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 培塑時代新人
2023-03-31 04:27:50 1
-->舉辦培訓班89期,培訓省內外學員7600餘人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中國核電、人民銀行、廣東陽江……全國各地培訓班紛至沓來,四川省委組織部、省直機關工委等20多個省級部門(單位)、10多個市州已將其作為黨性教育基地。
以大巴山幹部學院為龍頭,五縣(區)聯動,總院、分院和基地支撐配合的黨性教育培訓「一盤棋」格局初步構建……
大巴山幹部學院
從無到有,從「立住」到逐漸「叫響」。一年來,肩負傳承紅色基因、築牢理想信念、培塑時代新人重大使命的大巴山幹部學院,秉持「紅色立院、特色興院、創新強院」辦學理念,紮實推進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正向著全國全省一流的黨性教育培訓基地鏗鏘邁進。
紅色立院
在黨性洗禮中砥礪初心補「鈣」鑄魂
大巴山幹部學院學員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向烈士致敬默哀,舉拳宣誓,接受紅色洗禮,強化黨性修養。
細雨濛濛,微風搖曳,墓碑肅穆……伴隨哀婉的《思念曲》,9月26日,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18年秋季處級幹部進修班第七支部學員手擎菊花,列隊緩緩走進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向長眠在此的25048名烈士致敬默哀,舉拳宣誓,接受紅色洗禮,強化黨性修養。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位於巴中市通江縣大山深處的王坪村,也是大巴山幹部學院的一個重要的現場教學點。
宏大莊嚴的墓碑群,真實生動的展陳展示,細膩真摯的講解……參加各培訓班次的受訓學員無不為之動容。宣誓、參觀、感悟,僅是紅色基地教育一個方面的內容。穿紅軍服,走紅軍路,唱紅軍歌,吃紅薯飯,喝南瓜湯……體味崢嶸歲月是受訓的另一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觸動心靈深處,烙上紅色印記。學員們紛紛表示,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軍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崗位,砥礪前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不懈努力。
大巴山幹部學院組織學院開展紅色紀念活動
巴中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蘇區首府所在地,當年,徐向前、李先念等446位將帥曾在這裡浴血奮戰近三年,留下了眾多的紅色遺址遺蹟,紅色文化厚重。全市登記在冊的革命遺址遺蹟908處,有可移動革命文物3萬餘件,居全省之首,被黨史專家譽為「中國革命露天博物館」。除了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外,還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平分土地」「赤化全川」和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等紅色經典教育基地,這裡還孕育了「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經過精心籌備,2017年11月底,巴中市委在市委黨校的架構基礎上,成立大巴山幹部學院。
「立足紅色沃土,對接時代要求,情理史融合,在黨性洗禮中砥礪初心補「鈣」鑄魂。」 巴中市委書記羅增斌表示,要始終堅持用紅軍精神建設學院,真學真信、真心真情傳播紅軍精神,努力把大巴山幹部學院建設成為面向全國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基本國情教育基地,成為激發廣大黨員幹部保持革命激情的「加油站」、幹部鑄魂的「大熔爐」。
功能定位是建好學院的根本指南。一年來,學院按照「紅色立院」定位,堅持「兼顧全面、凸顯特色、注重互補」原則,在全市範圍內篩選確立將帥碑林、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等10餘個現場教學點重點打造,挖掘特質、豐富內涵,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現場教學點位;精心設計了紅軍將帥碑林—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空山壩戰役遺址等6條3-7天的精品教學線路。
「巴中紅色教育基地震撼力、感染力強,設計的精品線路有特色、有亮點,可看可學,很受教育、深受洗禮。」2018年11月16日,資陽市委組織部吳鵬參訓完後由衷感慨,「對照紅軍當年革命時期黨性這面『鏡子』,讓我們深刻思考向革命先輩學什麼,自覺清掃精神『灰塵』,增強了教學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特色興院
在教育教學上深情傾注讓人身心俱獲
學員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合影
特色是學院的生命線。巴中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黨校校長、大巴山幹部學院院長張鵬飛表示,「『特』就是要辦出特色,形成特色培訓專題、建設特色課程、打造特色師資、培育特有校風。」一年來,學院利用得天獨厚的紅色教育培訓資源,堅持錯位發展、凸顯特色、打造品牌,快速提升了學院辦學層次和水平。
學員「點單」,按需施教,提高教育培訓針對性。「著眼急需,重在管用,發展需要什麼就培訓什麼,幹部成長缺什麼就補什麼。」據巴中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大巴山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田清旺介紹,讓課程更富政治性全局性,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彰顯服務大局特色是該院又一特點。為此,在課程設置上,根據不同類別、不同層級、不同崗位幹部的特點,研究和確定具體培訓內容,著力為廣大黨員幹部搭建更新知識、提升素質、增強能力的綜合平臺。
堅持「兩個服務」,踐行「兩個維護」。「學院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開展黨性培訓準則,把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培訓必修課,把執政能力作為培訓根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玉明說:「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服務,為培養造就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幹部服務,這是幹部教育培訓的根本要求。」同時,學院還聚焦國內國際當下熱點和未來難點。
「深挖廣積」,組織深度發掘厚重的紅色資源,編撰黨性教育獨特教材體系。學院專門成立了教材編審委員會,聘請一流專家學者為學院教材進行規劃設計,按學科組成教案編寫小組,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論證。目前,組織編撰的《川陝蘇區的鬥爭》,內容涵蓋「軍事鬥爭、土地革命、黨政群團組織建設、經濟社會建設、宣傳和群眾工作、重要人文和革命遺存」等;推出了《川陝蘇區的創建及歷史作用》《川陝蘇區群眾工作》等7堂專題課,從各個側面展現川陝蘇區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打造《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無銜女將軍張琴秋》等8堂微黨課,再現紅軍精神,將黨的歷史轉化為獨特的「教科書」「營養劑」。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影視學院在大巴山幹部學院接受黨性培訓
「早上7點吹哨起床列隊跑步,中午10點、下午5點也要列隊跑步,晚上兩節學習討論結束後,10:00滅燈睡覺……準軍式化的教育教學去了官氣,回到了本真,嚴明了紀律,增強了體質,很有意義!」2018年11月15日,參加全市鑄魂班的學員周發明感慨頗深,「雖然自己家離學院不足1公裡,但培訓期間仍要吃住在學院,統一管理,無一例外。」
「黨性教育的嚴肅性決定了必須從嚴治學、從嚴治教、從嚴治院。」張鵬飛表示,「學院將學風建設納入黨性教育全過程,用良好的院風教風薰陶學員,運用準軍事化管理、督導管理、流程管理等管理手段,使學員黨性在嚴格的管理和嚴肅的紀律中真正得到錘鍊。」
來自省政府辦公廳的楊夕萱坦承,培訓之初,曾有學員認為這將是繁忙工作之外一次難得的「調整放鬆」機會,但實際上,學習安排之緊湊、管理之嚴格出乎很多人意料。「每個人的課桌上有座籤,一目了然,沒有人遲到早退。」
據了解,除了對學員準軍式化教育管理外,建立的教學巡視、教學情況分析會、教學評優和教學督導等這些科學管用教學管理機制,對教學全過程監督管理,有效確保了教學質量。
向管理要質量,用方法聚效應。「學院成立伊始,就靈活培訓形式,彰顯教法特色,集聚教學效應。」巴中市委黨校副校長、大巴山幹部學院副院長王全明介紹,學院以短期培訓和專題研究為主要班次,採用的音像教學、專題教學、現場教學、互動訪談、紅色拓展、體驗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彌補了傳統教學偏被動式培訓的不足,變「知識型學習」為「研究型學習」,增強了學員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了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創新強院
在開門開放中打造一流幹部教育培訓基地
改革創新是增強學院活力的源泉。針對建院初期師資薄弱問題,一年來,學院打出了一套套組合拳,採取「外引+內育」、專兼職並舉方式,從全省全國遴選出100多名優秀專兼職教師,形成「黨校專業教師+高校專家學者+本土紅色專家學者+紅軍精神傳人」的教學科研隊伍,一大批優秀黨政領導幹部、知名專家學者、時代英雄、先進典型、優秀基層幹部、鄉土教師走上講臺。同時,在學院倡導「雙棲」「多棲」,擇優選拔參公管理高層次人才充實教學隊伍,為學院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開門開放辦學。「近年來,巴中區位交通得到有效改善,但要真正辦成獨具特色、國內外有影響的幹部學院,必須要開門辦學、開放辦學。」據王全明介紹,學院堅持向上借力、向外吸力、向內聚力,「院內」與「院外」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國內」與「國境外」結合,在自身建設、師資聘請、資料徵集、教學點建設、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拓展渠道,開闊眼界、開闊思路,匯聚了力量,形成了合力。
「一次巴中行,一生巴中情。」學員們對學院的培訓越來越認可,「我們永遠惦記巴中這遍紅色土地,培訓教育有效提升了我們『強筋健骨』之本。」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軍精神是我們建好學院的強大精神動力。」田清旺表示,學院將始終按照打造全國一流幹部教育培訓基地要求,改革創新、開門開放辦學,重點在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規範教學管理、加強隊伍建設、強化教學支撐等方面下功夫,切實提升辦學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新時代培養和造就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幹部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羅福榮 梁升)
轉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