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撿到一條金蟲,拒絕八千元收購,無償上交國家,現成一級國寶
2023-03-31 08:10:39 2
國寶傳奇,經典往事1984年的一個冬天,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赤河鎮譚家灣村的村民譚福泉帶著他的四個孩子,帶著金工具到村外的河邊挖沙淘金。萬的村民們有翻江倒海尋找砂金礦的習慣。農業收入很低。譚福泉不得不養活妻子和五個孩子。光靠農業是不夠的。所以他看到其他人在河裡搜尋來自黃澄澄的金沙。年輕時,譚福泉還學會了用水泵打水淘金。
在金蠶河發現了
河道。當天下午3點多,譚福泉在沙籃裡發現了一個金色的物體。仔細一看,這是一條金色的蟲子,和他家養的那條一模一樣。譚福泉仔細看了看,發現這是一隻「金蠶」譚福泉在河裡洗了金蠶,在陽光下看了看,發現金蠶閃閃發光。譚福泉保持著沉默。他悄悄地把金蠶放進口袋,把孩子們從河裡帶走。
回家後,譚富川給妻子看了金蠶。妻子非常驚訝,她迅速拿出結婚時用的桃花心木盒子,用紅綾包好金蠶,小心翼翼地放好。雖然譚一家人二話沒說就去找金蠶,但金蠶被發現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就傳遍了全村。
淘金熱
一連幾天,村民們都到譚家串門,希望他家能拿出金蠶來看看。村裡的一位老師還寫了一份廣播劇本,並通過村裡的擴音器向每個人朗讀。不久,當地的廣播電臺就來採訪譚福泉一家,並在電臺和電視上播出了這個消息。消息披露後,許多經銷商和文物經銷商來到譚福泉的家,其他人寫信購買寶藏,最高出價達到8000元。當時的8000元不是一個小數目。
大筆錢買的,但窮譚家並沒有賣金蠶的想法譚的小兒子高興了幾個月,但也不安了幾個月。有太多的人覬覦《金蠶》這篇文章。他們不願意賣掉它。如果他們把它留在家裡,他們害怕會發生什麼。所以譚福泉決定去Xi鑑定金蠶,看看它是否真的是一件珍寶。
譚的淘金沙筐
| 1985年9月,譚福泉借了50元差旅費,兜裡揣著金蠶趕到了安他煞費苦心地找到了陝西省博物館。當譚福泉從鄒走巴的口袋裡拿出金蠶時,博物館的專家們都驚訝得合不上嘴:「這是一件稀世珍寶,一件無價之寶!」專家告訴譚福泉,這是一隻金蠶,來自西漢金蠶不是純金做的,而是鍍金的銅蠶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鍍金銅蠶是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頒發的最高級別的獎品,以獎勵人民中養蠶業的蓬勃發展。它們屬於2000多年前皇帝頒發的獎品。它們在歷史文獻中被廣泛記載,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見過真正的金蠶。這隻金蠶是唯一被發現的,證實了古籍中金蠶的記載是真實的。
裝金蠶的盒子
譚福泉看到這個東西真是一件寶物。他二話沒說就把包金蠶的包交了出去,也沒向博物館要一分錢。下午,譚福泉回到了家回國後,當人們得知這件物品是稀世珍寶,譚福泉免費贈送時,許多人稱讚他的行為,但許多人稱他為傻瓜。一個發財和改變命運的機會就這樣白白地被放棄了。一生都應該貧窮!
面對各種各樣的疑問之聲,譚福泉沉默了幾天,只是淡淡地說,「我到鄉下會安心的」第二天,譚福泉繼續在河裡挖金子,留下了所有的嘆息、不解和諷刺1986年夏天,譚福泉得到了確切的消息。他捐贈的金蠶多次被專家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世界上唯一的金蠶存在於世界上。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聽到這個消息後,譚福泉簡單地說:「這個東西應該屬於國家,普通人不能留在這裡。」「
金蠶是西漢的一種鍍金銅蠶,
譚福泉採來的,高5.6釐米,周長1.9釐米。它在身體的頭部和尾部有九個腹部。它的胸部、腹部和尾部是完整的。它的姿勢是向上的,絲滑的。它的蠶體飽滿、細膩、逼真西漢的鍍金銅蠶是當之無愧的無價之寶。在古代中國,養蠶和農業是國家的基礎。在古代,為了獎勵農民和桑樹,金蠶的獎勵制度實施。這種制度歷史悠久。金代陸傕的《中野記》中提到,金蠶是在永嘉末期的春秋霸王齊桓公墓中發現的。
紀念郵票
南朝任芳《易經》記載,在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妍1000多對。北宋的方莉等人在《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珍珠是日月,魚膏是肥燭,金銀是雁,金蠶有三十箱」
199歷史文獻中有許多記載,但在考古發掘中從未出土過金蠶。譚福泉在石泉縣發現了金蠶,證明了當時石泉縣蠶業繁榮,西漢絲綢之路始於長安,發源於石泉的歷史事實。因此,這種鍍金的銅蠶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標誌和見證鍍金銅蠶
| 2000年,譚福泉病重。由於家庭貧困,他無法及時住院。他的親戚朋友建議他寫信給有關部門請求經濟援助,但譚福泉拒絕了譚福泉因病去世多年後,人們才想起發現金蠶的老人已經離開了。譚福泉淡泊名利、無償捐贈國寶的壯舉令人感動。他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