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工人發現引力波:中國科學太悲哀!
2023-03-31 16:16:17 1
最近幾天裡最大的刷屏事件是LIGO發現了兩個黑洞產生的引力波。我對引力波一無所知,所以我沒有接受任何新聞邀請、採訪或任何演講邀請,但我寫了一些我所知道的和我認為的。我把它寄到我的朋友那裡,通過一些微信的公共信號轉發到報紙上。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通過這次引力波屏風事件,中國大眾傳播科學的精神,所以我也積極參加了科普活動,但是令我吃驚的是,最近兩天的鬧劇也被屏風掃過,而且數量眾多。支持者,很多人還在學習科學和工程。大學生,研究生,或者已經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
誰是這次比賽的英雄我真的不想提他的個人情況,因為中國有這種人,我已經和這種人打過很多次交道了。最近的一次是和一名中學生的談話,我很擔心這個中學生會進入美國的命名類別。
民間科學(俗稱民間科學愛好者)是指民間科學家,但廣義上不同於科學愛好者和非官方科學家,具有以下一般特徵:沒有科學訓練,不接受科學訓練;不懂科學理論,而對科學研究感興趣,並致力於科學的研究。
民間科學家往往希望一舉解決重大科學問題,試圖推翻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致力於建立龐大的理論體系,但他們不接受或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因而無法實施。專業科學家大多對民間科學持否定態度,而一些人文主義者則認為應該鼓勵民間科學研究。
《百度百科全書》的條目非常好,我建議大家認真看看,這對於提高科學素養和篩選民事科目很有用,但這不是我寫這篇文章的重點,我想反思一下中國的科學傳統和科學現實。NESE學會。
順便說一下,為了回應我和那個中學生的談話,知識分子做了一個問卷調查,但是結果讓我震驚,因為很大一部分讀者甚至支持中學生學習民學,難怪中國民科學問世甚多。e.
考慮到知識分子的讀者應該對中國社會科學有高度的了解,這個結果使我非常擔心中國社會的科學現實。
談到中國古代造紙、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四大發明,一般說來有四項科學發明或四項科學發明。事實上,這四項偉大的發明,雖然非常偉大,卻是中國的重要發明。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但不是科學,而是技術。
因為我們的祖先沒有深入研究這些技術背後的規律,他們沒有發展成化學、電磁、地球物理、自動化等科學學科,那時先進的技術逐漸被西方所超越。
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最近引用了一位美國科學家關於中國古代未能學習科學的後果的評論{1},表明美國人清楚地理解中國落後的原因,當然還有他們的未來。如下:
1883,美國科學家羅蘭在《美國科學雜誌》上撰文。有幾個詞非常激動人心。他說:我經常被問到,在科學和應用科學方面,什麼對世界更重要。為了應用科學,科學本身必須存在。如果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只注意它的應用,我們很快就會退化為中國人。幾代人以來,他們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因為他們只對申請感到滿意,但從未質疑過原則。這些原則構成了純粹的科學。中國人知道火藥已經使用了幾個世紀,如果這些原則得到適當的探索,化學,甚至物理學將會得到發展和應用。中國人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的進步,因為他們確實做到了。不要問答案。我們現在只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看作是野蠻人。當其他國家在競爭中領先時,我們的國家(美國)能滿足於袖手旁觀嗎我們總是在塵土中爬來爬去撿掉在富人桌上的麵包屑,以為我們比別人富有是因為我們有更多的麵包屑嗎別忘了麵包是麵包屑的來源。
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也比西方先進,但在人類認識宇宙的七次飛躍中卻一事無成。理論上,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成為佔星學,但並沒有發展成為現代天文學。中國古代的技術、天文學,主要服務於農業,但沒有產生現代科學。
所以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文化和技術遠比西方發達,但是為什麼現代科學的出現沒有呢
迄今為止,關於尼達姆難題的研究很多。我還沒有系統地研究這個問題。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簡單而初步的探討。
孔子到東方去看兩個孩子爭吵,問為什麼。一個孩子說:我第一次出來時,我會走得很近。一個孩子離太陽很遠,太陽和太陽很近。一個孩子說:一天的開始,屋頂和車蓋一樣大,在中間。太陽像盤子。一個孩子說
不管是早晨還是中午,當太陽接近人們時,肯定只有一個答案,但是故事的結尾沒有這個答案,而且這個答案從來沒有給過中國人。
對於故事中提到的現象,它是地球大氣科學、光學、測量等學科的一個嚴重科學問題,但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它並沒有作為一個科學問題來研究,而是作為一個孔子的笑話來研究。
在齊國,有人擔心天地塌陷,也有人擔心天地塌陷,因為他們到了黎明,說:天哪,呼吸耳朵,死去。那人說:果實裡充滿了氣,太陽、月亮和星星沒有落下。誰知道太陽、月亮、星星,而且在閃爍的氣體中,只有落下,才不會受傷。那人說:奈怎麼了那些知道它的人:泥土,堆積的耳朵,填滿四處空虛,無處無阻。如果你猶豫了一整天在地球上走來走去,你怎麼能擔心它的壞呢那人喜出望外,知道這事的人都很高興。
為什麼空氣、太陽、月亮、星星和地球不崩潰是大氣科學、天文學、力學和地球科學的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但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它只是作為嘲笑不現實的人的笑柄,而不是作為科學探索者。萊姆
讀者們想知道,我們周圍是否還流傳著這兩個寓言:詭辯或自我辯解,而不是探究,贏得辯論還是實用主義,而不是尋求真理
究其原因,在於中國傳統思想和實用主義對中國思維的深刻影響,這是科學沒有在中國出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精神的嚴重缺失。
中國不是缺乏思想家,也不是缺乏對宇宙整體的思考,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係,不重視探索自然與宇宙的規律,更不用說經驗定律的研究。
中國傳統思想家不重視對自然現象新現象的解釋、應用和預測,而只想形成自洽的思想體系。因此,這些思想體系不可能也不可能發展成真正的科學理論。
毫無疑問,中國古代技術引起了世界和整個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古代農業、醫藥、天文、數學等一直是世界領先的,但在這些領域的重點是實用性,這是產生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一些實用的知識,沒有進一步的理性和系統的整理,這些知識的抽象概括,探索內在規律,成為一個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
因此,中國古代科學發展滯後或科學理論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古代的技術非常強調實用性,但實用性觀並不夠,發展空間也不夠大。布景很小。一旦現實沒有提出直接要求,就沒有發展的動力。
這與西方倡導的科學體系完全不同:為了實踐而非為了實踐而追求規律,為科學的發展開闢了無限的空間,並一次又一次地形成科學革命,最終(呃)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技術革命被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在天文學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技術革命得到了清晰、生動的體現。
但中國沒有做甚至是受害者在歷次科技革命。雖然中國的GDP是世界上最高的,在清朝,它仍然沒有避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近代社會,這是直接原因在清朝帝國的滅亡中,沒有痛苦的教訓,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中國科學落後於發達國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我們之前討論的中國社會缺乏科學精神應該是一個關鍵原因,整個社會的狀況與教育密切相關。
每個社會總是由這個領域中最傑出的人來代表。例如,美國現在被稱為世界上科技創新最先進的國家。技術創新的代表是眾所周知的蓋茨和賈伯斯,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是科學創新。代表是{5}。
中國的科學落後表現在缺乏科學碩士,這必然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問題,所以錢學森問:為什麼我們學校總是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事實上,中國的教育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西南聯合國大學(SWUNU)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已經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和一些國際水平的科學和各種學術大師。但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代表的中國高等教育究竟受過什麼訓練呢
回顧文化大革命前後,中國經濟落後,在國際上取得了許多科學成就,取得了兩大成就。改革開放後的重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是什麼
詳細回答錢學森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話題,所以我不想在這裡討論,但是有一件事值得考慮。
相反,不可否認,這是一個理想主義、激情的時代,但那個時代已經永遠過去了,我們不願意並決心不回到那個時代。
至於李約瑟問題和錢學森的問題,僅限於篇幅和本人的知識,我只簡要地討論了上述問題,但我們認識到,中國社會普遍缺乏科學精神應該是改變一個龐大社會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的關鍵因素。歷史是非常困難的,它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周期。
但是我們也可以問尼達姆問題和錢雪森的反問:中國需要先進的科學嗎中國需要大量的科學大師嗎
恐怕大多數人會回答是,是的,但是在一個普遍缺乏科學精神的社會中,這沒有多大意義。
事實上,批評中國社會普遍缺乏科學精神當然是不受歡迎的,因為科學似乎深深紮根於中國人民的心中。我們甚至把所有的好的或合理的東西都看成是科學的、不好的或不合理的東西,這在科學上是不科學的。歐洲的誕生地和美國最先進的科學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回答一個或多個科學的目的、精神和方法
以我的經驗,這個比例可能出乎意料地小,甚至受過高等教育或科學研究人員也不能確切地說出科學是什麼。
在本文的一次主旨演講之後,一位科普研究生發表了一篇演講,認為我的演講是反科學的,對科普非常不利。
直到我跟他溝通之後,我才意識到他幾乎完全搞不清什麼是科學,而且他所說的幾乎都是錯的。
說中國教育沒有科學是錯誤的。基本上,科學是從小學傳授的。然而,中國的教育一般只傳授科學知識,很少傳授科學精神和教學方法,甚至中國絕大多數的科普培訓和工作。
其實,這也是中國文化極端實用性的反映,因為科學知識是有用的,但是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卻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教不學也不重要。這也是普遍缺乏的真實反映。中國社會的科學精神。
隨著這種科學教育和普及,不僅中國民事主體層出不窮,而且民事主體也經常得到大力的宣傳和支持,這是不足為奇的。
{1}2012年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參觀了文匯市第54講堂歸國人員能促進中國科研改革嗎
{2}我不是說中國人民還不了解這個問題。我想指出,直到西方科學傳入中國,中國人民才認真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蘇定強院士在給作者的信中指出,戴先生。南京大學文塞研究這個問題,並將其刊登在《南京大學學報》(1955年第一期)上。得出的結論是,太陽有時在早晨,有時在中午,但差別不大。
{三},AcademicianSuDingqiang做了一個精彩的評論在他給這篇文章的作者,現在編譯如下:古代中國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千年。如果你測量太陽的角直徑,你會知道,水平方向是在早上和中午一樣(稍有不同的是,古代的人是不存在的),和垂直方向是早上,角直徑較小(平太陽升起的時候),較小的面積在早晨的太陽比中午,和結論應該是太陽在遙遠的早晨,然後是事實,它似乎是在視覺誤差相關的(大)在上午。但在早上太陽的可見區域是不比中午小很多,所以不太可能使早晨比中午涼爽。它是假定地上可能有大氣層,和大氣會吸收光線,此外,如果太陽的角直徑是經常測量一年四季,太陽周圍的地球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甚至掃同一區域同時運行。如果這種測量是在克卜勒,地球(行星)是獲得早於克卜勒。克卜勒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這樣的結果可以很容易地擴展到其他行星。
這就是我的老師們在課堂上讀這個寓言的方式,至少在文革時期批評林和孔子的運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