之機。
各個朝代二代皇帝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王朝初立,那些開國將帥實力猶在,他們為了擁立之功,不可避免會捲入各個皇子之間的爭鬥。而開國皇帝為了自己位置的穩定,也會在他們中間搞平衡,長此以往,爭儲之戰就會越演越烈,最後刀兵相見,自相殘殺的悲劇就會發生。
等到那時,開國皇帝運氣好的已然仙去,眼不見心不煩。運氣差的還活在當下,就要親眼目睹後代子孫為了太子之位而拼個你死我活,甚至禍及孫輩。唐高祖李淵就只能悲摧的看著自己的太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活生生被次子李世民殺掉,而且他們兩人的子嗣也一個不留全部除掉。自己卻什麼都不能做,只能欲哭無淚的乖乖退位做了太上皇,否則自己的性命也堪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